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在通往著名旅游勝地八達嶺的路上,有一座屹立在兩山夾峙之間的雄關。關上是懸崖峭壁,關下是巨壑深澗,關門南北相距20千米。這里就是歷史上被稱作北京“腦后”的天下雄關——居庸關。
說起來,居庸關的別名很多,軍都關、薊門關、鐵門關、納款關、西關……指的都是這里。這一個個別名,又都有著各自的來歷。譬如,太行山脈有8處東西方向的斷裂地帶,形成了8條橫穿太行的交通要道,稱作“太行八陘”,居庸關正坐落于“太行八陘”之一的“軍都陘”中,故而被稱為軍都關。又如。明代由于北患嚴重,特設立“九邊”軍鎮拱衛京師,其中的薊州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后者恰似薊州西部的門戶,故曾名薊門關。至于鐵門關、納款關、西關等名稱,也都能從史料中找到緣起。僅從這些曾經的關名,人們就可窺見居庸關的戰略地位如何重要了。
從地理上看,居庸關位于西山與軍都山分界的峽谷地段。左邊是陡峭的巖壁,右邊是深深的懸崖,道路只有5米來寬。這條狹長的峽谷,因居庸關而得名關溝。關溝,是晉、陜北部及內蒙古高原穿越八達嶺通往北京的天然孔道,想要進入華北平原腹地,這里是距離最短、最便捷的通路。從抵御北方入侵之敵、防衛北京的角度看,敵人若要從正面陳兵犯闕,關溝是必由之路。因此,這里自古便是北京西北的咽喉要道,也是保衛京師的最后一道外圍天然防線。用現代軍事術語來說,假如宣府(河北宣化)一帶為保衛京都防御戰線的預設戰場的話,那么居庸關就是預設戰場的一個戰略支撐點。
居庸關是北京西北的門戶,更是屏障。倘若號稱“北門鎖鑰”的居庸關陷于敵手,一出南口便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再無險可守,敵軍可長驅直逼北京。自居庸關以南都將成為戰場,北京城也會直接受到入侵之敵的圍攻。這就是明人葉盛所說的“邊關不固,則京城雖守,不過僅保九門”而已。故而,《讀史方輿紀要》的作者顧祖禹引用三國東吳名將陸遜的話說,居庸關,“一有不虞,即當傾國爭之”。
現存的居庸關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徐達不愧為元明之際的第一名將,由其選定的居庸關城址,正坐落在關溝最寬處。這一來,有幾個好處。一來大隊人馬若想通過關溝,必須經過居庸關,無有他路可以繞行。二來,關城設施隱蔽性極好。居庸關四面環山,進攻者在遠處很難看清關城建筑。再有,關城周圍環境為修筑防御設施提供了條件。關城東西兩山建有長城敵樓、鋪房。西山南側、北側山上建有烽燧。東山北側、東側建有烽燧。它們都對關城有拱衛作用。因此,燕王朱棣在還沒有奪取侄子(建文帝)皇位的時候曾經評價,“居庸險隘,北平之咽喉”。
實際上,居庸關并不只是一道關隘而已。它可細分為5道防線:北面有岔道城、八達嶺(在關城北15千米)、上關城,南面有南口(在關城南15里),加上擁有萬里長城最高關樓的居庸關關城,合為5道防線。此時,居庸關在軍事防御方面也達到了最完備的程度,長達20千米的關溝成為堅不可摧的北京西北堅強的軍事屏障。
明人周洪祖曾將居庸關比作北京的“腦后”,極言其地位重要。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歷史上凡是從北面進攻北京者,多將居庸關看作必經之地而加以爭奪。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從西安東征后,也是率先打下宣府(宣化),再攻破居庸關,而后直取北京,迫使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于煤山。從時間來看,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五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朱由檢派去監軍的太監杜之秩及應召前來勤王的總兵唐通不戰而降,拱手讓出了拱衛北京的最后一道關隘。隨后,三月十六日,農民軍攻克昌平;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兵臨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李自成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北京城。換言之,從居庸關失守算起,明朝的壽命只剩下了區區3天。
戰例證明,居庸關是一處戰略意義重大的關塞。不過,在戰爭中實現其軍事功能,并不是單單依靠一座居庸關就可以的,居庸關對北京的屏蔽作用與其他關隘、衛所相輔相成。例如,居庸關和紫荊關(在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在防御北京的關系上就成輔車之勢。這方面的例子,在蒙古攻金的戰事中有著突出的體現。
公元1153年,金朝遷都中都后,居庸關的作用大大加重,由一個征收關稅的普通關隘,提升為守衛京師的“嚴關”。1211年,成吉思汗興兵伐金,蒙古鐵騎兵臨居庸關下。這次,金人猝不及防,守將居然棄關逃走,于是蒙古軍輕取居庸關,威迫中都,大勝而回。待到1213年成吉思汗再次進兵居庸關時,局面就大不同了。當時,金軍不僅在此屯重兵把守,又冶鐵把居庸關門封固起來。為了阻止蒙軍騎兵行動,金軍還布鐵蒺藜百余里。面對如此絕險要塞,縱然是“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也無計可施,蒙古軍隊只能于百余里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最后,還是蒙古軍中熟悉地理的部下獻策,放棄強攻地形險峻的居庸關,轉而向居庸關側翼的太行山脈一線迂回,爭取從山勢較緩、隘口眾多的地方尋找突破口。成吉思汗采納此計,親率主力繞道,西進紫荊關。此地雖也是險要之處,但沒有高山阻礙,蒙古軍激戰得手,先鋒哲別引軍直逼南口。腹背受敵之下,金軍潰散。蒙古軍這才攻下了居庸關,再次進圍中都城。這就是日后元人引以為傲的著名戰略——“勁卒搗居庸,北拊其背;大軍出紫荊,南扼其吭”。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