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遙
[摘 要]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試驗區自2012年設立至今近十個年頭,生態保護區建設進一步貫徹了區域性整體保護的思路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的原則,在“非遺”名錄體系建設、傳承展示場所建設、傳承人保護工作機制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銅鼓文化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也面臨著文化資源傳承利用的瓶頸。在近年打下的基礎上,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可以通過繼續深入發掘銅鼓文化資源,促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進一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和銅鼓文化的區域認同,進而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生態保護;銅鼓;活態;認同
2021年,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的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從6月1日起施行。這也標志著在脫貧攻堅戰勝利后,我們正式朝著鄉村振興道路邁進。文化繁榮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要素,在鄉村振興促進法中也有突出體現,其中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優秀農業文化、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1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區域內,通過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經濟形式、語言環境、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構成共生共存、相互作用的文化生態系統。2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實踐,正是對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措施,直接體現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在鄉村振興規劃中,也提出了“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傳承傳統建筑文化,使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融入鄉村建設與維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3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正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承接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良好體現。
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試驗區,是廣西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012年經文化部批準設立,至今已走過了近十年的時間。目前,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范圍內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共有13項,自治區級名錄83項,有國家級傳承人8人,自治區級傳承人66人。4先后建成了東蘭縣三弄瑤族鄉弄寧瑤寨銅鼓文化傳承基地、南丹“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展示中心、南丹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傳承基地等傳習場館125個。筆者擬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實踐的方式和意義,探討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的局面形成對促進區域認同的影響,以及對鄉村文化振興的促進作用。
一、鄉村文化與生態保護區建設
鄉村文化流失實際上是鄉村振興中文化振興所要面臨的基本問題。城鎮化加速,農耕文化的環境被破壞,導致了鄉村文化的流失,現代文明的強勢沖擊,城鎮化和人口流動導致農村空心化,快餐式文化帶來沖擊和擠壓,傳統的鄉村文化愈發弱勢,不僅面臨著文化被同化的尷尬境地,在傳承中還面臨文化資源流失的窘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尤其是生態保護區的保護方式,實質上就是對鄉村文化的整體性保護的體現,不僅保護鄉村文化的表現方式,更保護著鄉村文化的多樣性。銅鼓文化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布,而廣西紅水河流域是我國銅鼓文化分布的一個中心,河池市處于這一區域的核心地帶。河池境內民間銅鼓文化資源豐富,活態傳承形態比較完整,而且銅鼓文化在河池市文化中具有標志性特征,主要民族的綜合性節慶活動(壯族螞 節、瑤族祝著節等)都包括銅鼓習俗。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紅水河流域是銅鼓文化活態傳承及其整體生態保持得最好的地區,對于這一地區以壯族為主的眾多民族來說,銅鼓是貫通區域文化的綱目和標志。傳統鄉村文化中,銅鼓發揮著傳遞信號、祭祀、娛樂、凝聚人心等效用,因此,銅鼓文化是突出本地文化特性的文化類型,是這一地區的文化符號。文化符號的輻射作用又使得這一區域內的社區自覺形成了文化認同。
河池是傳世銅鼓最多的地區。全市現存傳世銅鼓1458面,與同期全國文博、科研機構館藏銅鼓數量相當,而河池民間收藏與使用的銅鼓多達1388面。1河池銅鼓裝飾紋樣豐富,鼓面和鼓身既有精美的圓雕、浮雕,又有各種精細的幾何紋樣與動植物紋樣。河池銅鼓的使用仍然保持著較好的民族特色和區域形態,與自然生態、生產方式、社會生活的傳統聯系仍然緊密,構成了一種較好的文化生態。河池紅水河流域是中國銅鼓文化仍然活躍的中心地帶,當地民族群眾敲打銅鼓慶祝、娛樂的傳統習俗沿襲至今。在河池西部、南部的紅水河流域中、上游地區,壯、瑤、苗等民族群眾在祭祀活動、節慶娛樂、人生儀禮中非常重視銅鼓。對于民眾來說,銅鼓是社會地位、家庭財富的象征,銅鼓的管理、演奏技藝一直是家族、村社的頭等大事,家族或村寨指派有威信的成員收藏銅鼓,負責傳授演奏技藝,使銅鼓文化世代相傳。因而銅鼓是全面統合地方社會生活的文化核心。
經過近十年的保護和探索,銅鼓文化的生態保護基本構建了“政府+群眾”共同參與保護的模式,但仍然存在著產業發展瓶頸,文化和旅游銜接的不足導致銅鼓文化品牌打造遇到困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略顯寡淡,出現了文化資源利用效率低、內生動力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等問題。
