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晴,喻明軍
(亳州學院 中藥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隨著人類健康意識的強化,“回歸自然,重視天然藥物”成為國際醫藥產業的發展趨勢。天然藥物防病治病的物質基礎是有效成分,因此,對天然藥物有效成分提取、分離方法的探討是制備天然藥物制劑的重要前提[1]。“天然藥物分離技術”是制藥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天然藥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結構鑒定方面的知識。“天然藥物分離技術”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同時存在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僵化等問題[2-3]。筆者經過多年的“天然藥物分離技術”教學,基于“實踐為主,理論夠用”原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提出構建以模塊化教學為主的新教學模式。
由于“天然藥物分離技術”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實踐。但是,當前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阻礙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導致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制藥工程專業教學探究表明,當前的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6點問題:(1)教學大綱難以滿足教學實際要求,理論課時與實驗課時比例設置不合理。(2)實驗內容較為單一,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4]。(3)當前的教材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缺乏科學、具體的實驗指導內容。(4)大多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缺少信息化教學手段。同時,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缺少互動,忽略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5)考評方法不合理,過于重視學科知識,尤其是教材上的內容,在考評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考察,并未重視學生的實驗態度和綜合素質考核等[5]。(6)學生實習能力差,雖然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無法有效適應實習崗位的多元化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畢業后也會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6]。針對此類情況,教師必須進一步創新“天然藥物分離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從修訂教學大綱、整合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及方法、完善考核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嘗試,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根據當前教學大綱總學時較少、理論課程安排較多、實驗學時少的情況進行調整,增加了總學時,適當調整了理論學時與實驗學時的比例(達到1∶1),增加了學生的實驗實操機會。
學生在學習“天然藥物分離技術”課程之前已經學習了相關的專業課程,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中藥化學”“中藥學”“中藥鑒定學”“化工原理”等,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操能力。本課程使用金利泰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天然藥物提取分離工藝學》。根據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將“天然藥物分離技術”課程劃分為四大模塊,每個模塊以一種方法展開(見圖1)。模塊一是“天然藥物提取方法”,包括“傳統提取方法”和“提取新技術”。模塊二是“天然藥物分離方法”,包括“傳統分離方法”和“分離新技術”。模塊三是“濃縮與干燥”。模塊四是“成分分析與鑒定”。每個模塊又通過項目化教學講授。以模塊一為例,包括項目一“傳統提取方法基本理論”、項目二“提取新技術基本理論”、項目三“實例應用”。

圖1 以“天然藥物提取方法”為例構建模塊化教學模式
現有的教材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系統、詳細的實驗指導。同時,亳州學院制藥工程專業是新辦專業,學生基礎和實驗教學條件與其他高校都有差距,筆者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近年來“天然藥物分離技術”的教學經驗,自編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天然藥物分離實驗指導用書,增加了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傳統的實驗教學通常是驗證性實驗或者單一性實驗,教師往往照搬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講解實驗操作步驟,學生通過機械式重復獲得實驗結果并記錄,以小組的形式整理成實驗報告后上交給教師。該實驗教學方法雖然能使學生了解天然藥物成分分離、提取技術的操作過程,但是久而久之會嚴重抑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無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筆者堅持以項目教學為引導,通過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逐步應用實例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同時,鼓勵學生有效應用互聯網技術、在高校圖書館查閱資料與文獻,通過增設設計性實驗與綜合性實驗,引導學生對設計的實驗操作可行性進行分析論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與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天然藥物分離技術”的學習規律,激發學生對“天然藥物分離技術”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采用知識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占據課堂上的絕對主導權,控制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雖然此類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理論成績,但是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學習興趣。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筆者嘗試對“天然藥物分離技術”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天然藥物分離技術”教學。網絡化時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單向式教學,還可以采用課后線上交流等多元模式。筆者通過超星課堂,將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學進度上傳至該平臺,學生可以預習;課后通過設置的問題進行練習,達到了鞏固課堂學習成果的目的,同時加強了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5]。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分組實驗教學方法,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和交流,集思廣益,發表各自的想法和意見,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學生是存在差異的個體,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經驗背景、興趣愛好、基礎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有差距,所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因材施教,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考核評價中,大部分教師以卷面成績、實驗結果與報告作為標準,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技能的培養;過于重視知識背記,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創新,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與當前的新課程標準理念背道而馳。因此,筆者主要從考試內容、考試目的、考試方法與管理方面進行創新,將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實驗操作態度、實驗結果與報告分析、期中期末技能考核與綜合性設計方案等作為考評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對比,制定較為完善的考評體系,全面體現學生的能力。構建科學、完善的教育考評體系,有助于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呵護與關心,從點滴做起,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綜合能力。
學習模式旨在進一步協調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安排情況,消除“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弊端,堅持“實踐為主,理論夠用”原則,樹立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目標,結合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導與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與綜合素養。同時,以教學大綱與實驗室開放、技能強化為改革重點,逐步完善當前的教學方法,探索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教學新方案,使學生掌握實驗內容、增強實驗技能與創新精神。
當前,天然藥物的覆蓋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化妝品與食品、保健品與藥品、營養補充劑等眾多領域。在此背景下,天然藥物分離提取技術進一步深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且較為獨立、完善的天然原料產業。在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下,制藥工程專業“天然藥物分離技術”課程教學也應結合時代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改進,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與綜合素養,充分體現天然藥物分離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價值與作用,真正造福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