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20年我國宏觀經濟問題研究新進展

2021-11-04 11:43:09陳享光黃寶竹
當代經濟管理 2021年10期

陳享光 黃寶竹

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1.10.001

[摘 要]2020年經濟學界結合我國宏觀經濟出現的新情況對宏觀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特別是在疫情沖擊下的宏觀經濟走勢與對策、不確定性與宏觀經濟波動、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機制和路徑、數字經濟發展及其宏觀經濟影響、反貧困問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優化等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進展。

[關鍵詞]經濟波動;經濟增長;金融風險;數字經濟

[中圖分類號]? F123.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21)10-0001-08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同時遭遇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宏觀經濟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和問題,我國經濟學界結合我國宏觀經濟出現的新情況對宏觀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在如下問題研究上取得了可喜進展。

一、疫情沖擊下的宏觀經濟走勢與對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并逐漸在全球蔓延,對人類的生命安全、日常生活和企業的生產經營均造成重大負面影響,宏觀經濟受到很大沖擊和影響。楊子暉等[1]基于因子增廣向量自回歸模型(FAVAR)和風險溢價網絡方法,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宏觀經濟的沖擊以及其金融風險傳導機制。首先,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在短期內對消費者信心、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發展造成沖擊,但長期來看影響較弱;疫情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較為短暫,而對匯率市場的不利沖擊較大。其次,疫情影響下金融、消費、房地產等行業成為風險輸出方并構成了股票市場風險傳導的主要源頭,而醫療及公用事業成為風險接受方,而且疫情期間各國股票市場間存在風險傳遞關系,而境外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劇了我國的輸入性風險。他們建議,在面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要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同時加強對中小民營企業的金融扶持,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還要加強金融監管,既要防范重點行業發生金融風險,也要避免國際風險外溢的沖擊。

張曉晶等[2]將經濟增長與金融風險置于統一框架下,構建了金融條件指數、宏觀金融脆弱指數及國外金融環境指數等指標來反映金融市場的整體趨勢和波動情況,通過在險增長估計方法考察金融風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表明,第一,金融條件指數和宏觀金融脆弱指數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負向作用;我國國內市場廣闊、經濟體量大,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相對有限,外部環境對我國經濟的消極作用比較有限。第二,寬松政策在短期內會刺激經濟增長,但這同時也加劇了金融失衡和經濟的脆弱性,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第三,新冠肺炎疫情僅在短期內沖擊經濟增長,這種效應會隨時間的推進而逐漸減弱。他們建議,要謹慎使用量化寬松政策,繼續堅持去杠桿、防風險策略,還要推進風險的市場化分擔,實現經濟增長與風險防控的動態平衡。

劉世錦等[3]將網絡分析法和投入產出架構結合起來,并使用31個省份1 302個經濟部門相關數據來考察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相關省份的沖擊路徑。研究發現,湖北省受疫情影響程度最為嚴重,而與湖北省經濟依存度高的相關省份次之;高度密集的部門間聯動是新冠肺炎疫情向外蔓延的重要路徑。

陳赟等[4]度量了疫情下的投資者情緒、防疫能力和復工復產能力,并考察其對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響,在金融市場對突發重大衛生事件作出反應的相關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他們發現,第一,所處地區的防疫能力越強,投資者情緒越樂觀,而復工復產能力對投資者情緒無顯著影響;第二,投資者情緒和地區復工復產能力均正向于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但防疫能力對股價沒有顯著影響;第三,異質性分析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對小企業、成長型企業以及數字金融基礎設施較差地區的企業產生較大不利影響。因此他們建議,在面臨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短期內要優先提高城市的公共治理能力,尤其要注重復工復產能力的恢復,同時要長期堅持防疫能力的建設,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歐陽桃花等[5]通過文本收集、爬蟲技術及案例訪談方法搜集湖北、四川、浙江三省的相關數據,使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復盤了我國的防疫模式,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他們認為,疫情管理活動可細分為基礎活動和支持活動,而管理成效顯著與否取決于決策者的專業性和責任感以及政府疫情管控活動的時效性、精準性、系統性、科學性;政府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及數字平臺的推廣是我國成功控制疫情蔓延的法寶。他們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我國應急管理系統的建設,而且為世界各國的疫情管理和防控提供了先進經驗。

劉玉珍等[6]從行為金融學角度出發研究了疫情等流行性傳染病的成因、影響及對策。研究發現,信息處理方式、情感因素和行為偏誤等構成了影響疫情的非理性因素,其中認知型和情緒型偏誤等各類行為偏誤的存在構成了人們在疫情前反應不足和疫情爆發后反應過度的重要原因;疫情會造成經濟沖擊、金融波動等直接影響,也會因恐慌情緒和羊群效應等影響到社會穩定并加劇社會信任危機。他們建議,既要加強信息引導,幫助個人形成正確的認識,也要注重人們的情感因素,在理解微觀個人行為決策和情感經歷的基礎上制定疫情管理政策。