文化資源利用率低,主要是銅鼓文化的產業少,可帶動的旅游業態少。銅鼓文化展示停留在以節慶的展示為主,文化的新引力和內化動力不足。文化生態保護與人的發展之間面臨著突出矛盾,主要體現在銅鼓文化產業的發展度低,集中在節慶期間開展的展示活動,帶來的收益無法帶動保護工作開展,也無法使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留在鄉土生活。如同民俗學博士苑利所指出的: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真正目的,不是讓當地民眾遠離現代,而是讓他們充分意識到,并利用好自己的所長(如制作徽墨、湖筆、唐卡等),參與到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中,憑借自身傳統的絕對優勢,走得更快、更穩、更遠。2因而在文化生態保護區中,除了對“非遺”開展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活動,合理利用,發展銅鼓相關的文化旅游產業,協調傳統“非遺”與現代創意,這是在鄉村振興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既不能拋開“非遺”的保護談開發,完全以開發和經營鄉村旅游為目的,也不能將“非遺”項目禁錮在區域內,忽略創意產業的開發所帶來的“反哺”效應。
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與生態保護區建設
前文提到文化資源的開發存在著尺度把握和火候掌控的問題,同樣面臨的還有生態保護與鄉村旅游開發的問題。在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銅鼓文化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得到了有益的探索,通過建設銅鼓文化保護與展示場所,塑造傳承展示的環境,如“南丹縣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作為全國第一個瑤族生態博物館和廣西首個生態博物館,白褲瑤銅鼓文化傳承在這里得到良好的展示。在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內,銅鼓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在河池市金城江區的銅鼓廣場,銅鼓作為標志和符號,凝聚著地區和民族力量,進一步提高了銅鼓文化的影響力。同時,銅鼓文化為河池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尤其是鄉村旅游發展帶來極大助力,以銅鼓文化為核心,圍繞南丹勤澤格拉(銅鼓舞)、劉三姐歌謠、瑤族服飾、敬老習俗(壯族補糧敬老習俗)等“非遺”項目為重點,整合文化和旅游資源,在生態保護區范圍內建成南丹歌婭思谷、宜州劉三姐故里旅游區、巴馬仁壽源等10家4A級文化旅游景區、2家四星級民族文化酒店,以及多家鄉村旅游區(農家樂),培育出《夢·巴馬》、南丹洞天鼓韻實景演出等多部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景區商演節目,推出涵蓋整個實驗區的桂西生態保護區少數民族風情游線路、劉三姐民族風情游等“非遺”精品旅游線路,著力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廣西南丹:推動“非遺”文化活態保護與傳承》入選2020“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成為廣西三大藝術節之一,榮膺“2011中國十大品牌節慶”稱號。打造并培育毛南族分龍節、壯族螞 節、白褲瑤年街節等與銅鼓文化相關的“一縣一節”文化旅游品牌,有效地提升了銅鼓文化影響力。“銅鼓文化與多項特色民族旅游資源相結合,不僅全面展示了桂西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而且較好地滿足了游客的多樣化需求,綜合開發也令桂西北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通過文化旅游綜合開發,在提供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上,創造了一定優勢,同時,在保護“非遺”生態上也具有一定助力。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發展吸納勞動力就業上,能夠發揮直接的帶動作用,有助于將人才尤其是年輕人,留在鄉村,通過產業反哺鄉村,維持鄉村合理的人員結構,進一步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和產業振興。同時,年輕人在當地創業就業,對“非遺”傳承生態來說是件好事,使得年輕人對鄉土文化,對“非遺”有更多的認同感,最終內化為自覺趨勢,有助于產生傳承的內生動力。具體到銅鼓文化上來說,銅鼓的使用在傳統上除了求雨、崇拜的儀式,更多的是發揮娛神娛人的功能,銅鼓文化的社會基礎來源于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所受到沖擊同樣引發了銅鼓文化傳承環境的變遷?!俺鞘谢瘜е聣炎遛r民大量向城市流動,銅鼓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明顯弱化,銅鼓已不再具有權力、財富和地位的意義,生活中使用銅鼓的習俗已漸漸淡出;與工業化相適應的以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理性化觀念及大眾文化,幾乎徹底改變了銅鼓賴以存在的觀念基礎。”2旅游產業的介入,銅鼓文化的要素在產業上的移植和重構,建立起銅鼓文化傳統生態與現代化生活的延續性和適應性,銅鼓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困難,既是因為傳統農耕文化所受到的沖擊,也是由于傳承人的斷檔。而通過旅游,展示傳統農耕文化,留住年輕勞動力,無疑緩解了文化沖擊和人才斷檔問題,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是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參與性保護理念的重要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所處的社區內群體對其重要性的認知,具體到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和工作,地方群眾對銅鼓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加深,在參與性保護方面也在不斷深入。通過政府、學者、群眾的協力合作來激發社區對銅鼓文化生態保護開發的動力,也是長期有效開展傳承保護的重要途徑。
三、旅游中的“非遺”賦能下的活態傳承與文化認同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加深了群眾參與的“度”,使得群眾對銅鼓文化的重要價值在文化和經濟層面都有了新的認知,通過銅鼓文化的符號化,節慶旅游、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帶動,“銅鼓已經是這一地區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具有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文化標志”。1銅鼓作為地區文化符號更加能夠潛移默化影響民眾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銅鼓文化的活態化保護成為了可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在社區中長期的積淀,有著豐富的藝術、經濟、政治、文化價值,“非遺”的活態傳承,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文化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在目前保護區的實踐中,文化生態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的觀念還不夠深入,保護的重點仍停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未被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傳承人,由于扶持政策未覆蓋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無法形成有效的整體性保護模式。