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真
1. 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0;2. 上海建筑工程逆作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 200080
隨著城鎮快速化改造的推進,城市高架快速路施工不斷展開。傳統高架快速路施工通常使用現澆形式,人力、物力耗費大,構件質量也難以保證,同時還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1-2]。現今,隨著裝配式技術的發展,預制裝配整體式結構在城鎮高架中應運而生。
兩港大道(新四平公路—S2)快速化工程坐落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工程全長約10.9 km,實施范圍西起新四平公路(樁號K0+000.000),東至老蘆公路以東,接兩港大道現狀跨線橋(樁號K10+930.773)。
兩港大道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60.0~99.5 m,主線道路采用高架橋形式,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為80 km/h,采用雙向六車道規模;地面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為50 km/h,采用雙向六快車道+兩慢車道規模。兩港大道全線共設置4對匝道,分別在妙香路西側、鴻音路東側、重霄路東西側、奔騰路東側設置1對匝道,如圖1所示。

圖1 總體布置示意
工程采用裝配式橋梁技術,現場除承臺及橋面板現澆外,立柱、蓋梁、小箱梁均為工廠化預制,現場拼裝,預制裝配率高達95%。
預制立柱采用C40自密實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標準立柱尺寸為1.6 m(橫橋向)×1.8 m(順橋向),當立柱長度大于14.1 m或單根起吊質量大于130 t時采用分段預制。
預制蓋梁采用C40自密實高性能混凝土,大挑臂雙柱墩形式,雙柱外邊寬7.5 m,蓋梁挑臂呈梯形,下邊長8.484 m,上邊長8.754 m,蓋梁順橋向寬2.0 m。標準段中墩的支座墊石及抗震擋塊和邊墩蓋梁的構造不同。本工程部分蓋梁進行了分段,分段蓋梁均為濕接蓋梁,分段蓋梁一側架設臨時支墩。
標準段上部結構采用先簡支后連續預應力小箱梁。小箱梁采用C60自密實高性能混凝土,預制小箱梁標準跨徑25~30 m,梁高1.6 m,2~5跨為一聯,頂板厚20~30 cm,腹板厚19~32 cm(圖2)。

圖2 主線高架標準段預制結構橫斷面
1)工程采用全預制裝配式技術,預制裝配率高達95%,具有預制范圍廣、體量大、類型多、危險性高、工期緊迫的特點。
2)預制構件多為超長、超寬、超重構件,單根立柱最高達14.471 m,重達149.77 t;單片蓋梁最重達247.9 t。制作加工計劃與現場實際需求計劃較難匹配,構件運輸問題也較為突出。
3)預制裝配式高架橋對構件安裝精度要求高,裝配施工需嚴格控制誤差,對承臺預留鋼筋精度要求高。
4)預制構件拼裝施工風險高、工藝復雜。在跨路口、跨河道、地面橋梁改造、匝道等節點處施工難度大,需對交通組織、吊裝順序、施工工藝、臨時支墩設置等方面進行充分的考慮、設計。
工程總體施工流程:樁基工程施工→承臺施工→立柱施工→蓋梁施工→箱梁施工/組合梁施工→附屬結構施工。
3.1.1 立柱預埋鋼筋安裝
承臺施工采用現澆形式,立柱采用預制形式,兩者采用預留鋼筋形式連接,因此,鋼筋的定位尺寸至關重要。為確保預留鋼筋位置的精度,采用定型整體鋼筋模塊來進行控制。
1)定位架設計:主筋定位面板采用1.6 cm厚鋼板制作,中間開口作為混凝土振搗口。鋼板外邊尺寸為1.8 m×1.6 m,內口尺寸為1.26 m×1.06 m。面板上預留鋼筋定位孔,每個孔位處開孔φ48 mm(內徑),并設置角鋼限位板。
2)安裝流程如下所述。
① 在綁扎承臺鋼筋時,立柱預埋鋼筋處頂面縱橫向鋼筋先不綁扎,對立柱預埋鋼筋骨架底部進行初步定位,將方鋼精確安放于綁扎后的底層鋼筋上,通過4處勾頭螺栓與底層鋼筋進行連接固定。
② 吊放立柱預埋鋼筋模塊,通過配套定位裝置固定架體,確保立柱預埋鋼筋骨架底部平面定位無偏差(圖3)。

