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娟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于關注學生的考分,對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形成障礙。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要優化教學評價方式,將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能促進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評價標準具有多樣性,教師如果過于追求“統一”“標準”,而忽略了學生間的差異,會使評價的激勵功能受到制約。評價具有多元性,口頭評價能促進情感的感染、語言的交流,能引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書面評價能使評價更深入,教師將兩者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采用分層評價,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愉悅。
一、教學評價要走向互動化、多元化
課堂評價的主體不僅有教師,還有學生、家長,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他們的表達交流,能學習他人之長處,及時修正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獲得積極主動的發展。評價要具有互動性,要加強多元評價主體之間的溝通交流,讓他們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背景、家庭狀況,為有效的評價奠定基礎。
如在學習統編本五下《景陽岡》一課內容時,教者讓學生閱讀第6、7自然段,找出描寫武松初遇猛虎的內容,說說出現了幾次“閃”。讓他們體會動詞的精妙。在學生回答后,教者留時于生,讓他們對這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其他學生從語言的組織、回答的準確性、情感的投入等方面進行評價。教者引導學生評價,體會文本的情感,再引導學生研讀句子,感受大蟲的兇猛。
二、關注評價的發展性功能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對于他們的情感態度、能力培養等視而不見,結果出現諸多高分低能的學生。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反饋等功能,以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如果只關注眼前,而不重視學生的發展,不引導學生反思,就難以發現他們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時地予以調整,就會影響他們的長遠發展。
如在學習統編本五下《清貧》一課內容時,教師最后讓學生總結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大部分學生會簡述內容,教者讓學生反思文本,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說方志敏“清”而不“貧”?在現在和平盛世,人們還需要保持“清貧”的品質嗎?通過問題的引導,能讓學生感受到方志敏同志雖然物質上清貧,但精神上是富有的。在和平時期,我們還要保持克己奉公、樸素的“清貧觀”。學生只有通過反思,才能將清貧的思想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讓課堂所學的知識向課后拓展延伸。
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考試是成為教學評價最重要的一種方式,教師往往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指標。他們為了提高學生的考分,讓學生枯燥記憶內容、機械訓練,影響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素養提升的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領學生參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引領他們在活動中交流、評價,使他們能更全面、更科學地掌握內容。教師要引領學生參與多元的活動,為他們提供表達、評價、反思的空間,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對他們進行分層評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教師要因生而評,為學生提供評價標準,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借助于延遲評價,引領學生去思考不足,能促進自學自悟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多元的評價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為他們提供自評、他評的空間,讓他們學會反思、學會調整,從而能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