二、不確定性、風險與宏觀經濟波動

王霞等[7]通過混頻動態因子模型構造并計算了我國宏觀經濟意外指數和不確定指數,并據以分析經濟不確定性與貨幣政策和經濟波動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央行采取貨幣政策時并不會影響到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但反過來說,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提高時,央行會主動采取貨幣政策以穩定經濟;而且在宏觀經濟波動/平穩運行時期,經濟不確定性不會/會干擾經濟運行態勢,而經濟運行態勢會/不會影響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

祝梓翔等[8]將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視為內生因素,并通過構建均值波動率SVAR模型和新凱恩斯DSGE模型從實證和理論兩方面研究了貨幣政策對不確定性和經濟波動的影響。他們發現,正向的貨幣政策不但有利于總需求的增加,還會減少產出和CPI的波動程度,而且不確定性的內生化會加強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應;當不確定性內生時,不確定性能夠解釋近50%的貨幣政策效應。不確定性對宏觀經濟變量具有重要影響,而信貸約束是其中的關鍵影響渠道,當信貸政策收緊到一定程度時,貨幣政策對經濟不確定性和經濟增長的作用均會減弱。因此他們認為,經濟不確定性是部分可控的,可采取減稅、加強資本管制、增加公共支出等措施來減少不確定情況的發生,此外還要加強貨幣政策的一致性和可預期性,并積極運用貨幣政策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楊子暉等[9]考察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跨市場傳染,通過網絡拓撲方法和非線性因果檢驗方法的結合,構建了金融市場與經濟政策不確定的非線性關聯網絡,探究了輸入性金融風險對我國金融市場和經濟政策的影響。研究認為,金融風險借助股票市場進行輸出,引發經濟政策的不確定并將風險傳導至外匯市場,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跨國傳染,我國資本市場正在逐步有序開放,不可避免的受到境外風險的影響,而中國香港地區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容易受到沖擊。

楊紅麗等[10]探究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伴隨著地區和行業分化而出現的經濟增長減速問題,試圖厘清背后究竟是周期性波動還是結構性矛盾在起作用。他們發現經濟減速較為明顯的省份同時也是省內行業上游度較高的省份,進而認為經濟減速與行業分化和所處產業鏈位置等結構性因素有關。通過實證檢驗發現,我國經濟減速中呈現出來的分化特征是一種結構性失衡,具體包括:第一,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整體經濟下滑是由外貿需求沖擊造成,但出口沖擊僅具有短期效應,隨著企業和市場的逐漸調整,出口沖擊帶來的衰退在長期內會逐漸減弱;第二,2011年之后出現的經濟減速則是由行業所有制結構因素導致,國有企業經濟增長率下滑是2012年后經濟增長分化的根本原因。他們建議要審慎使用宏觀經濟政策,對產能過剩行業要將資金補貼轉變為扶持創新政策,同時上游行業要適當引入非國有資本,繼續深化國企改革。

董豐等[11]基于金融風險和剛性兌付的動態分析對剛性泡沫做出了研究。他們發現,資產泡沫在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的同時也會加劇金融風險和經濟波動;在剛性兌付的條件下,企業因持有泡沫資產而面臨的風險降低,因而企業越敢于冒險去持有泡沫資產,對高風險金融資產的剛性兌付會助推資產泡沫的產生;對泡沫資產的剛性兌付意味著社會資源更多地被用于了金融市場救世,進而對實體經濟產生擠出效應。他們認為,需要審慎執行對高風險金融資產的剛性兌付。

張云等[12]通過構建包含雙重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研究了我國金融體系、企業目標轉換對經濟波動的影響。銀行與企業以及銀行與家庭間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而形成雙重金融摩擦,在導致企業信貸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的同時,也會因貸款利率和數量的變化而影響到經濟波動,而金融摩擦程度的降低會起到平穩經濟發展的作用。國有企業在經濟與非經濟目標間的轉換會引起經濟波動,尤其是非經濟目標所具有的逆周期性會導致投資虛高、擠壓消費從而增強了金融加速效應,進而加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因此他們建議,可以從減輕銀行與企業和家庭間金融摩擦和合理把握國有企業發展目標兩方面入手來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

