[摘要]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必然邏輯。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生態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治理的多元化、復雜性、法治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征,使黨內政治生態建設面臨多重壓力與挑戰。加強黨內政治生態建設,需要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出發,從視野、理論、價值、實踐等四大維度推進創新性探索。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政治生態;內在聯系;挑戰;維度
[作者簡介]梁桂玲(1979-),女,漢族,陜西武功人,中共渭南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
[中圖分類號] D26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1)10-0032-03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的總目標。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在中國特有的政治生態環境下實施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黨內政治生態建設不僅是政黨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一、契合與耦合:國家治理與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內在勾連
“政治生態,首先取決于國家治理中的政治水準。”①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的政治生態尤其是黨內政治生態首先映照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治理水準。這就凸顯出黨內政治生態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黨內政治生態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價值導向上,黨內政治生態影響著治理主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政治生態是一定政治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政治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形成的生態聯動,是一個地方或一個領域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②政治生態體現著政治生活的現狀和趨勢,體現著政治環境的價值,體現著人們對政治環境的評價。③對于政治生態的認知和判斷,直接決定著治理主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黨內政治生態健康與否直接決定著治理主體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關系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在行為取向上,黨內政治生態營造了治理活動的生態環境和政治氛圍。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過程現代化與目標現代化的統一過程。在實踐操作上,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通過制度性安排、治理技術的更新不斷提升治理主體能力現代化。
在價值追求上,旨在維護國家秩序穩定,不斷提高全民的社會福祉。④當然,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結構調試過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和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內政治生態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生態具有強烈的輻射和擴散作用⑤,加強黨內政治生態建設,通過黨內政治生態帶動國家政治生態進而優化社會政治生態,是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的獨特優勢之一。
在能力提升上,黨內政治生態制約著治理實踐和治理績效。黨內政治生態健康狀況是影響政黨政治認同的重要因素。政治生態腐化必然會侵蝕政治權威、削弱政治信任、降低政治認同、影響治理績效。政治認同程度越高,政治信任就越高,改革的動力就越大、阻力就越小,治理績效就越顯著。⑥
(二)黨內政治生態建設是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新時代,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使命擔當和重要意義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1、國家治理現代化意蘊了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現代化。國家治理是現代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建構與運用公共權力來創造有序的公共生活,最大化的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不斷提高全民的社會福祉。由于經濟、文化、歷史等多重因素的復合性影響,每個國家的治理邏輯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任何國家治理都浸潤在一定的政治生態環境之中,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職責使命就是通過鍛造良好的關系架構和行為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家治理對內外環境要素的支持,進而促進政治社會整體發展。⑦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已經超越了狹義的黨的自身建設的范疇,而上升成為以黨內政治生態帶動國家和社會生態重塑的治國理政的范疇。
2、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規定著黨內政治生態建設新的使命擔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總目標的具體內涵就是屆時中國將擁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社會政治文明是一個具有一定內涵、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系統。黨內政治生態作為社會政治文明的一個子系統,儼然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圍繞國家治理現代化,黨內政治生態需要從結構、目標、功能等方面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銜接,對政治系統各要素作出適當調適,以期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氣候”。
二、“治什么”: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現實挑戰
相對于傳統國家管理模式而言,現代國家治理凸顯多元性、法治化、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等特征,必然呼喚并形塑著黨治國理政的新樣態,也對黨的自身建設,尤其是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帶來多重壓力。
(一)治理多元化沖擊黨內政治價值。價值追求是政黨內部成員判斷是非對錯的評價標準,集中反映了政黨成員的政治立場,以及對事物的總的看法與態度。價值追求不同,黨員的政治信念、信仰、態度就會不同⑧,由此造成的政治生態環境就不同。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推進,多元治理主體的參與,利益訴求的多樣性對黨內主導的價值觀形成嚴重沖擊,部分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產生動搖甚至迷失,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導致一些黨員干部初心紊亂,行為失范。另外,治理手段多元化使得一些黨員干部對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產生不同看法,認識分歧也不斷沖擊著黨內的政治文化和價值。
(二)治理復雜性磨礪黨內政治組織行為。現代國家治理中,治理客體由傳統社會相對簡單的民眾轉變為今天的國家、政黨、社會、市場等對象,治理內容、治理工具、治理目標日益復雜化和立體化,交錯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導致整個社會政治生態日益復雜,映射到黨內,使黨內政治行為狀態的好壞成為測量黨內政治生態的“晴雨表”。⑨一旦政治行為突破黨規黨紀的底線,那么良好的政治生態隨之就會遭到破壞。因此,規范黨員的政治組織行為,保持權力與權利的平衡,才能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三)治理法治化考驗黨內政治制度規范化。法治是“國家治理”區別于“國家管理”的重要標識,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保障和重要方略。⑩從靜態來講,國家治理法治化表現為國家制度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動態來說,國家治理法治化就是治理行為要合乎憲法和法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國家治理的法治化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制度規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豐富制度規范的供給。二是規范黨內制度的執行。三是“潛規則”的挑戰。構建完善、穩定的黨內政治制度,規范黨內政治關系和政治行為,無疑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推進國家治理法治化的關鍵一環。
