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明華(東陽市蔣武進工作室)
當代以來,中國傳統家具的形式、功能、結構、材料等發生了諸多變化,并逐漸從失落走向輝煌,從國內走向國際,最終形成了特色顯著的當代傳統家具體系。在這其中,家具界人士源源不斷地創新功不可沒。這些創新表現為學術界從造型、裝飾、結構、功能、技術、文化等角度,對傳統家具的創新途徑、方法、理念等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探討和研究[1-3];產業界則不遺余力地開展了傳統家具的創新實踐,創造出眾多形式新穎、功能完備的當代傳統家具產品和品牌。
東陽木雕,始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其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儒雅的格調被譽為“國之瑰寶”,并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他們秉承著對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以及對木雕技藝的代代傳承,讓東陽木雕紅木產業的整體優勢日益凸顯,木雕紅木作品頻頻亮相國際舞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技藝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制造”。而今,在傳承融合與創新中,工匠精神正引領著東陽木雕走向新時代。將傳統木雕工藝與現代家居設計相結合,簡單大方,精美自然。用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新文化、新生活、新工藝來營造人民生活生存的新空間,這是東陽木雕傳承和發展的道路。
對于“中國傳統家具”的認識,不少研究者將其歸為中國古代家具的范疇,即指“古代以來、明清以前的中國家具”。此舉將中國傳統家具視為一個“既有的”“固化的”對象,其對“傳統”的解釋終究局限于“古代的”“舊有的”歷時性維度當中,未體現出“傳統性”(或傳統精神、傳統情境)這一共時性特質。對于中國傳統家具而言,從古到今,各式各樣的造型、結構、材料等方面是其外化特征,隱藏其內的“傳統性”這一共時性特質是其核心與要義,應作為其概念的落腳點。中國傳統家具的“傳統性”特質歷經“先秦的質樸渾厚、秦漢的浪漫神奇、兩晉南北朝的婉雅秀逸、隋唐的華麗潤妍、宋元的簡潔雋秀”、明代的挺拔凝練和清代的雍容華貴,也受到了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沖擊,但它從未因此缺席或消失,只是不斷地由“前人的傳統”轉變為“后人的傳統”,處于不斷地融合或流變當中。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家具的概念范圍不僅包括中國古代產生的具有“傳統性”特征的家具,也應包括中國近現代以來產生的具有“傳統性”特征的家具?;诖?,筆者認為:中國傳統家具并不是靜態的、孤立的、一成不變的概念,它是經傳統文化的浸染、設計者的巧思和技術上的支持而形成的具有中國傳統精神和氣質的家具體系。它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以傳統文化為創作根基,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文化的交流與更新而不斷地發展與傳承、創新與流變。
中國的木雕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期,但實際上木雕的準確起源已經難以追溯,因為木器易腐,不像石器、青銅器那樣易于保存。展廳通過復仿距今七八千年前人類“刳木為舟”的場景,復仿大量木質生產、生活用具,讓觀眾了解木制品在早期人類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同時,通過陳列我國最早的木雕制品——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雕鳥和遼寧新樂遺址出土的木雕魚,此處展陳品雖為復仿件,但也能讓觀眾感受到作品古樸的造型和雕刻技法。此外,通過陳列同時期玉雕、石雕、骨雕、牙雕、陶雕等雕刻遺存,讓觀眾對新石器時代木雕的藝術水平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明清時期,中國木雕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同步發展,各個木雕藝術流派逐步形成,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藝術手法從簡約粗獷走向精細繁華,傳統木雕藝術在皇家達到了巔峰。展廳內布置了清代造辦處官員贊賞東陽木雕匠人高超技術的幻影成像的場景,讓觀眾了解當時皇宮修繕雕飾的強大需求。同時在民間,因地理環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當地材料、工藝技巧的不同,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不同流派。最著名的有東陽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樂清黃楊木雕,人稱“中國四大木雕”。