圖3 預埋鋼筋骨架底部定位設計
③ 鋪設立柱預埋鋼筋處承臺縱橫向頂面鋼筋,之后安裝定位面板,將定位面板整體擱置于預埋鋼筋模塊上固定,準確定位單根立柱預埋主筋相對位置,連接牢固。通過千斤頂調節主筋定位面板標高,將模塊鋼筋與承臺鋼筋焊接固定(圖4)。

圖4 定位架平面位置調整示意
④ 在承臺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對定位架進行監測,如復測出軸線偏位情況,可通過鋼管頂托進行平面位置調節;復測預留筋頂面標高,通過千斤頂進行調節,確保立柱預埋鋼筋的精準定位。
3.1.2 立柱吊裝
本工程預制立柱吊裝選用1臺350 t履帶吊(主臂30 m,配350 t吊鉤)作為吊裝設備,其標準立柱尺寸為1.6 m(橫橋向)×1.8 m(順橋向),預制立柱單吊最大質量為150 t。
1)吊裝準備工作:首先將承臺面鑿毛并清理,放置中心墊塊,接著安裝止漿環和鋼墊片,最后安裝擋漿模板。其中止漿環安裝在橡膠環上部,其位置應在插筋以下30 cm。
2)立柱卸車:履帶吊在吊裝點就位后,運輸車輛駛入吊裝作業半徑,采用尼龍吊帶起吊立柱并將其擱置于支架和輪胎(帆布墊)上。
3)立柱翻身:將卸扣與立柱頂端預埋吊耳連接,立柱底端放于帆布墊之上,吊鉤緩慢提升預制立柱至一定高度后同步回轉,在立柱將要處于豎直狀態前,緩慢提升吊鉤,避免鋼絲繩處于松弛狀態,保證立柱豎直狀態后不發生晃動。
4)立柱試吊:立柱由吊機旋轉吊起,運至承臺位置,將立柱套筒對準承臺預留筋,調整標高及限位后吊起。
5)承臺坐漿:承臺鑿毛面清理濕潤后,采用C60高強砂漿進行坐漿。鋪漿時注意保持止漿環略高于漿液面。
6)立柱就位:坐漿完成后第2次就位立柱,立柱沿倒角限位板下放,確保四周都有漿液擠出,保證坐漿密實,復測軸線及垂直度進行最終精調。
7)灌漿套筒連接:出漿口安裝L形管,拌制灌漿料,套筒灌漿料采用100 MPa高強無收縮水泥基灌漿料,從灌漿套筒下注漿孔注入,當漿液呈整股狀從L形管口流出時,進行封堵。采用L形管可以防止封堵過程中的漿液回流,以L形管內液面下降不超過5 cm作為判斷依據,保證套筒內密實度。
3.2.1 預制蓋梁吊裝
預制蓋梁吊裝選用1臺350 t履帶吊(主臂30 m,配350 t吊鉤)作為吊裝設備。標準蓋梁挑臂呈梯形,下邊長8.484 m,上邊長8.754 m,蓋梁順橋向寬2.0 m,預制蓋梁單吊最大質量為250 t。
1)吊裝準備:立柱頂面清理濕潤,安放調節墊塊,安裝擋漿模板(圖5)。分段蓋梁一側設置臨時支墩。

圖5 擋漿模板示意
2)卸車試吊:履帶吊在吊裝點就位之后,運輸車輛駛入吊裝作業半徑范圍內,再直接起吊回轉至立柱上方進行試吊。
3)坐漿就位:試吊完成之后,對立柱頂面采用C60高強無收縮砂漿坐漿,將蓋梁進行二次就位,同時復測軸線標高。
4)重力灌漿:本工程蓋梁與立柱的連接采用金屬波紋管模塊重力式灌漿,灌漿料為TZH 10.0型鋼筋接頭灌漿料。在蓋梁頂部運用注漿漏斗或人工傾倒的方式,待漏斗內漿料流完或殘余少量漿液液面不再下降時,移走漏斗,蓋梁頂部鋼管內液面在第1次灌滿后,隨著內部氣泡的排出,漿料會略微下沉,應及時補漿(此過程持續約5 min)。如漏斗內剩余較多漿液,則需采用鋼棒從管頂插入疏通,排出空氣后繼續注漿。
5)蓋梁張拉順序:先張拉2根N2號鋼束和4根N3號鋼束并灌漿封錨→運輸至現場吊裝定位→待蓋梁立柱連接套筒灌漿固結后張拉2根N2號鋼束與4根N1號鋼束。通過控制張拉力,控制張拉的預應力束,同時記錄張拉伸長值,作為校核依據(圖6)。

