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福建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關心重視下,在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精心指導和省婦聯直接領導下,歷屆理事會、監事會和無數愛心捐助人(團體)愛心奉獻,為基金會的發展匯聚了磅礴力量。基金會不斷推出公益品牌項目,從“春蕾計劃”品牌拓展到“兩癌”貧困母親救助、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困境兒童重大疾病救治等公益項目,哪里有婦女兒童的急難愁盼,哪里就有基金會的及時身影。
值此基金會成立40周年之際,海峽姐妹雜志推出“40年·感恩有您”專題兩期,全方位展示福建省婦女兒童慈善公益事業和感動八閩的愛心故事。
2010年春節上班后的第一天,福建省婦聯婦女兒童基金會的辦公室迎來衣著樸素大方、氣質文雅的張烽女兒皮衛華。她謹遵母親遺囑,代表母親,也代表一家人,鄭重地向基金會捐款600元。
皮衛華還告知基金會負責人,他們全家決定今后將由兒孫們繼續這個保持了20多年的家規,每年的“新年第一事”就是到基金會辦公室親送“新年第一捐”。
時間回到1981年,根據全國婦聯的精神,尹峰、張烽、丁世容等幾位老大姐經多次商議,在省婦聯領導下籌備成立了福建省兒童基金會(2011年更名為福建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這是福建省第一家在民政廳登記成立的公募基金會,旨在資助貧困地區失學、輟學女童回到校園。
張烽,原名張鳳蘭,1923年4月出生在河北省涉縣一個貧民家庭。她是原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將軍的夫人、八路軍老戰士,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
作為基金會發起人之一,如何在當時收入不高的情況下能廣泛發動、匯聚全社會的愛心呢?張烽思索良久,毅然決定將丈夫和大兒子因軍事演習飛機失事犧牲獲發的、本打算留作紀念的撫恤金1650元拿出來,又取出自己多年來省吃儉用的積蓄湊成2000元,帶頭捐入基金會。這是當年基金會收到錢數最多的一筆個人捐助。
回到家里,張烽告訴了子女們這件事,并宣布自己為將來的慈善事業定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以后每一天,自己要捐出一元錢給基金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張烽的工資漲了,她默默地把捐款額從每年365元,增加到500元、600元。從1981年始至2009年去世,老人節儉而低調,不論崗位變動與否,不論退休與否,每年春節后總是雷打不動地步行到基金會捐款,卻不讓工作人員拍下一張照片留作資料。
2009年,張烽大姐去世后,皮家孩子們都同意繼續完成媽媽的心愿,為需要幫助的孩子獻出一份力量,由小女兒皮衛華接過這個愛心傳遞的接力棒。
皮定均將軍是安徽省金寨縣人,他英勇善戰,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樣一位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將軍,在和平年代,也有著他柔情的一面。他說過,要好好幫助犧牲戰友的親人,要幫助家鄉發展。他們一家人傳承關愛貧弱之心,長期幫助烈士后代,為家鄉貧困孩子捐資捐物。
經歷過戰爭年代的張烽大姐身體不好,但是對自己要求嚴格,生活上非常節約。自己工作之余,還養雞種菜,一直到老年都親力親為做善事,每年向基金會捐款直到生命終結。她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肺癌、尿毒癥等重疾,可即使這樣,她還是記掛著家庭有困難的學生,踐行著“一天一元錢”的承諾。
2005年,張烽又一次在總院老年科住院。為她主治的夏向南主任看她多次交待家里人說捐款的事,也慨然跟著她一起為基金會捐款,每年的捐款額從500元逐漸增加到1000元,連年不輟,一直到2019年離開福建。
皮定均將軍和張烽大姐逝世后,家人們秉承他們的遺志,十多年捐資教育事業。2010年,皮效農、皮國勇、皮衛平、皮衛華兄妹共同捐資興建了學校,2014年,又捐資200萬元興建學校綜合樓。一座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環境優美的學校坐落在大別山中,家鄉的許多烈士后代從這所學校走向全國各地。
如今,專注福建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新年第一捐”的家風家訓已傳到皮家第三代。皮衛華的兒子黃巍在學校工作,每逢學校有捐款活動,全家都會總動員,集體捐款——這是皮衛華對孩子從小的要求,如今已成全家表達愛心的自然流露。
跟著母親陪伴著基金會一路成長,如今已退休的皮衛華也在延續著母親的牽掛。“基金會的錢使用嚴格,有來路有去路,每一筆都能落實到每一個項目的每一個人身上。”她常常對外介紹基金會職能,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捐款的行列中來。
皮衛華說,很高興有許多愛心企業家將數萬元到十萬元、百萬元不等的捐款獻出來,壯大了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的力量。她同時也對響應當初母親“一天一元錢”倡議的普通人點贊,“愛心不分大小,不管捐多捐少,都是貢獻”。
40年來,福建省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得到了很多像張烽大姐這樣的愛心家庭的支持。正是有他們的大愛凝聚,基金會才能夠更好地服務婦女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