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一年四季品種繁多的植物中,蘆葦好像從來都不是主角,無論面對誰,蘆葦好像一直都以柔軟的姿態(tài)扮演著配角,甚至背景板。但浩渺的太湖就是離不開這位“配角”,在褪了色的秋日湖景中,橘紅的夕陽、波光粼粼的水面、鵝黃的蘆葦稈和鍍上了一層金邊的蘆葦花絮,最能形成色彩統(tǒng)一的完美構(gòu)圖,如果偶爾有一兩只水鳥劃破畫面誤入其中,則更能創(chuàng)造出畫家和攝影師作品中最靈動、最安逸的太湖秋景。
可別以為蘆葦只是個花瓶角色,當年在沙家浜,它給游擊隊創(chuàng)造了天然掩體,放眼整個太湖,蘆葦也一直是太湖水質(zhì)的凈化器、防洪消浪的擋風墻和湖內(nèi)藍藻的消化地。同時,蘆葦還能為其他生物提供棲息、覓食、繁殖的家園。可以說一片片蘆葦叢,就是生長在太湖水岸中的小小叢林。
2020年起,太湖進入十年退捕期,告別了漂泊捕魚生活的漁民們,也紛紛重新尋找著與母親湖相處的方式。一年過去了,太湖的水質(zhì)越來越清澈,蘆葦叢里棲居的水鳥種類也隨之變多。這樣的秋天,挑個閑暇時間去太湖邊吹吹湖風,再折一兩枝蘆葦回家做裝飾,或許也能把太湖的秋意帶回家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