尤其是與項目息息相關的社群、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也是造成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存續的重要原因。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業態,近年來發展迅速,同時,鄉村旅游能夠兼顧傳統文化保護與經濟效益,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動能。2016年以來,廣西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2.99億人次,實現旅游消費8620.74億元,新創廣西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農家樂)542家,輻射帶動80多萬貧困戶群眾積極參與文旅扶貧就業。22019年河池市接待國內外旅游者4505.87萬人次,同比增長31.66%,旅游總消費552.9億元,同比增長34.53%。全市國家4A級旅游景區達到20家,實現各縣(區)4A級旅游景區全覆蓋,自治區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廣西農業休閑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森林人家等“旅游+”品牌得到全面發展。3建設了巴馬國旅區(河池片區)、百里龍江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帶等一批重點旅游項目,通過景區、鄉村旅游區吸納創業就業,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是加強扶貧車間建設。2019年,河池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為從事餐飲、民宿、景區(鄉村旅游區、農家樂)經營活動的經營主體建立鄉村旅游式扶貧車間,對符合條件的經營業主給予補貼,推進經營業主吸納貧困戶就業,助推鄉村旅游發展。目前已建立14個鄉村旅游式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190人。二是加強培育專業人才,增強發展動力。2019年5月舉辦河池市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工作培訓班,組織培訓“兩委”干部,農村民間藝人,文藝能人,農家樂、鄉村旅游從業者,致富帶頭人等共120人,提升了農村黨員干部通過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和鄉村旅游經營引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能力。三是加大金融支持旅游扶貧力度。當地發展旅游扶貧中長期貸款業務,用于旅游建設項目的投資。
綜合來看,河池市范圍內既有如鳳山、七百弄等地質公園和盤陽河流域長壽養生旅游帶等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又有紅水河文化、銅鼓文化、劉三姐文化等民族文化資源,還是革命老區,有東蘭韋拔群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文化資源非常豐富。
紅水河流域的重要旅游資源和重要文化資源在地理位置上有諸多重合,銅鼓文化的重點區域也是旅游資源富集區域,對開展旅游資源開發,打造河池民族文化旅游、長壽養生旅游品牌有極大便利,也有利于從地緣上規劃旅游線路,聯合策劃推廣,實施捆綁打包宣傳,打造民族文化、“非遺”文化旅游品牌,尤其是博物館、“非遺”傳習基地等文化場館在對文化遺產進行發掘、保護、整理、搶救的同時,兼顧旅游觀光功能,提升和開發多種形式的旅游文化載體,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在生態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點社區集中在鄉(鎮)和村(屯),筆者曾經前往東蘭縣的巴英村、三合村等地開展田野調查,這些社區的共性在于對銅鼓文化形成了強烈的認同感,他們熟悉銅鼓相關的故事、傳說,認可銅鼓在社區中起到的傳遞信號、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種自覺為我的姿態。“非遺”項目和旅游中的自然資源富集區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這也有利于發揮文化和旅游的資源優勢,形成點線結合,將鄉村旅游和“非遺”文化連接起來。通過旅游開發中的“非遺”賦能,不僅是發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價值,同時還可以維持社區內的文化生態相對穩定,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的儀式慶典場所、古鎮古村既能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社會空間,也能作為旅游觀光體驗的重點區域,傳承人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在社會空間中維持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還常常通過專門組織班、會、隊、團等進行,這些活躍于民間、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社會組織也是實驗區保護的重要傳承主體,同時通過發展旅游所引發的游客流動和聚集,帶動這些傳統村落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特殊社會空間,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有助于盤活整體的生態保護。政府、企業、傳承人、學者、游客的互動,加深社區對銅鼓文化的認同感,也有助于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保護和傳承。
四、結語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振興鄉土文化,大力發展傳統文化。弘揚鄉土“特色文化”,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的意義,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所賴以生存的業態,就是這種“特色文化”的典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是多種形式形態的綜合體,從靜態展示到活態傳承,從歷史資料到現代記錄手段,從個體的口傳心授到整體生態的維持,在生態保護區內都有所體現。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業態,為銅鼓文化的傳承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動能。充分利用“非遺 + ”和“非遺”賦能,通過文化旅游在鄉村的融合,借助藝術創意和文化創新以及現代的傳媒手段和新的展示平臺等,推進傳統與現代有效融合,在保護“非遺”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使“非遺”更有溫度、有故事、有人情味,更加貼近群眾生活,使得文化和旅游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有效地形成活態傳承持續發展的新局面。銅鼓文化活態傳承的新局面,對凝聚區域文化共識,促進區域文化認同,重構新形勢下的鄉村文化,進一步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