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奎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源遠流長,底蘊深厚,雕塑語言豐富,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宋、元以后,石雕藝術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明清時期,石雕藝術除廣泛用于建筑以外,小型佛像、陳設小品、印鈕等觀賞性作品極為流行,石雕題材、形式多樣,技藝精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中國石雕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從最初的簡單石器發展到現代豐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態,從原始雕刻手法發展到現在種類繁多的雕刻工具、百家爭艷的雕刻技法。這一豐富的藝術寶庫蘊含著中國雕刻藝人的聰明才智和精巧的技藝,更凝聚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的價值。
關于雕刻,米開朗琪羅說過這樣一句話:“去掉一切多余的部分。”作為一個富有特定生命意義的藝術形式,石雕藝術經久不朽且易于保存,很快就成了人類社會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石雕的歷史從人類藝術起源時就開始了。舊石器晚期,古人類開始運用磨制石器的技術,使得石料成為了人類攻無不克的雕刻質材。早期的石雕質樸、粗獷,它不僅是對原始人生產勞動的忠實記錄,還體現了較高的審美價值。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從名山大川的石窟、佛教造像,到皇宮園林的裝飾雕塑、尋常百姓家陳設的工藝石雕,石雕藝術精品層出不窮。中國傳統石雕題材涉及人物、動物、植物、裝飾等,技法包括圓雕、浮雕、透雕、線刻、影雕等,或秀麗華美、形象生動,或風格飽滿、形態穩重,或雅致有書卷氣,或具有濃厚民族風格。一代代石雕藝人開拓創新,精益求精,留下了數不盡的工藝精品和代表作,將石雕之美演繹得淋漓盡致。
可以說,沒有何種藝術品比石雕更具有廣泛性和永恒性。傳承至今,在現代的各種建筑設計中也常見石雕裝飾點綴,顯示出石雕藝術在當代的勃勃生機。
中國的古代雕塑如此多彩,除了極少量作品外,更多的往往不知創作者的名字。正是因為這些作品出自平民之手,其創作動機具有廣泛的草根意識。這些不知名的民間創作者有著淡泊的心境和樸實的人生態度,不為名利,只求心愉,并將人生感悟融入作品之中。故創作的石雕作品造型質樸天真,通俗易懂,賞心悅目。他們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的不少作品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令今人驚嘆。
在石與刀的碰撞下,一幅幅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性格的另一種延展——底蘊深厚,沉穩奔放,處事不輕不重,內斂而不張揚,姿態各異而不逾矩的石雕,自然成為凝固中國傳統與文化的唯美符號。
石雕作品反映著不同時期社會文化特質、價值觀念及審美取向,被雕刻或設計者賦予了靈魂,表達了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
在世界雕塑發展的長河中,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創作造型理念,有兩大主流:一是以中國、印度為主題的東方石雕藝術;二是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西方雕塑藝術。西方強調近似于客觀物象的科學原理,而中國則強調神似,不求形似,追求意象表達。
中國傳統石雕藝術所體現的審美特征,既具有該時代特有的風格,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它折射出各種不同的世界觀,也反映出道德、倫理、政治和宗教哲學等觀念的差別。
中國人的哲學以虛境為本,構成了中國人的哲學理念、重要的世界觀。中國人對空間的理解是虛、實二者合一,虛是實的母體,實又是虛的體現。因此,只有把實的空間和虛的空間結合在一起,才能看懂中國傳統石雕。如人物、動物的雕刻,往往不追求自然形體的逼真摹寫,而是重視結構形式的韻律,通過凝聚的瞬間以及內在結構來表現動態,達到形神兼備、靜中欲動的藝術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形神合一、浪漫與博大的精神理念。這些都對古代乃至當代雕塑創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千百年來,中國的石雕匠師們,不斷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悟,以及在平日里生活、勞作實踐中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身邊所熟悉的物體形象提取出來,結合“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創作,悅己悅人。
石雕不僅是手上的技術,更是心靈的藝術。只有具有靈魂的石雕才能震撼人的靈魂;只有承載了情感的石雕才能傳達感人的情感;只有了解石雕的傳統和內涵,才能發揚光大,使石雕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當代中國石雕藝術創作者,還要積極從各民族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事件中尋找創作靈感,充分結合時代特色,打造具有鮮明民族韻味的石雕藝術作品。
和幽思,體現了世俗化的藝術內涵。
傳統石雕藝術能真實地展現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同時,它還能對古代的科學技術作出正確直觀的反映,揭示出中國文化演變發展的進程。一部中國傳統石雕史,就是一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史。
有延續才有傳承,有繼承才有發展。憑借著中國傳統石雕工藝的優異性和獨特性,加上一代代優秀石雕藝術家對傳統工藝的堅守,石雕經歷了歷史上的輝煌與沉寂之后,如今又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石材加工工具的改良和機械化雕刻工具的發明,更多的雕刻方式得到發展和創新,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新的工藝背景為石雕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石雕藝術是中國雕刻藝壇一枝絢麗的奇葩,前人給我們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遺產。借鑒和研究、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民間石雕藝術,我們責無旁貸。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機器制作逐漸取代傳統手工的雕刻方式。老一輩石雕藝人淡出后,石雕的傳統技藝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首先,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進一步挖掘、保護、弘揚中國傳統石雕藝術,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石雕史,乃至對豐富和完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其次,石雕創作者應多借鑒、吸取國內外石雕技藝先進經驗,博采眾長,既不一味迎合市場,具有自己獨到的雕刻風格,又能使雕刻出來的石雕作品氣韻生動,打動受眾;既遵循傳統石雕創作的基本流程,又通過不斷學習進修,融入創新雕刻理念,用心詮釋石雕藝術之自然大美。第三,石雕的轉型發展離不開對創新的深刻理解,要深入分析中國傳統的石雕設計方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尋求創新,找出制約當今石雕發展的現實性因素,并對制約因素加以克服和改進。
只有不斷探索,才能促進石雕藝術的創新發展,不辜負當代石雕藝人的歷史使命。 (本文配圖均為張建奎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