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平
小欣在《媽媽,我想對您說》的作文里這樣寫道:前兩天,媽媽叫我打包一份酸辣粉。回到家后,我給5歲的弟弟拿了個小碗,幫他先盛了點酸辣粉,對他說吃完再給,不會燙。可是弟弟不愿意,還把酸辣粉灑了一地。
媽媽聽到聲響,跑過來狠狠地給了我一巴掌,還說“你這個姐姐是怎么當的”!回想起被冤枉的一幕幕,我的心里好怨恨。
小欣在作文里流露真情,說明她對老師的信任。然而,在信任之外,彌漫著一種可怕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一旦在她心里生根長成“恨”,后果將不堪設想。我提筆在文末寫道:“小欣,要相信媽媽是很愛你的,找個機會跟媽媽好好聊聊吧!”
第二天,我來到小欣家。“老師,前幾天小欣把我氣壞了……”剛坐下,小欣媽媽就開始數落孩子的“不是”。
我拿出小欣的作文本,翻到《媽媽,我想對您說》這一頁請她看,并小聲叮囑她此事不要讓小欣知曉。小欣媽媽看著作文,對女兒的不滿情緒消減了不少。她眉頭緊皺,不斷嘆氣道:“她比弟弟大好幾歲,就是不知道讓著弟弟……”
聽得此言,我向小欣媽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孔融讓梨,是教育孩子要長幼有序、互相謙讓,而我們常把它理解為年長的一定要讓著年幼的,這是片面的。作為母親,對待兩個孩子要一碗水端平、要公正,不能一味要求姐姐讓著弟弟,讓明白事理的人吃虧,無理取鬧的人反而勝利。如果這樣姐姐心里是很不平衡的。這種做法也縱容了弟弟,使弟弟不懂謙讓,沒有責任感。
離開小欣家,我心里一直不平靜,不知道小欣媽媽的思想能否轉變。
沒過多久,我在小欣的一篇周記里看到這樣一段話:星期三晚上,媽媽給我買了生日蛋糕。當弟弟說他要先吃時,媽媽對弟弟說:“今天是姐姐生日,讓姐姐許愿,你對姐姐說生日快樂!”
許愿后,我切下第一塊蛋糕給媽媽。媽媽卻笑著把蛋糕又給了我:“寶貝,生日快樂!弟弟小,不懂事,你可以教訓他,或者跟媽媽講。媽媽有時候可能疏忽你了,其實,媽媽也很愛你。”頓時,我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流淌。
看著小欣的周記,我也覺得有一股暖流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