白鶴祥等[13]對房地產市場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予以了高度關注,并基于房地產市場對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了測度和預警。研究發現:第一,房價上漲與信貸擴張間存在相互加強趨勢,使得風險逐步積累,當房價上漲的動力消失、大幅下跌時,由于金融部門與房地產企業密切關聯而受到風險沖擊,而金融機構之間存在大量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從而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隨后居民部門、非房地產企業甚至政府部門都成為房地產風險的溢出渠道,這構成了房地產市場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機制;第二,房地產市場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值呈現出周期波動和緩慢收斂趨勢,金融風險脆弱性指標呈現波浪式振蕩變化趨勢,風險的傳染性趨于下降;第三,通過構建房地產市場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指標值,發現我國基于房地產市場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處于可控態勢。他們認為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金融管控,加強對房地產市場引發金融風險的監測和預警。

此外,還有學者對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進行了度量研究[14],為我國的金融風險防控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機制和路徑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影響,我國經濟面臨很大下行壓力,增長和發展問題更加為學界所關注。高培勇等[15]考察了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認為高質量發展是一種整體發展觀,由經濟、社會和治理質量的共同提升所致,三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報酬遞增且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其中經濟高質量是社會高質量和治理高質量的輸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生產力基礎,社會與經濟的協同發展非常重要,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需要高質量治理結構的支撐。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建立了帶有“準福特制”的制度模式,通過模仿復制的技術體系、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和大企業主導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增長,但是依然存在城鄉二元經濟、公私企業二元結構以及社會保護二元性等問題,社會發展和治理能力落后于經濟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的高質量程度。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擴大知識中產群體、提升其再生產能力來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為經濟與社會的協同發展提供紐帶聯接,從社會發展與社會保護、知識創新、公共安全體系建設以及法制化與市場制度設計等方面入手來提高治理結構的現代化,通過防御性和進取性制度建設來完善治理結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16]認為眾多人口、廣袤國土、巨大的經濟體量和統一的國內市場決定了我國經濟的超大規模性,呈現出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集聚效應、學習效應、外溢效應等特征,四者疊加使得我國在經濟運行效率、產業體系完備性、創新創業創造活動以及都市圈城市群構建和全球影響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這基礎上,要利用好市場、生產要素、創新能力、國土空間等的超大規模性,增強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發展,還要著力推動建設科技強國、制造業強國、服務業強國、金融強國,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并構建世界級跨國企業,在超大規模優勢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實現我國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韓保江等[17]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次歷史性飛躍方面回顧了40年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演進和實踐歷程,認為我國小康社會的成功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和人民力量,離不開對經濟建設基礎性地位的肯定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要繼續依靠發展、改革和全面的理念,不斷推進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楊偉中等[18]從金融與技術進步的角度分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建金融驅動技術進步的內生增長DSGE模型,發現我國的技術創新存在逆周期性,當經濟處于相對蕭條狀態時,技術進步波動向前,反之當經濟處于繁榮狀態時,技術進步波動向下。而技術進步主要來源于金融資源配置中股權投資帶來的企業研發能力的增強。金融資源在生產性投資和股權投資間存在相互替代關系,一方的增多意味著另一方的減少。金融資源的配置通過技術進步來影響經濟增長并在經濟擴張與收縮中存在動態傳導過程:一方面,在經濟收縮時,資本回報率下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貸規模收縮,生產性投資減少,而此時企業研發創新的機會成本較低,創新性研發項目也較易得到資本的支持,進而促進技術進步,企業資本回報率回升,經濟逐漸轉入擴張期;另一方面,當經濟處于擴張期時,金融資源主要用于支持企業的生產性投資,而用于研發創新的股權投資大為下降,降低了經濟發展的創新性和活躍度,經濟轉向下行態勢。他們認為,供給端和需求側兩方面要雙管齊下,既要完善金融市場,更好的發揮金融配置資源、服務實體企業的作用,又要激發企業自身的創新活力,引導企業提高研發創新能力。

莊毓敏等[19]從金融發展和研發創新的角度研究了經濟增長問題,他們在構建理論模型的同時,運用我國2008—201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第一,金融發展降低了研發創新活動的外部融資成本,對企業研發投入和地區研發創新能力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而且研發活動對經濟增長也具有顯著而穩健的促進作用;第二,金融對創新活動促進作用的大小隨地區工業化程度、對外開放水平、政府支出水平和人才多寡的變化而變化;第三,研發創新活動在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中介作用。他們認為,應緩解企業研發活動中的資金約束,暢通金融發展-企業創新-經濟增長的傳導渠道,發揮金融支持創新型經濟增長的作用。

