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亞偉 劉文錦

吳繼農在查看自動填沙筒。宋國梁 攝
“這是我用了17年的操作臺和工具箱?!痹诮瓭h油田采服中心生產準備大隊,吳繼農站在老舊的車床前介紹道。正是這些“老伙計”見證了他“拔節抽穗”的成長歲月。今年是吳繼農工作的第33個年頭。巧的是,33也是他取得國家新型實用專利的總數。
在同事眼里,吳繼農平日做事風格總是和他人有所不同,又讓人佩服不已。
1988年,吳繼農從江漢油田技工學校車工專業畢業,被分配到油田生產一線生產準備大隊加工車間。初試身手,他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甚至有過“加工20件產品,合格率為零”的經歷??伤环?,把技能精湛的師傅當成追趕的目標。
“那會兒我的心愿就是設定很多小目標,一個個去實現。”看著手上留下的一道道傷疤,吳繼農回憶當年。
為了增加工作經驗,他曾3個月單獨頂崗;為了給自己爭氣,為師傅臉上增光,他積極參加技能比賽;為了證明自身能力,他力爭技術最好、工時最多……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吳繼農走進廣闊天地、走向嶄新的自己。
一次,車間接到要加工泄油器的生產任務,這活太難干,大家都叫苦連天。泄油器的腰部有個與軸線垂直的泄油孔,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要求都比較高,還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看著大家都提不起勁干活兒,吳繼農啥話沒說,悶頭開始想辦法。他請教技術人員,四處查找資料,經過一周時間,設計出“泄油器主體腰孔加工胎具”。
“有了我師傅設計的胎具,使用效率從每人每天可加工一件,到每人每天加工50件,大家都從不愿意干到搶著干?!彼耐降苤苡裾湔f。
一個小設計解決了生產大難題,也開啟了他的技術革新之路。
為補充知識,他閱讀大量的車工技術圖書,自學多款機械設計繪圖軟件,把傳統車工技術與現代計算機技術融為一體,成功完成由操作型技術人才向復合型技術人才的轉變。
2004年3月,他代表江漢油田在集團公司車工大賽中獲得第一名,同年10月獲得中央企業技能大賽車工組銀牌。他主持編寫的初、中、高級《車工國家題庫技能實訓指導手冊》成為全國普通技校專用教材。
近些年,隨著原油開采難度不斷加大,江漢油區抽油泵活塞斷脫造成停產和重復作業的井次居高不下,年均發生的柱塞斷裂躺井達到80井次,作業費用高達720萬元。
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跑現場。吳繼農帶領技術攻關團隊一頭扎進車間、井場。通過比對分析,他提出把斷脫件的材質換成不銹鋼,有效延長了抽油泵的使用時間;他不斷改進每個細節,將加工件誤差從1毫米縮小到0.1毫米;他跑遍井場,采集大量作業數據,幾十次修改設計方案,最終研制出“防斷式抽油泵”,使維護性作業井次降低了47.8%,大大降低了作業勞動強度。目前江漢油田70%的抽油機井都在使用這種新型泵。由于在深井、斜井中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和長期效益,該項成果獲得了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020年6月,在快速修井子項目“全自動油管內徑檢驗規”研制過程中,經過500多根試驗管規合格后,帶著成功希望的吳繼農興沖沖來到涪陵現場測試,結果卻讓他徹底傻眼。
江漢油田使用的是平式油管,涪陵用的卻是加大油管,管身尺寸都一樣,但加大管兩端有0.5毫米的縮頸,未能順利通過,現場試驗失敗。面對質疑的眼神、失望的嘆息,吳繼農當時默默轉身,立即訂票返程。他一路想著解決辦法,最終通過調整管規尺寸,研制出四輪減震系統,問題迎刃而解。
“那種煎熬至今難忘。創新攻關,就是要守得住孤獨,受得了煎熬?!狈诌呉粋€堆滿物料的雜物桶,吳繼農感嘆地說,“這里面有多少廢棄零件,就有多少曲折失敗的過往?!睆囊郧氨恐赜湍?、按小時計數的“鐵疙瘩”,到眼前以秒論速的輕巧“火箭筒”,在涪陵氣田40多個井試驗后,這個令人驚訝的檢驗成果,終于讓吳繼農長舒了一口氣。
為了引入高新技術,吳繼農把家里不足16平方米的儲藏室改造成一個工作室。工作臺、打印機、陳列柜和一個小沙發,幾乎把空間塞滿。最吸引人的,是擺在桌面和柜子上的一個個模型。連續油管車、輪式通井機、抽油機、運管車……從“紙上談兵”到利用模型講解,吳繼龍的培訓課有了質的飛躍。
2018年,吳繼農開始學習運用3D打印技術,把需要改進的機械零配件、工件,包括設計思路和研發產品制作成模型,用實物來驗證設計圖紙的可行性,減少試錯次數。
在2020年江漢油田舉辦的《高技能人才創新與履職能力建設培訓班》教學培訓中,他通過3D打印的輪式修井機模型,為油田的高技能人才講授了《三維軟件在創新工作中的應用》,讓學員真實體驗了學習3D軟件和建模給創新帶來的便利。
高科技讓技術研發如虎添翼?,F階段,吳繼農帶領團隊完成的《快速接頭對接器》《管柱試壓過濾器》等7項創新成果,已陸續在江漢油區推廣運用,有5項正在申報國家專利。
作為采服中心230余名技師的技術帶頭人,他不僅自己帶頭攻關,而且積極把工匠精神傳承給廣大員工。
他召集單位技師,以“吳繼農創新工作室”為平臺,開辦技術課堂,為大家教授車工絕技;他開展導師帶徒,手把手開展傳幫帶,10多名徒弟成為崗位技術骨干;他建立微信學習平臺,不吝分享創新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傾囊相授設計中的“笨辦法”“巧辦法”。
工作室成員興永剛,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參與“雨水回收利用項目”“油管外壁清洗裝置的研究與應用”等5項成果的研發工作。徒弟楊濤,積極參與技術革新和全面質量管理,先后完成了《試壓堵頭和焊接彎頭改進》《清洗機油管長短限位裝置安裝》等17項創新成果。
現在,“吳繼農創新工作室”成為油田首個集車、鉗、鉚、電、井下作業等8個專業為核心的工作室,有27人次在集團公司、江漢油田技能競賽中獲獎,完成國家專利31項,2019年被授予“湖北省示范職工(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
2020年4月,采服中心以吳繼農創新工作室為依托,整合專業部門、技術人員、技師隊伍等力量,以解決生產難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風險、消除安全隱患為突破口,成立覆蓋中心全產業鏈條的“群眾性創新創效聯盟”。
站在嶄新的工作室前,吳繼農深感重任在肩??茖W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只有發揮技術團隊群策群力的“集束效應”,形成崗位員工創新成效的蝴蝶效應,才能引領更多的技能工人發明創造、技術革新,才能更好地服務油田、奉獻企業。目前,創新聯盟已立項攻關課題1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