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虎
在新課程改革的體系中,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并列,是課程三大板塊之一,這是基礎教育課程管理多元化改革的重要導向,這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課程體系中的具體體現。而語文課程目標的多向性,語文學科課程資源的豐富性,意味著語文學科開設校本課程有無限廣闊的舞臺,有助于構建開放、多樣的語文課程。本文以《東坡“突圍”》校本課程為例,談談新課程背景下我對依托語文校本課程,落實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
一、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進行的一次較大的調整和完善。首次提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對其進行界定與說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是新版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之一,也是指導語文教學活動包括語文校本課程開設的依據和導向。我們開設《東坡“突圍”》校本課程正是立足于此。我們力求改變以往你講我聽的師生單向傳統模式,通過課程規劃,制定研究探討的核心目標任務——東坡人生“突圍”及其價值,以核心素養為本,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切實推進語文課程改革。
二、以核心話題為切入點
各級各類學校都在開設校本課程,但在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問題。以語文校本課程為例,我覺得突出的問題有二。一是缺乏必要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教師指導缺失或自由隨意,學生活動無序散漫;二是無視學生的認知需求,無視當下教育的發展情境。如何解決以上問題,讓校本課程真正落地生根,切實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我覺得找到一個契合課程資源和現實教育情境的核心話題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我認為好的核心話題首先能高度概括所選擇課程資源的內核,同時又是人類在生存和生活中必須考慮的基本問題,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最終促進學生的精神發育。我們選擇“突圍”為開設校本課程的核心話題。我們認為蘇軾一生無不在“突圍”之中。這個話題的確立使學生和蘇東坡產生了某種聯系,既貼切學生實際,又具有較大的開放性。
三、以活動情境為載體
校本課程開發,要以活動情境為基點,將學生置于一個大的生活場,實現校本課程的生活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真實而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情境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設計問題和活動,設置具體情境,學生就有了思考的支架和動力。譬如《東坡“突圍”》校本課程我們就設計這樣的學習任務:蘇軾經歷“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安排他與陶淵明來一次隔空對話,會發生什么情景?這樣虛擬的情境,避免了單純的知識教學和價值說教,讓學生理解和感受蘇軾當時的真實生活,去揣摩蘇軾的心路歷程,從而獲知其“突圍”的人生密碼。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只要立足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核心話題為切入點,以活動情境為載體,以學校為基地,以學科教學為平臺,充分利用和開發各類教學資源,發揮教師個性特長,必將形成學校特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文參看或引用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都師范大學王云峰教授和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余黨緒老師的相關語句,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