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祥娥
漫漫人生路上,無論是生存環境不同、選擇道路不同、還是面對際遇不同,人人都希望所到之處皆陽光,所遇之人皆善良。因為善良的心就像溫暖的太陽,善良的人就像清新的空氣,是生命征途中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大概是: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柔順,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善良更顯珍貴如金。
不欺人、不害人、不騙人不可謂不善良,但卻是為人之基本。只有以悲憫心對人,懷揣同情心做事,伸出雙手托起愛心,拿出誠意助人于難,方為真善良。大善之人,可被立為時代的楷模、人民的標桿,而普通的善良人同樣如鮮花馥郁芬芳,讓塵世美好如期。
如果說水的“善”完全是潛移默化的,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么人的“善”也可以是無聲無息的,如“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墨梅。這份善良,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浸透靈魂的高貴,是如呼吸般自然的行為,甚至可能被認為是“傻瓜”的舉動。
每當聽到“善良”二字,我的腦海中總會跳出一個身影,她就是我的二姨,一個平凡而普通、樂觀且正直,像太陽一樣默默發著光和熱的“善良人”。
作為女兒,她的善良叫“孝順父母”。雖不能日日承歡膝下,侍奉左右,卻可以盡己之力,滿足父母所愿,在工作之余,毫不吝嗇時間和精力。在花錢方面,作為工薪階層,為父母開銷之大似乎稍顯浪費。當被調侃是“有錢人”時,二姨說,不是我有錢,而是我舍得花,只要能讓父母親吃穿不愁、快樂無憂,情愿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她的孝,令人打心眼兒里佩服。
對于陌生人,她的善良叫“鼎力相助”。一次,姨夫腿傷住院治療,期間偶遇一位來閩辦事的外省客人因車禍導致多根肋骨骨折,而家人此時都未到福州。見此情況,二姨在安頓好姨夫后,二話不說,主動幫助這位客人聯系更合適的醫院,不辭辛勞陪同前往檢查,幫助辦理手續。因為治療及時到位,客人的傷勢得以控制,恢復良好。一家人都對二姨的“雪中送炭”感激不已,說二姨是他們命中的貴人。二姨卻說沒什么,覺得這是一件很小的事。
面對弱勢群體,她的善良叫“同情憐憫”。一次,陪護住院親人時,看到一位同病房、來自農村的小男孩,因為重病導致身體非常虛弱,很多時候都處于半昏迷狀態。他的母親,一個中年農村婦女在一旁摸著他的臉,不停叫著他的小名,聲音里帶著哽咽。見此情景,二姨替孩子可憐,也替這位母親難過。除了話語安慰,第二天再來,便送給小男孩一個會唱歌的玩具。小男孩清醒過來的時候,見到這個玩具,笑得非常開心。看他笑,她母親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對二姨甚是感激。我知道,在二姨看來,這同樣是一件很小的事。
還有一次在二姨家做客,傍晚外面下著雨,二姨回家時提著兩三串賣相不太好看的米蕉。我們都很奇怪,覺得這米蕉都快壞了,為什么還買這么多。二姨說,因為剛才在一個屋檐下看到賣米蕉的是一位老奶奶,就剩下這兩三串,而且又下著雨,她想讓她賣完趕緊回家,所以就都買了。問起價錢,她說老人家說多少就多少,也不會賺我們太多,不必計較。像這樣看似有點傻的行為,我知道二姨會這么做。
記得有句話說,真正善良的人,常常是不張揚,不喧嘩,甚至也毫無施舍和憐憫的痕跡。因為善良已融入他們的血液,是他們無需思考的本能。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總是愿意用語言或行動給予一份最自然、最體貼、最溫暖的關心和幫助。就像我的二姨,從不覺得自己善良,卻總是在做著善舉。
善良如珍珠,用善心和善行串起的那條項鏈,光彩奪目、璀璨耀眼,使人間至純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