李建軍等[20]從包容性、特定化配比程度和商業可持續性三個維度入手提出了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并據此得到了普惠金融發展指數,運用2009—2016年的31個省份的數據實證檢驗普惠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普惠金融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地正向推進作用,普惠金融發展每提高1個標準差,人均GDP增長率能提高3.5%,但是其會對區域平衡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具體來說普惠金融能有效促進東部地區經濟增長,但對中西部地區無顯著效果;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普惠金融能有效縮小西部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而對東中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影響不明顯。他們認為不同地區要有序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并重。

鄧仲良等[21]從要素空間錯配的視角出發研究了我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差異,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他們在空間經濟學框架下構建了包含產業關聯、集聚規模和要素結構的經濟增長模型,并運用10年間277個城市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我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差異來源于要素結構與產業關聯、城市規模與產業關聯、市場規模與產業選擇三方面的錯配,要素結構改善、城市規模的擴大對城市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效應,但是城市間產業關聯性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不同區域不同城市內要素和產業集聚程度不同,要素錯配類型不一,經濟增長也存在空間差異。因此為了促進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要注重要素結構在產業內的配置和與產業集聚的匹配問題,并通過地區間空間錯配問題的改善來提高經濟增長。

詹新宇等[22]研究了財政分權體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管理問題,將經濟增長分解為政府直接干預的經濟增長目標和政府間接調控的計劃外增長兩部分,進而構建了財政分權下多級政府框架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進行了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研究發現,第一,無論是省級政府還是地級市政府,財政分權的程度越高,地區經濟增長越快,但是對于分解后的指標來說,財政分權對政府直接調控的部分具有顯著效應,而對計劃外增長沒有顯著影響,說明財政分權的經濟效應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性。第二,財政分權通過城市基建投資、社會投資結構和地區工業化程度三個渠道影響經濟增長。鑒于財政分權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更好地推進財政分權改革,具體來說,一是整體來看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使其財力和事權更加匹配;二是各地區實際情況不同,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三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地方政府在調控經濟運行的過程中也要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營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儲德銀等[23]從財政分權中縱向失衡角度研究經濟增長問題,構建了包含兩級政府的一般均衡均衡模型,從理論上得到了最優財政失衡度,證明了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間存在非線性關系。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財政縱向失衡的最優值為0.606,當低于這一最優值時,財政失衡程度每提高1%,人均GDP會提升0.146%,而當高于最優值后,財政失衡會阻礙經濟增長。他們的研究為我國財政分權程度的確定提供了一種研判標準,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權與事權的合理劃分,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財政制度上的支持。

四、數字經濟發展及其宏觀經濟影響

數字經濟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和增長模式,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會產生比傳統生產要素更大的作用。數字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各國爭相發展的重點領域,與數字經濟相關的領域引起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

徐翔等[24]將數據化生產要素定義為數據資本,并構建了包含數據資本的增長模型來研究數據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數據資本會帶來生產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的雙重進步,這種創新能力和邊干邊學構成了數據資本積累的微觀基礎,并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影響;同時數據資本的強大溢出效應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明顯的間接推動作用。他們建議要加快構建數據資本統計體系,制定有效的數據資本發展政策,發揮數據資本在促進國內國外循環中的作用,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生產要素方面支撐。

許憲春等[25]梳理了信息經濟、互聯網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歷程,認為數字經濟實際是指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的經濟活動的總和,其形成要素包括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媒體、數字化交易和數字化交易產品等幾方面,并在此基礎上測算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深化了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和研究。經測算,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增加值為53 028.8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46%,雖然與美國數字經濟的相對規模相差無幾,但是絕對規模上還有一定差距;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率在2012年超過了GDP實際增長率,并對我國經濟產生持續拉動作用。他們認為,要持續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同時創新數字經濟核算方法以了解數字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并推動數字化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來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趙濤等[26]利用2011—2016年222個地級市城市的相關數據,實證檢驗了數字經濟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數字經濟能明顯提升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其中創業活躍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中介作用,因為數字經濟創造出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數字技術的發展有效降低了各部門經濟往來的成本,能持續而有力地促進高質量發展,也即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數字經濟具有邊際效應遞增的特征;數字經濟的高效信息傳遞壓縮了經濟主體間的時空距離,更易加強地區間交流,具有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他們建議,要重視數字中國的建設,支持數字經濟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為,發揮數字技術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加強地區間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濟往來,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的空間溢出效應,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

劉業政等[27]從大數據價值發現的視角提出了包含數據、計算、分析和人機協同的4C模型,以期用海量大數據為管理決策提供大數據支持,在大數據商務應用的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并認為由大數據驅動的智能管理系統中涉及的倫理、行為和價值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

