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清
寫借景抒情散文要善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并且造境抒情都無法背離此技法。不得不說情景交融是散文閱讀和創作的主要原則,這種方法當運用在散文的構思中,營造一種情和景高度融合和統一的境界。在進入多元共存的時代,用“形散神不散”已不能涵蓋散文的千姿百態,我們怎么打通“情景交融”的渠道路徑,或者是有什么樣的好的文本解讀方式,好的閱讀路徑,能夠完成“情景交融兩相宜”,真正體認到作者獨特的個性化情思呢?本文將對此進行一定的探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思考。
一、景中見情:走到課文之內,品讀個性化的語句章法
朱自清曾說過一段至今仍發人深省的話:“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中學生讀書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將書中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匯等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失去原有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輪廓,沒有什么用處。”筆者非常認同,作者的人生經驗,是通過精準的言語來表達的,也存活于這些言語中,唯有通過對言語的體味,我們才能把握作者的獨特經驗。
比如《故都的秋》中,故都的秋味:“清”體現在色調上、“靜”體現在聲音上、“悲涼”體現在每一個景物之中。在第一幅秋院圖中,碧綠的天色,藍、白色的牽牛花,多選用青、白、藍、灰等冷色調,給人一種“清”的感覺,表現出人內心的悲涼之感。在景物的選擇中,用了秋草這一意象,用了“疏疏落落、尖細且長”這樣的詞語,描寫了樹葉飄零、秋草枯草的蕭條,再來表現牽牛花,早晨開放,近午萎蔫,對生命的悲涼感就情不自禁向讀者侵襲而來。
二、以情觀景:走進作者之心,著眼主體體認作者情思
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是“文學性的散文”與論文報告、新聞通訊等文章的區別。比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靈中獨有的鏡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從未見,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嘗見過的荷塘。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客體,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觸摸作者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散文抒寫性靈,是個體情懷的見證,散文的第一要素,也是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當我們以情觀景,情者景之情,走進作者之心,著眼主體,一個人的人格思想,纖毫畢露地表現出來了,我們才可以更好觸摸到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避免抽象化、概念化、臉譜化。
三、情景共生:感我心者,分享感悟作者的人生經驗
散文是日常的,包容大千世界,寄寓于人生社會。作者之所以寫散文,是要表現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因此,我們讀散文,會有一種親近感、情思相類或相通,往往會很自然地喚起相關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當然也存在一種閱讀弊端,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散文中作者的經驗,乃至忘記了去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景中見情,以情見景,情景相生,我們的心靈浸潤在景色的大千世界中,慢慢游入“情景交融兩相宜”的意境世界。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文學的美,朱自清選集第三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434-435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