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按照當下的某些觀念,孔子的原生家庭很成問題,屬于高開低走類型。他祖上本是宋國王室,后家道中落遷至魯國。
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顏徵帶著孔子搬到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里居住。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幼年愛好與眾不同,“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而是愛好擺弄祭祀、宴會時用以擺放祭品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禮器,將其按照禮儀制度擺放,然后練習磕頭行禮。顏徵在觀察到兒子在禮儀學習方面的興趣和天賦,就“豫市禮器,以供嬉戲”,用節省下來的錢財為孔子購買標準制式的禮器,讓他學習禮儀制度。
孔子十六七歲時,母親顏徵因操勞過度與世長辭。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母親去世不久,當時魯國權勢最大的貴族季孫氏,大開宴席“饗士”,請“士”及以上的所有貴族赴宴參會。孔子雖然當時還在為母親“要經”戴孝,喪服未除,但考慮到自己作為聞名于諸侯的武士叔梁紇之子,有資格參加這次魯國貴族聚會,就欣然“與往”。不料還沒見到季孫氏,孔子就被季氏家臣陽虎在季家門口攔下。陽虎極為傲慢地呵斥孔子,“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連最低等的“士”的資格都不被承認,“由是退”。
孔子盡管被季家羞辱,但為了謀生也必須忍辱負重,向季家低頭,畢竟季家幾乎壟斷了魯國大部分產業。孔子曾經為季氏做過“委吏”,職責是管理倉庫,料量升斗,會計出納。孔子后來又做“司職吏”即“乘田”,管理牛羊畜牧事務。
在當時的貴族教育體系和政治社交禮儀中,士要具備“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藝。孔子在幼年時期就已經打下禮儀的基礎,管理倉庫時又發展了“數”的技藝,后來又通過自學和向人求教,相繼掌握了其他四藝。
就在孔子前程一片大好之時,卻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孔子眼見文化日衰、學術日敗,決心扭轉這種頹勢。他15歲即“志于學”,但在這之前所學只是為稻梁謀、為一己一家生存計,正如他后來對學生子夏所言,是為“小人儒”,學習“六藝”只是為謀生進身之途。在此之后,孔子要做“君子儒”,將對“六藝”具體技巧的學習,上升到探求其淵源流變、是非得失和意義所在。孔子的學問目的,不再是“至于谷”,即求得一人高官厚祿、重振家聲,而是以明道、行道為操守,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以江湖廟堂為依歸。
孔子在求學的過程中推己及人,開始關心底層百姓的教育問題。他作為最低等的貴族“士”,遇有疑難可向郯子、師襄、老子等人請教解惑,但在當時“學在官府”、貴族壟斷學術文化的教育格局中,平民子弟并無接受教育的機會。
30歲的孔子決心改變這種不公平局面,他開始創辦私學,授徒設教,以“有教無類”的理念廣泛招收平民子弟入學,打破了日漸沒落的貴族在教育問題上建立的護城河,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職業教育家,被后世尊為至圣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