有學者關注到數字經濟在技術創新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影響。唐松等[28]基于上市公司數據實證研究了數字金融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研究上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數字金融不僅能夠校正傳統金融模式下存在的領域和階段錯配問題,還能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利于企業財務穩定性的提升,進而為企業的實質性創新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戚聿東等[29]考察了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管理變革問題,他們認為,數據互聯互通下用戶由產品被動接受者轉化為市場價值的引領者,用戶價值主導下企業目標的實現更多的將依賴于大數據支持下對消費者的了解;數字技術推動下企業內部管理的組織結構趨于網絡化扁平化、營銷模式趨于精準化精細化、生產模式趨于模塊化、產品設計趨于版本化迭代化、研發模式趨于開放化、用工模式趨于彈性化,為企業管理帶來了全方位的深層次變革。王世強等[30]認為數字經濟下,技術創新優勢不足的企業更傾向于采取歧視性定價,這雖然會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但不利于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改善。

張勛等[31]將購物時間置于理論模型中,從支付便利性角度研究了數字金融對我國居民消費和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表明,數字金融的發展顯著提高了居民消費水平,并促進了經濟增長,其中的作用機制在于數字金融帶來的緩解現金約束、網購頻繁等便利性,也即支付便利性。因此他們建議,要加強對支付便利性的研究,充分發揮數字金融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

有學者從微觀個體和家庭行為的視角研究了數字經濟的影響。吳雨等[32]利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微觀調查數據研究了數字金融對我國以親朋好友借貸為主的家庭傳統私人借貸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第一,數字金融會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對家庭私人借貸產生擠出效應,一方面數字金融的發展拓寬了家庭參與金融市場的渠道,家庭更易從金融市場中獲得投資收益,這增加了私人借出資金的機會成本,在供給端對私人借貸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數字金融會能帶來資金渠道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進而降低了家庭對私人借貸的需求。第二,數字金融發展降低了私人借貸的可獲得性、增強了私人借貸約束、加大了私人借貸的缺口,從而增加了家庭傳統私人借貸難度。他們認為,既要大力發展數字金融,不斷推進普惠金融程度的提高,也要在部分替代傳統私人借貸行為的過程中關注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揮不同金融模式的優勢以滿足不同群體的融資需求。

王修華等[33]以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數字金融的收入分配效應,豐富了數字金融的研究成果,也為金融減貧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他們認為數字金融在服務貧富群體過程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數字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馬太效應:由于貧困與非貧困群體在知識儲備、信息接受和處理方面存在差距,導致非貧困戶更容易從數字金融發展中獲益,而貧困戶難以或較少的從中獲益。數字金融對貧困戶來說更多的意義在于風險防范和平滑生存性消費,而對非貧困戶來說,數字金融是增收的一種重要渠道,因而數字金融馬太效應產生的過程中對貧困和非貧困群體的作用機制的不同,加劇了不同收入群體間的收入差距。

五、反貧困問題研究

2020年,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在人類減貧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學界反貧困問題研究。

王雨磊等[34]研究了我國脫貧奇跡的原因,他們認為我國治理體制下的精準行政扶貧模式是經濟增長紅利轉化為脫貧奇跡的機制渠道。精準行政扶貧具有行政主導、財政主流、扶貧與行政工作協同推進、建立信號與反饋系統等方面的特征,并具有自上而下的行政統籌機制、統一調度的財政資金、統一調度的人事權、加強貧困村的組織建設、壓力型問責機制五方面的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他們還指出,精準扶貧模式對于當前階段來說是高效的,但對于扶貧之后的鄉村振興等新生事項來說不再是最優路徑,國家治理需要不斷探索改進。

汪晨等[35]考察了我國減貧戰略轉型及其面臨的挑戰,他們認為基于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和中國官方每人每年2 300元的絕對貧困線標準,我國無論是整體上還是從各省份看消除絕對貧困都取得重大勝利,是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絕對貧困消除后的減貧戰略轉型途徑之一是提高絕對貧困標準,另一途徑是采用相對貧困標準。他們的研究表明,與絕對貧困下降的趨勢相反,我國的相對貧困發生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因此采用相對貧困標準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因而他們主張提高絕對貧困標準,并提出了實現減貧戰略轉型的具體政策建議。

羅良清等[36]使用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相關數據,對1991—2015年間的貧困變化進行分階段分解,從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人口方面解釋貧困的變化,并分析了人口流動與城鄉貧困程度的不同影響。研究發現,為減貧工作提供物質基礎的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速減緩始終具有減貧效應,但這種積極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貧困群體的固化而呈現不斷減弱趨勢;收入分配不平等阻礙了經濟增長成果對窮人的惠及,是減貧過程中的阻礙因素。人口向城市的流動能顯著降低農村的貧困程度,但是城市發展消化農村貧困的效應逐漸減弱,鄉村振興是接下來解決農村貧困的關鍵。