圖6 蓋梁張拉
3.2.2 分節蓋梁濕接縫支持體系
蓋梁濕接縫臨時支墩采用4根鋼管柱,長32 cm,壁厚2.2 cm,平面布置1.8 m×1.8 m,標準段長度6 m,鋼管之間桁架采用20#槽鋼,槽鋼豎向最大間距1.8 m。
支架上面采用雙拼32a#工字鋼作為分配梁,頂上鋪設24a#雙拼槽鋼分部布置間距45 cm,槽鋼上鋪設厚1.5 cm鐵板,頂上布設頂托,頂托底加鋼管底座,長4.8 cm、壁厚3.6 mm,頂托用來控制鋼模板高度。
小箱梁吊裝選用2臺350 t履帶吊進行雙機抬吊。均為主臂工況,臂長30 m。預制小箱梁標準跨徑25~30 m,梁高1.6 m,2~5跨為一聯,頂板厚20~30 cm,腹板厚19~32 cm。 最大構件質量為142 t。在跨徑內小箱梁從北向南吊裝(圖7~圖9)。

圖7 小箱梁吊裝平面布置示意1

圖8 小箱梁吊裝平面布置示意2

圖9 小箱梁吊裝平面布置示意3
小箱梁按橋墩墩位、跨度、支座標高復測→支座的安裝、檢驗→吊車就位→起吊→移梁就位→移機對中就位→復測的順序開展施工。
小箱梁吊裝前,根據各臨時支座高程測量數據,利用木模板及鋼板,配置不同厚度的臨時支座襯墊,精度控制在±1 mm。
臨時支座采用砂箱,采用φ194 mm×10 mm的內圓管和φ219 mm×10 mm的外圓管,鋼管的頂部(底部)焊接260 mm×260 mm×10 mm的鋼板,外圓管底部開設2個M20 mm×30 mm的泄砂孔。砂箱高度可調,壓實后的砂箱高度控制在30 cm。卸載拆除時擰開M20 mm×30 mm的泄砂孔螺栓,并配置高壓水槍進行沖洗,促使細砂從泄砂孔流出后卸載取出臨時砂箱支座。
1)設計方面:結合現場地質條件與實際情況,進行裝配式高架橋梁構件質量設定,在施工過程中及時對相關節點進行優化。
2)吊裝方面:做好地基承載力的復核,保證吊裝的安全可行性。安排夜間進場和吊裝時,現場配合交警協調交通工作。雙機抬吊操作難度較大,吊裝前需對作業人員進行全面交底。
3)質量方面:嚴格控制現澆承臺與預制立柱插進尺寸精度。預制構件連接節點灌漿質量飽滿度的控制也十分關鍵。預應力張拉時保證張拉軸線精度,嚴格控制張拉持荷時間,張拉壓漿期間的溫度控制也十分重要。
4)安全方面:施工期間主要的重大危險源為高空作業、吊裝作業、動火作業等,針對作業人員要做好全面交底,在施工作業期間保證安全。
通過本工程對預制裝配整體式高架快速路施工技術的運用,積極開展綠色化裝配式建筑工程施工。預制裝配式橋梁鋼筋加工智能化,構件預制工廠化,施工程序標準化,使施工質量得到保障;減少人材機的成本投入,綠色環保,極大地減少了施工過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低了對交通的阻礙程度,使得橋梁建造周期大大縮短。本工程運用的相關經驗可在類似工程中推廣。

[1] 楊華雄.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建筑的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6.
[2] 嚴薇,曹永紅,李國榮.裝配式結構體系的發展與建筑工業化[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4(5):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