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春茵
福州“80后”壽山石女雕刻師范康純精于書畫而入石雕,孜孜探索十余年,成長為壽山石雕新銳力量。她現為國家二級技師、福州市二級名藝人,作品先后被福建省美術館、省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珍品館、福建海峽民間藝術館收藏。
通過福州市晉安區的“婦女微家”平臺,范康純的藝術創作和人生理念讓更多人知曉。她邀請更多女性走近壽山石雕藝術,陶情明智,也讓意蘊悠長的國石文化浸潤了“她”世界。
在壽山石雕刻匠人中,女性少之又少。范康純希望更多姐妹并肩而行,蹚出一條異彩紛呈的創作道路。
范康純自幼學習中國書畫,2010年自廈門集美大學金融系畢業,選擇中國畫和書法教學,同時再深造壽山石雕技藝。此后,她正式投于薄意雕刻名家周龍云門下,并跟隨藝術大家陳達學習書畫鑒賞與綜合雕刻技藝。
女性視角的清新和細膩,在范康純的作品中格外凸顯。在《不期而遇》作品中,一方老撾石印章,幾葉碧荷,一箭花苞,一只翠鳥,在膩如凝脂的石頭上四顧成趣。她又在拓片的留白處題下一行小字:“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字體瀟灑有力,為這幅“小清新”增添力量感和厚重感。
范康純的作品風格清新,時常跳脫傳統手法,且工筆寫意兼備,把中國書畫的章法和壽山石的俏色肌理相結合,初顯文人詩意。
范康純有大大小小十余把刻刀,都是她自己打磨而成。她擅長用薄意技法創作石雕作品。她說,薄意技法是壽山石雕的特色技法之一,簡單說就是在石頭上以刀代筆作畫。這一技法起初是為掩飾石瑕,如今因其淺刻如畫,對石頭損耗甚微,在壽山石石材日益減少的當下,薄意成為田黃石、芙蓉石等名貴石材常用的雕刻技法。
不過,對于范康純來說,薄意技法更是她的書畫藝術經驗投射于石刻創作的聯結點,同時她也從一遍遍的揣摩和構想中,進入到一個更豁達的境地。
“這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她說,過去壽山石雕的收藏只重材質,忽略藝術附加值的提升。如今石材存儲量告急,更應重視能夠“點石成金”的雕刻匠人的培養,打破只重石材的怪圈。“我期待自己能將薄意手法從遮瑕的出發點解放出來,煥發石、詩、書、畫一體的新彩。”
范康純的工作室位于福州市鼓山鎮福興特藝城。2019年,福州市晉安區婦聯在此設立“康純·婦女微家”,范康純擔任微管家。姐妹們時常在這里雅集,品茗、賞石、交流,漸漸成為傳承弘揚閩都文化的一方雅地。
范康純往往從“相石”聊起。“石頭難以做到‘完美無缺’,它或許有裂痕,或許有雜色,我們無法改變石頭,卻可以改變我們看待石頭的想法。”她說,這是藝術,更是人生的態度。
以刀為筆,以石為紙,方寸之間即是世間萬象。在她的刻刀之下,石頭的裂痕,可融入大山大川的走勢;石材的雜色,巧以布局,可襯托怒放的花卉。
在福州市鼓山鎮連潘村婦聯主席謝惠容看來,白潤石頭上的一點紅斑,在范康純的雕刻下,成為天香國色的牡丹,這頗讓人有所感悟:“命運的殘缺,也可以成為個人的華章。”
福州北郊壽山鄉是壽山石的主要原產地。近年來,福州市壽山石鑒定中心每年組織業內人士到壽山鄉九峰村開展扶貧愛心活動,多位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青年雕刻師加入其中,連續四年為困難戶送溫暖,范康純也在其列。
“壽山鄉是壽山石行業發展繁榮的源頭活水,反哺鄉村,才能說是心有乾坤,肩擔道義。”范康純說。(本文配圖均為范康純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