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玲毓秀

2021 年5 月2 日,浙南小城瑞安舉辦了一場“百名博士家鄉行”活動。知名抗疫醫學專家張文宏和只比他大一歲的親哥哥張文宇,也回鄉參加了活動。人們這才知道,張文宇也是海歸博士,目前是浙江財經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更令人驚訝的是,跟張文宏一樣,哥哥張文宇同樣口才了得、金句頻出。一上臺,他就稱親弟弟為“張文宏學弟”,一本正經地開起了玩笑:“今天,我見到了我想見,但不希望在公眾場合見到的人,那就是張文宏學弟。因為張文宏的頻繁出現,表示這個世界還不是太美好,我們還得加強疫情防控?!薄安灰恼疲阋还恼?,我就分不清是鼓給他的,還是鼓給我的?!薄爸x謝,這肯定是給我的,剛才那個掌聲少的是給他的……”
這些張口就來的段子,引得臺下笑聲和掌聲不斷。而遭到親哥哥的當面調侃,張文宏也不會認輸。他上臺發言時,第一時間進行了“反擊”:“剛才張文宇同學又超時了,他從小晚自習時超時就特別厲害,經常挨父母的罵?!薄八麆偛抨P于數字化建設的理念,我也是第一次聽到,一聽就覺得靠譜,這完全顛覆了以前我對他的認知?!彼€“凡爾賽式”地調侃哥哥說:“當年他從浙大畢業后,在國內混不下去了,就到新加坡打工,居然在南洋理工大學完成了PhD 的培訓,五年的學制三年完成。在那里工作了幾年,他又回到了浙江,是浙江大學收留他做了計算機學院的院長。做了幾年后,現在是浙江財經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院長……”
看著臺上相互打趣的一門雙博士,臺下的人無不羨慕:“張文宏和張文宇的父母是做什么的?這家庭也太厲害了!”“有這樣一對才子兒子,他們的父母做夢都要笑醒了吧……”
瑞安是浙江溫州下面一個縣級市,張文宏兄弟的父親畢業于浙江大學,“文革”期間回到瑞安一家企業工作,后來成了工程師。他們的母親是普通的小學教師,家境和經濟條件都很一般。談到成長經歷,張文宏說:“我覺得父母并沒有如何刻意培養我們,我們只是照著父母的樣子成長而已?!?/p>
張文宏還說,有的人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但他覺得,要求孩子學別人家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學做“別人的家父母”。
張文宏和哥哥讀中小學時,正值“文革”和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很亂很浮躁,但父母卻一直心靜如水?!半m然不斷有私企許以高薪想挖父親走,但如果父親離開,他所在的企業就完了,所以父親都謝絕了,有人甚至罵父親是‘木頭腦袋’。父親還告訴我們:人生很短,但一個人如果幾十年專注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會成為這個行當的專家!”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讓張文宏和哥哥懂得了什么是忠誠和專注。
張家并不是什么大家族,但作為江南魚米之鄉的瑞安,自古就有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美德。張文宏曾說,在他小時候,父母會輪番花很多時間陪他和哥哥學習,稍有懈怠,就告訴他們:“不讀書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干不了。”
所以,張文宏從小就把讀書當做唯一的人生出路:“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想到外面去看看,但如果讀書不好,就只能留在瑞安這個小地方,接父親的班進工廠?!?/p>
最可貴的是,張家父母只是給兄弟倆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卻沒有逼孩子苦讀,而是很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拔覀冃r候沒有什么玩具,有時做完作業,還有空閑,哥哥就給我出一道數學題來做著玩,同時顯示高我一年級的他有多牛。而我學的知識都是他學過的,只好通過拼命讀課外書,想辦法找知識點來為難他……”
張文宏說,現在可能很少有這樣的小朋友了。一方面是如今的娛樂誘惑太多;另一方面,孩子們也被過早地死死按在書桌前,很難再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