一些學者對精準扶貧的政策效果進行了研究。李芳華等[37]利用貧困人口的微觀追蹤數據,通過模糊斷點回歸模型實證檢驗了精準扶貧的政策效果。研究表明精準扶貧政策顯著增加了貧困家庭的收入水平,2016年扶貧政策的實施使得貧困戶的勞動收入增加了約1 473~1 849元。這種脫貧效果來源于對勞動時間和勞動生產率的改變,具體而言,在政策實施的前期,貧困戶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勞動時間和勞動供給的增多,尤其是男性勞動力勞動時間的增加,但之后貧困戶的脫貧主要得益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此外,易地搬遷和產業扶貧顯著增加了勞動力的供給和收入,而光伏扶貧政策缺乏這種激勵,甚至減少了貧困戶的收入。

尹志超等[38]使用CHFS數據庫數據運用雙重差分法,研究了精準扶貧對農戶信貸的影響。他們發現精準扶貧政策對信貸渠道和信貸規模均產生了異質性結果,貧困戶的正規信貸規模顯著提升,并且這種規模隨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而非正規信貸規模不斷縮小;精準扶貧政策對西部地區的促進作用更明顯,推動了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扶貧政策惠及非貧困縣的貧困戶的力度更大,而極度貧困的家庭依然難以獲得正規信貸的支持。他們建議,既要推動各級政府積極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又要加強金融機構對極度貧困家庭的信貸支持力度,發揮精準扶貧中信貸政策的脫貧作用。

陳素梅等[39]構建了內含污染損害健康的OLG模型,研究了相對貧困減緩對環境保護、公眾健康的影響。他們發現,相對貧困的減少在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費需求的同時,也隱含著環境污染、增加健康風險的隱患,可能會帶來社會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他們建議,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化解減貧、環保與健康間的沖突;減少生活生產污染,促進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同時要增強公眾應對環境健康風險的能力。

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優化

李明等[40]研究了疫情后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走向和財稅體制改革任務。他們認為疫情暴露了我國在公共服務供給、產業鏈安全、物資儲備、區域發展戰略、社區治理等方面的不足,進而提出我國的財政政策應以補齊上述短板為重心,同時提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包括完善預算管理體制、落實稅收制度改革、合理劃分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等方面。力求通過結構調整,實現穩定增長和治理水平攀升的良性循環。

李建強等[41]認為寬松財政政策帶來的信貸擴張造成了我國政府債務的過度膨脹,為了應對政府債務問題,財政政策需要從制定債務規則、 堅持底線思維、消化政府債務、打破剛性兌付等幾方面著手整頓。

張路[42]基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量舉債造成地方政府債務膨脹的事實,收集2007—2017年的微觀數據、從城投債發行角度實證研究了政府行為對地方債務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城投債發行前,地方政府會通過補貼、土地資產注入和增資等方式對融資平臺進行財務支持,這些財務支持通過改善平臺盈利狀況、外部增信等方式促進城投債的成功發行。他們認為這種行為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在事權和財權上的矛盾,僅是為了爭奪金融資源而采取的規避監管的措施,極易導致地方政府債務累計和杠桿率推高。因此他們建議,要規范政府對融資平臺的財務支持行為,逐步剝離平臺的政府債務融資功能,促進地方負債行為的規范化,降低債務杠桿率。

王文甫等[43]構建包含多級政府的DSGE模型來研究財政分權對經濟結構的影響。他們發現,財政分權會加劇經濟結構的失衡,背后的作用機制為:在地方政府GDP錦標賽和財政分權的條件下,地方政府投資大幅度增加,在提高債務水平的同時也會帶動社會投資的增加,導致社會投資占GDP的比重上升、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導致消費占GDP的比重下降,最終從總需求和總供給兩端同時加劇經濟結構失衡程度。他們建議要賦予財政分權以新元素,從深化事權財權改革、由投資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完善政績考核制度、強化人力資本投資等方面促進地方政府進行合理投資。賈俊雪等[44]研究了財政分權對地級市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在分稅制改革后,財政支出分權對地級市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產生了較為積極的影響,而財政收入分權的積極作用有所減弱,并認為可以從提高地方財政自給度方面入手來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此外還有很多學者從產業結構升級[45]、全要素生產率[46]、地方經濟增長目標管理[47]等方面研究財政分權,推動財政分權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劉海明等[48]從貸款期限結構視角重新研究了貨幣政策對微觀企業的經濟效應。他們認為貨幣政策通過投融資效應、治理效應影響企業價值,企業貸款期限越短,受貨幣政策沖擊時投融資水平下降的更快;短期貸款條件下的緊縮型貨幣政策,對企業治理水平和企業績效的影響越強,而且銀行對企業的監督和治理在短期貸款情形下作用更強,從而有益于公司績效的提升。但是對于成長期、高增長以及融資約束較高的企業而言,緊縮型貨幣政策會加劇其流動性風險,也無益于公司績效的提升。

