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晶
提到叢林法則,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弱肉強食,于是太多人的腦海中閃現出“殘忍”二字。殊不知,不管人類社會怎樣發展,人類仍是地球上的一種生物。因此,永遠脫離不出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實際上,叢林法則強調的弱肉強食,其本質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默頓于1968 年提出的,借用了《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故事: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將3 錠銀子分別交給他的3 個仆人,讓他們去做生意,并要求他們在自己回來時再來相見。等國王回來時,3 個仆人紛紛來向他匯報成果。第一個仆人用他當初給的1 錠銀子賺了10 錠銀子,于是國王獎勵他10 座城邑。第二個仆人用他當初給的1 錠銀子賺了5 錠銀子,于是國王獎勵他5 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將沒舍得花的那1 錠銀子交還給國王時,國王不但沒有獎勵,還將那錠銀子賞給了第一個仆人,并留下了這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奪過來?!?/p>
這個故事中,3 個原本手持相同財富的仆人最后卻成了貧富相差懸殊的兩個階層的人,原因就在于他們對待銀子的態度不同。這種不同一方面是由外界(國王)的態度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當這兩個因素共同發生作用時,微小的差異就演變成了天差地別。
默頓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提出了馬太效應,概括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簡言之,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累積優勢,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對個人發展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形成優勝劣汰。一個人不想在其所在的領域被打敗的話,就要樹立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的目標,調整心態并持之以恒地為之努力,以期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舞臺。好資源和大舞臺是積累優勢的強大助力。當你成為領頭羊后,你就成了叢林中的強者,相比弱者,必將獲得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收益。
當然了,要成為叢林中的領頭羊絕非一日之功,同樣需要一個積累和提升的過程。為此,不妨遵循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從小的改變開始,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何為登門檻效應?登門檻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 年提出的。當時,他們做了一個名為“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實驗人員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自己家的窗戶上掛上一個小招牌,當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并照做后,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再次造訪這組家庭主婦,向她們提出又一個要求,即請她們在自己家的庭院里放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結果一半以上的家庭主婦都同意了。與此同時,實驗人員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向她們直接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同意者不到20%。
通過分析實驗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研究人員發現,在一般的情況下,較高、較難的要求由于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因此人們都不愿意接受;相反,人們比較樂于接受較小且較易完成的要求。而當人們接受了較小的要求后,就會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由此,研究人員總結出了登門檻效應,即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個體的成長也是同樣的道理。個體要擅用登門檻效應,在工作中學會步步為營,借力使力,借助于群體或他人的力量一點點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得他人的認可。那么接下來,這些改變就會一步一步地積累,最終引導我們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驅使我們走向成功,實現自己的目標。假以時日,必定能到達你所期待的“食物鏈”上的那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