1979 年,哥哥張文宇考上了初中,父親省吃儉用攢了小半年的工資,給他買了一臺單卡錄音機。有人想不通,甚至當面指責父親,說他花那么多錢買那種不能吃不能喝的玩意兒,“不是個過日子的人!”直到張文宇的英語成績在年級拔尖,他們才明白,原來老張買錄音機是幫兒子學英語。
張文宏的父親說:“讀書不一定都能成才,但不讀書肯定不能成才。孩子受的教育越多、越深,有出息的可能性才越大。”
張家的鄰居陳老伯說,隨著經濟的發展,老百姓有錢了,各種與錢有關的家庭矛盾越來越多,夫妻離異,父子、兄弟反目,甚至動棍動刀跳樓上吊等屢見不鮮。張文宏兄弟倆卻從小就親密無間,甚至很少聽到他們一家人大聲說話,特別和睦。
張文宇說,其實,由于兄弟倆年齡相差不大,小時候也不是沒有鬧過矛盾,甚至打過架。但只要兄弟倆有矛盾,父母就會把兩個孩子都批評一頓,告訴他們“兄弟如手足、家和萬事興”等道理。慢慢地,兄弟倆就學會了忍讓:“如果一個家庭,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就可能懦弱、膽小怕事;母親經常以淚洗面,孩子就會自卑、壓抑;家里冷冰冰,孩子就冷漠,不愛與人親近。而如果一個家庭總是和諧親密,充滿愛和歡笑,孩子就更容易有好性格、高情商,善良并自信。這樣的孩子,才更可能被他人喜歡,被社會接納,也就更可能有出息?!?/p>
1986 年,哥哥張文宇考入浙大,17 歲的張文宏在全國中學生政治論文比賽中以一篇《論溫州模式》獲得了一等獎。次年,本來可以被保送到更好大學的張文宏,卻出人意料地主動放棄,然后考入心儀的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8 年間從學士讀到博士學位,專攻臨床醫學。張文宇大學畢業后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而張文宏大學畢業后,也曾在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從事訪問學者以及博士后工作。
張文宏說,小時候,哥哥特別關心他,兩個人還會經常在學習上比拼。這樣的良性競爭氛圍,逐漸把兄弟倆都變成優秀的人才。
人們喜愛張文宏,不僅是因為他知識淵博,更重要的是他特別風趣。別人講隔離,都是說“請務必居家隔離,非必要不外出”。同樣的話,張文宏說出來就是:“你在家里不是隔離,是在戰斗啊!你覺得很悶,病毒也給你悶死啦!”
兄弟倆都如此幽默,可見他們的家庭氛圍是輕松、樂觀、包容的,這就是除了智商以外至關重要的情商。
張家兄弟還不貪慕虛榮,不熱衷名利。此前有媒體采訪張文宏,想挖一些八卦,他說:“采訪我個人沒啥意思,我就一個鄉下人,跑到上海,讀完書留下來工作而已。但你說到傳染病,我覺得這個可以好好聊聊……”
張文宇應該也是這樣的人,因為弟弟紅了這么久,從沒見他蹭一點流量。此前,網上沒有任何他和張文宏關系的資料。若不是這次家鄉相邀,圈外人很難知道張文宏還有一個精英哥哥。
還有一點是,張家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志向。
張文宏說,在父母的參謀下,他讀小學時就立志要學醫,這讓他少走了不少彎路。張文宏的父親說得對,一個人堅持幾十年做一件事情,一定會成為這一行當的專家。
張文宏還將張家的家風在兒子的身上進一步延續。網上有一篇2020 年2 月他12 歲的兒子小洵寫給他的信。小洵寫道:“爸爸,我就想跟您說,在電視里看您還是挺帥的,就是大口罩都遮不住您那兩個大大的黑眼圈。家里很久沒有響起您那幽默的話語,我還真是不習慣……”這幽默的語氣,真是得到張文宏的真傳。
小洵說:“我現在每天都背一首古詩,等疫情過去了,再見到您,我們還玩飛花令,到時候您肯定比不過我!”他還悄悄告訴爸爸,媽媽哭了:“昨天,媽媽和我在你們科室的公眾號上聽到一首歌,叫《唯一的可能》,媽媽聽著聽著就哭了……”
這封信全文不過700 字,用幽默的筆觸寫出了父子情深,也勾勒出母子共處的溫馨畫面,感動了很多人。
在小洵的信中,我們能感受到張家那股強勁的家風,看到了和張文宏如出一轍的強大的表達能力,而表達的基礎,就是思辨能力。要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就需要讓孩子增見聞,廣世面,練應對。張文宏夫婦就是這樣做的,他們和孩子坦率真誠地交流,讓孩子明白外面在發生什么、爸爸和其他一線工作人員在忙碌著什么,并讓他們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其中。
真是虎父無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