李雙建等[49]研究了銀行競爭加劇背景下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他們構建了包含企業、銀行和投資者三部門的四階段動態博弈模型并進行了非平衡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研究表明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間存在負向關系,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在寬松型貨幣政策下明顯提升,并且存貸比越高、資產回報率越高、銀行運營效率越高,銀行風險承擔水平越高,而資本充足率越高、規模越大,銀行風險承擔水平越低。此外,銀行競爭強度的加劇放大了銀行風險承擔對貨幣政策的敏感度。他們建議,要關注銀行業中長期改革和短期貨幣政策間的協調性,避免銀行承擔過高的風險。

楊繼生等[50]利用交互效應面板分位數模型研究了貨幣政策資金配置對實體企業流動性的影響。研究發現,貨幣政策在流動性配置中存在明顯的“馬太效應”,經營狀況好的、資金較為充裕的實體企業越易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而經營狀況不好的、需要資金支持的企業反而越難以得到資金支持,造成資源錯配。房地產市場放大了債務融資中的馬太效應,并對產業資本形成了分流;虛擬經濟的繁榮未能反哺實體經濟,反而對其產生擠壓效應,強化了流動性配置的失衡。他們建議,要增強貨幣政策的靶向性和針對性,用數字貨幣、大數據技術等措施控制貨幣流向,同時還要避免脫實向虛,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楊子暉,陳雨恬,張平淼.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宏觀經濟沖擊、金融風險傳導與治理應對[J].管理世界,2020,36(5):13-35.

[2]張曉晶,劉磊.宏觀分析新范式下的金融風險與經濟增長——兼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沖擊與在險增長[J].經濟研究,2020,55(6):4-21.

[3]劉世錦,韓陽,王大偉.基于投入產出架構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路徑分析與應對政策[J].管理世界,2020,36(5):1-12.

[4]陳赟,沈艷,王靖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金融市場反應[J].金融研究,2020(6):20-39.

[5]歐陽桃花,鄭舒文,程楊.構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體系:基于中國情景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8):19-32.

[6]劉玉珍,王陳豪.行為視角下的疫情分析:成因、影響與對策綜述[J].金融研究,2020(6):1-19.

[7]王霞,鄭挺國.基于實時信息流的中國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測度[J].經濟研究,2020,55(10):55-71.

[8]祝梓翔,高然,鄧翔.內生不確定性、貨幣政策與中國經濟波動[J].中國工業經濟,2020(2):25-43.

[9]楊子暉,陳里璇,陳雨恬.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跨市場傳染——基于非線性網絡關聯的研究[J].經濟研究,2020,55(1):65-81.

[10]楊紅麗,劉志闊,陳釗.中國經濟的減速與分化:周期性波動還是結構性矛盾?[J].管理世界,2020,36(7):29-41.

[11]董豐,許志偉.剛性泡沫:基于金融風險與剛性兌付的動態一般均衡分析[J].經濟研究,2020,55(10):72-88.

[12]張云,李俊青,張四燦.雙重金融摩擦、企業目標轉換與中國經濟波動[J].經濟研究,2020,55(1):17-32.

[13]白鶴祥,劉社芳,羅小偉,等.基于房地產市場的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與預警研究[J].金融研究,2020(8):54-73.

[14]宮曉莉,熊熊,張維.我國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度量與外溢效應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8):65-83.

[15]高培勇,袁富華,胡懷國,等.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治理[J].經濟研究,2020,55(4):4-19.

[1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馬建堂,張軍擴.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性”優勢,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從“超大”到“超強”的轉變[J].管理世界,2020,36(1):1-7.

[17]韓保江,鄒一南.中國小康社會建設40年:歷程、經驗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25-36.

[18]楊偉中,余劍,李康.金融資源配置、技術進步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金融研究,2020(12):75-94.

[19]莊毓敏,儲青青,馬勇.金融發展、企業創新與經濟增長[J].金融研究,2020(4):11-30.

[20]李建軍,彭俞超,馬思超.普惠金融與中國經濟發展:多維度內涵與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20,55(4):37-52.

[21]鄧仲良,張可云.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分異為何存在?——一個空間經濟學的解釋[J].經濟研究,2020,55(4):20-36.

[22]詹新宇,劉文彬.中國式財政分權與地方經濟增長目標管理——來自省、市政府工作報告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3):23-39.

