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存在決定意識。以此而論,認為感覺有力量,那豈不是有唯心論的嫌疑嗎?為此,我們不妨先看一個例子。我是一個球迷,無論是籃球、排球或者網球、冰球等,我都會目不轉睛地觀看全場比賽。我之所以喜歡觀看球類比賽,是因為既可以欣賞競技體育的美感,又可以增添力量感,這對于老年人養身和養心都是必要的。
在籃球比賽中,雙方為了贏得勝利,都會培育三分球的神射手,這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球員朱芳雨是公認的高命中率三分球神射手,他于2014年成為中國CBA第一個萬分先生,在其職業生涯中,總共投進了1607個三分球,平均每個賽季89.3個,命中率為41.5%??墒?,就是同一個朱芳雨在次年2月12日與東莞新世紀半決賽的第四場中卻大失水準,三分球5投0中,兩分球7投0中,創下了他個人歷史上最低的紀錄。為何同一個人前后判若兩人?用籃球術語來說是球感手熱與球感手冷的差別。這就說明,“感覺”并不是永恒的,它需要時時修煉,以保持良好的球感狀態。
同樣的,數感、樂感、美感、語感、詩感、賦感、平衡感、悟感、靈感等,它們在相應的職業領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發展史上富有“數感”的數學家比比皆是,如德國數學家高斯、瑞士數學家歐拉、印度自學成才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華裔美國數學家陶哲軒等。靈感是創造之源,美國埃隆·馬斯克是當今創造狂人,他或將成為實現移民火星的偉大發明家。
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感覺是一切知識和靈感的泉?!痹谡軐W上,嚴格的說精神(即意識)是有物質屬性的,只是在物質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會產生出來,并對物質世界發生反作用。因此,當我們談到物質的時候,要注意到它本身是具有精神的,而精神亦具有物質的屬性,通俗地說,就是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二者并非對立的,它們相反相成、相輔相成。
我們在談到感性時,決不能忽視理性的作用,二者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對立。感性與個人的素質和天才有關,是創造之源。理性帶有普遍性,使感性的創造不止于盲目和流失,而凝聚為改造世界的動力。感性和理性兩種素質,在不同人的身上反映也是不同的,如哲學家和數學家對理性要求高一些,但離不開感性。真正有成就的哲學家、數學家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很強,而藝術家對感性則更多一些,發明家對靈感的依賴則更強,因為一切發明創造都是源于靈感。
既然感覺是一種力量,那么我們怎么訓練和養成這些感覺,使它們在各個領域發揮巨大的創造作用呢?根據我大量的觀察,首先是熱愛,愛也是一種力量,凡是有愛的地方,生命就欣欣向榮;其次是勤學苦練,熟能生巧,所謂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再次是營造激發感覺的環境,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
但是,中國的各級教育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追求考高分,從不開設思維方法課程,也不對學生進行哲學方法的修煉,這是中國杰出人才不能冒出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大力進行教學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要個性化,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讓具有各種不同感覺素質的人才茁壯成長起來。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