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旌
10月8日,貴州人大網公布了省教育廳關于省第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第253號建議的復文。對于人大代表們提出的“涉及學生(幼兒)個人榮譽的評選,原則上禁止采用面向社會的網絡投票”等建議,省教育廳稱將認真研究建議內容,采納建議中的合理內容。
(10月12日《楚天都市報》)
終于又有人說網絡投票這事了。前些年,網絡投票的泛濫成災,一度成為“社會公害”。一個兩個,大家還能應付,成群結隊地涌來,誰都受不了。而這里面,尤以各類校園評選、評優為甚,為了孩子,家長們自然是不遺余力地拉票,而又因為是“為了孩子”,很多人深受其擾卻不好拒絕。
但是這種投票,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這樣靠消耗人情、送紅包拉來的票,投出來的“優秀”“先進”,對孩子又有什么積極鼓勵作用?說不定他們還會覺得努力有什么用,那么刻苦干什么,反正到最后都是靠爸爸媽媽去朋友圈拉票。這種純靠“刷臉”,考驗家長營銷能力和人脈資源的評選方式,說白了就是弄虛作假、形式主義,是校園評優的“毒流量”。
更不用說,有些人為了讓投票結果好看,人脈拼不過就開始拼“投入”,開始雇傭“水軍”,找人做數據,間接地助長了灰色利益鏈條的形成。而由于大量發起投票的學校和機構,都缺乏相應的網絡安全知識,很容易在后臺數據被侵入和修改的過程中,造成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泄露,造成更多未知的嚴重后果。到最后,最開心的就是賺流量賺得“流油”的平臺,學生、家長、學校不過都是陪著玩了一場風險重重的數字游戲。
所以,禁止校園評選采用社會網絡投票,不但應該做,還應該早點做.做徹底。此外,病毒式的網絡投票之害,并不僅僅限于校園評選,各種企事業單位的各類評選也挺多,也挺煩,危害和隱患同樣存在,還容易滋生腐敗現象、敗壞社會風氣。“從娃娃抓起”挺好,逐步擴展到社會共治,遏制亂象,還大家一個清凈,還評選一個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