[23]儲德銀,遲淑嫻.財政縱向失衡對地方經濟增長的非線性影響及其轉換特征[J].經濟研究,2020,55(11):50-66.

[24]徐翔,趙墨非.數據資本與經濟增長路徑[J].經濟研究,2020,55(10):38-54.

[25]許憲春,張美慧.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研究——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0(5):23-41.

[26]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27]劉業政,孫見山,姜元春,等.大數據的價值發現:4C模型[J].管理世界,2020,36(2):129-138.

[28]唐松,伍旭川,祝佳.數字金融與企業技術創新——結構特征、機制識別與金融監管下的效應差異[J].管理世界,2020,36(5):52-66.

[29]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管理世界,2020,36(6):135-152.

[30]王世強,陳逸豪,葉光亮.數字經濟中企業歧視性定價與質量競爭[J].經濟研究,2020,55(12):115-131.

[31]張勛,楊桐,汪晨,等.數字金融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理論與中國實踐[J].管理世界,2020,36(11):48-63.

[32]吳雨,李成順,李曉,等.數字金融發展對傳統私人借貸市場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10):53-64.

[33]王修華,趙亞雄.數字金融發展是否存在馬太效應?——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經驗比較[J].金融研究,2020(7):114-133.

[34]王雨磊,蘇楊.中國的脫貧奇跡何以造就?——中國扶貧的精準行政模式及其國家治理體制基礎[J].管理世界,2020,36(4):195-209.

[35]汪晨,萬廣華,吳萬宗.中國減貧戰略轉型及其面臨的挑戰[J].中國工業經濟,2020(1):5-23.

[36]羅良清,平衛英.中國貧困動態變化分解:1991—2015年[J].管理世界,2020,36(2):27-40.

[37]李芳華,張陽陽,鄭新業.精準扶貧政策效果評估——基于貧困人口微觀追蹤數據[J].經濟研究,2020,55(8):171-187.

[38]尹志超,郭沛瑤,張琳琬.“為有源頭活水來”:精準扶貧對農戶信貸的影響[J].管理世界,2020,36(2):59-71.

[39]陳素梅,何凌云.相對貧困減緩、環境保護與健康保障的協同推進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0(10):62-80.

[40]李明,張璿璿,趙劍治.疫情后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走向和財稅體制改革任務[J].管理世界,2020,36(4):26-34.

[41]李建強,朱軍,張淑翠.政府債務何去何從:中國財政整頓的邏輯與出路[J].管理世界,2020,36(7):41-55.

[42]張路.地方債務擴張的政府策略——來自融資平臺”城投債”發行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0(2):44-62.

[43]王文甫,王召卿,郭柃沂.財政分權與經濟結構失衡[J].經濟研究,2020,55(5):49-65.

[44]賈俊雪,晁云霞,李紫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基于情勢轉換與聚類視角的分析[J].金融研究,2020(10):55-73.

[45]齊鷹飛,LI YUANFEI.財政支出的部門配置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基于生產網絡模型的分析[J].經濟研究,2020,55(4):86-100.

[46]余泳澤,王岳龍,李啟航.財政自主權、財政支出結構與全要素生產率——來自230個地級市的檢驗[J].金融研究,2020(1):28-46.

[47]詹新宇,劉文彬.中國式財政分權與地方經濟增長目標管理——來自省、市政府工作報告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3):23-39.

[48]劉海明,李明明.貨幣政策對微觀企業的經濟效應再檢驗——基于貸款期限結構視角的研究[J].經濟研究,2020,55(2):117-132.

[49]李雙建,田國強.銀行競爭與貨幣政策銀行風險承擔渠道:理論與實證[J].管理世界,2020,36(4):149-168.

[50]楊繼生,向鏡潔.貨幣傳導異質性與實體經濟流動性配置的”馬太效應”[J].金融研究,2020(11):40-57.

The 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as Macroeconomic Problems in 2020

Chen? Xiangguang,? Huang? Baozhu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In 2020, Chinas economic circle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macroeconomic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macroeconomics in China, and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In particular,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macroeconomic 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 uncertainty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the realization and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its macroeconomic impact, anti-povert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Key words:economic fluctuation;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risk; digital economy

(責任編輯:張積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欧美狠狠干|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伊人色天堂| 亚洲二区视频| 麻豆精选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色久综合在线|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五月婷婷综合色|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 91在线丝袜|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亚洲综合二区| 欧美高清国产| 99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婷婷|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黄色网|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欧美午夜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黄片在线永久| 综合网久久| 99re精彩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视频国产|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四虎AV麻豆| 97成人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99精品影院|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久久女人网|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欧美a在线| 久久国产拍爱|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