一般木雕制作包括三大步驟,分別是選材、干燥處理和制作。在選材上,不同的木雕流派使用的木雕材質是不同的,如黃楊木雕使用黃楊木材,福建木雕多采用龍眼木材,東陽木雕多使用椴木、櫸木、柚木、樟木等。干燥處理主要包括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在前文中,我們講到立體圓雕和平面浮雕是木雕雕刻最基本的兩種技法,其他技法多是其變異、擴展或組合。因此,大師廳展陳中介紹木雕的制作流程,也是通過展示平面浮雕和立體圓雕作品制作的工藝流程來展開的。平面浮雕作品的制作流程主要是設計圖稿、取料、刷樣、打坯、修光、上漆打蠟,而立體圓雕作品的制作流程主要是設計圖稿、制作泥塑、取料、根據泥塑打坯、修光、上漆打蠟等。像東陽木雕多是平面浮雕,樂清黃楊木雕多是立體圓雕。
當代傳統家具經歷了從單品創新到系列化創新的過程,最終形成了具有多元的形式、功能、結構、材質、色彩和裝飾的產品體系。從形式上看,當代傳統家具包含了厚重、奢華、輕巧、簡約等多種風格的產品類型;從功能上看,它幾乎包含了能夠滿足當代生活方式的所有家具品類;從結構上看,它包含了實木框架結構、板式結構、板木結構等多種產品類型;此外,多元的材質、色彩和裝飾也塑造出不同類型的當代傳統家具產品。
在2010年之前,家具界主要從“家具本體”中探索傳統家具的創新途徑,之后,“家具情境”設計也逐漸被納入其中。前者是指從家具的造型、結構、功能、材質、色彩和裝飾方面進行當代傳統家具的創新,使創新結果具備傳統特征;后者則偏重于從傳統思想、精神等方面開展創新,使創新結果彰顯出傳統意蘊和氛圍??傊瑑烧叨紡牟煌嵌蓉S富了當代傳統家具的創新途徑。
由上述對當代傳統家具創新歷程的闡述可知,當代傳統家具創新理論的重心經歷了“符號化——去符號化”“形式——意象”“本土化——國際化”等多方面的轉變,創新理論體系愈發完備。期間,學者們不僅引入了設計學、藝術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統計學等人文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人機工效學、感性工學等自然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設備(如肌電儀、眼動儀、腦電儀等)也逐漸被吸納進來。這些理論、方法和設備為當代傳統家具創新實現系統化和科學化奠定了基礎。
首先,“白木雕”是東陽木雕區別于其他木雕的典型特征。選料上東陽木雕多以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銀杏木等為材質,保留木材天然的色澤和紋理,不假以任何裝飾。按照我國民間木雕藝術的地域風格演變分析,東陽木雕善于利用木材表面肌理的自然美,表現出清澹玄遠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任何藝術風格的形成都有其歷史人文境遇的因素,東陽地區自古就崇尚“耕讀傳家”,具有“勤儉質樸”的民風民俗,木雕藝術作品反映了這一特點。人們將東陽木雕建筑裝飾視作民間文化的顯現符號,要求其反映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譬如“漁樵耕讀”“詩禮傳家”等傳統木雕題材均帶有濃郁的“布衣文化”色彩。盡管不少官宦大家彼時建設了豪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東陽地區木雕藝術整體水平提升,但是普通的尋常百姓家居卻能反映出總體的審美需求。其次,東陽木雕經過世代口傳心授,傳統題材如風景、人物、建筑、山水、花卉等都各有積累下來的“口訣”,在造型上具有鮮明的特點。其一,畫面布局層次分明,疏密有致。傳統東陽木雕在構圖上追求“多”和“滿”,追求熱烈喜慶的氛圍,比如牡丹的刻畫要體現枝繁葉茂,即“主干彎曲老又蒼,新枝嫩直勢粗壯,一梗三三九進葉,花瓣復復多皺褶”,因此處理畫面各層次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二,與純粹的藝術創作不同,東陽木雕是廣大民眾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其內容高度概括,在刻畫手法上有一定的程式性。比如刻畫柳樹,“水溪岸上柳,樹根露,彎斜倒向水,柳絲順風舞”;刻畫梧桐,“梧桐枝干直,干紋刻橫皮,葉枝五角形,枝葉要相依”。
在民間和宮廷兩種勢力的作用下,東陽木雕被廣泛應用于建筑以及家具裝飾,并逐漸構建起了整套的技藝和完善的風格,現階段,我們可以欣賞到的作品包括盧宅“肅雍堂”以及白坦“務本堂”,其他還有“千工床”“十里紅裝”等,都是明清時期匠人們的杰作(圖1)。

圖1 童年的回憶
近年來,制造業水平的提高,傳統家具產業的發展逐漸注重對產品的精工細作及對品牌的打造,收藏級的傳統家具更加走向精品路線,民間的傳統家具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及創新。隨著模塊化小批量家具生產模式對傳統家具的影響,中國傳統家具在產品設計與制造技法等方面得到更好傳承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