(四)治理的不確定性挑戰黨重構政治生態的能力。“我們在分析意義上可以成功地把政治生活獨立成一個系統,就此而言,顯然在使用的意義上,不能把系統說成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必須把它看作是處于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和心理的環境包圍之中。”?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黨內政治生態的變化。當今社會正處于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階段,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格局日益形成,利益沖突、文化碰撞不可避免,這些都成為引發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面對世界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各種環境的復雜變化,科學設計治理方案,合理解決各種矛盾、成功化解多樣風險,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這就對黨的政治生態重塑能力提出挑戰。
三、“怎么治”: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構建維度
正確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與黨內政治生態建設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刻審視治理轉型給黨內政治生態建設帶來的考驗與挑戰,從視野、理論、價值、實踐等維度把握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著力點,是新時代加強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的關鍵。
(一)視野之維:堅持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政治生態內含著政黨及政黨制度,政黨之間的關系及政黨與政府、社團和一般民眾之間的關系。?在政治生態系統中,黨內政治生態、國家政治生態、社會政治生態的動態運行和能量交換表現為由內向外的波浪式擴散和由外向內的聚合式內斂。黨內政治生態的正向作用和社會政治生態的逆向作用,反映在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上,就是黨風帶動政風社風,社風影響政風、黨風。?這三層政治生態層并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存在著相互聯系、溝通、制約、互動的作用機制。作為整體的政治生態系統時刻發生著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物質循環以及觀念融合,由此形成了政治生態系統的整體狀態和發展態勢。這種整體性特征也使政治生態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以此為理論依據,構建黨內政治生態,必須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觀點。一方面要高屋建瓴,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入手,全面推進國家整體秩序的穩定、有序。另一方面又要重點突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以黨內政治生態清朗帶動社會政治生態的清醇。
(二)理論之維: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一致
目前,學界的研究在揭示政治生態發展的系統性、規律性與前瞻性方面存在著不足,總體上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政治生態建設中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是系統性的、復雜的,政治生態建設環境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變化,在此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必須不斷實現思想創新和理論創新,用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理論觀點去解決,只有這樣,理論才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政治生態建設也才能常建常新,并不斷被調整至較為和諧的狀態。同時,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是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堅持實際第一的觀點,把政治生態建設與特定時期的歷史任務和偉大實踐相結合,把著力點放在解決問題上,以問題解決推動認識的深入,實現政治生態建設的系統提升和理論認識的深入突破。
(三)實踐之維: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統一。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增強黨的戰斗力和創造力的力量所在。只有保持思想上的純潔,才能抵制一切歪風邪氣,保持組織上和作風上的純潔。只有加強思想建設,才能厚植黨內生態的文化土壤,深入持久、潛移默化的發揮思想文化的正向激勵作用和滋潤作用。
黨內政治生態的先進性純潔性,要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旗幟,高揚黨的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始終保持黨的初心使命,“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不斷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宗旨意識,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要用革命精神淬煉靈魂,純潔黨的政治生態。制度建設是黨內政治生態健康有序運行的保障,建立健全以黨章為根本、若干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防止權力“越界”,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完善黨內政治生態綜合考評機制,運用科學的考量方法和明確的評價標準,推動黨員干部依法依規辦事的自覺性。只有將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通過自律引導他律,通過他律保障自律,才能形成管黨治黨新格局,為構建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提供雙重保障。
[注釋]
①黃元.國家政治生態建設直接決定著民族復興大業[N/OL].人民日報海外網,2018-07-16:1.
②包心鑒.營造良好政治生態[N].人民日報,2015-01-26(007).
③劉振環.新時代政治生態價值秩序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20(1):52.
④徐湘林.“國家治理”的理論內涵[J].人民論壇,2014(4):31.
⑤?劉少東.黨內政治生態帶動我國整體政治生態的道路選擇[J].領導科學,2017(12):11.
⑥常軼軍.政治認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與魂[N].光明日報,2018-02-08.
⑦陳朋.政治生態建設70年:歷史經驗、內在邏輯與前景展望[J].科學社會主義,2019(5):71.
⑧⑨代江波.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生態建設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8-06.
⑩張雅勤.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中黨的政治建設:邏輯、挑戰與維度[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9(1):80.
?[美]戴維·伊斯頓.王浦劬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人民出版社,2012:17.
?陳江.依法治國視域中的政治生態建設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5(6):7.
?柳寶軍.黨內政治生態理論的四維審視[J].社會主義研究,2019(1):87.
?張學娟,曹景文.國內政治生態的優化與困境:一個研究綜述[J].求實,2017(1):40-50.
?習近平.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新華社,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