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健 朱曉翠 沈 艷 王武軍 廉 亮
(寧波市奉化區氣象局,浙江 寧波 315500)
由中國氣象局主辦的“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自2007年首次面向公眾啟動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14屆,成為中國氣象局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品牌[1]。受此影響,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氣象部門結合地方實際,廣泛開展類似評選活動,在普及宣傳氣象防災減災、氣候變化應對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出現了內容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為了增強活動的新穎性和影響力,國家級、省級、市級氣象部門基于各自的大數據和多媒體技術,重點在反映天氣氣候異常的氣象數據挖掘及其可視化展示上不斷深化。縣級氣象機構作為基層氣象業務單位,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相對劣勢的情況下,如何打破傳統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的固有模式,有效利用網絡和媒體資源,樹立自己的品牌,提升當地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的影響力,值得我們思考研究。
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屬于氣象科普活動,主要目的是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降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態勢日趨嚴重,社會各界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相關科普工作的開展也迎來了新的挑戰[2]。舉辦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對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認知水平,進一步增強防御氣象災害的主動性。
各級氣象部門在組織評選、發布當地天氣氣候事件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增強自身政務平臺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通過積累大批活躍的用戶,擴大知名度,幫助氣象部門爭取財政支持和社會資金,建立穩定多元的氣象科普經費投入機制[3],形成正向循環,這對于基層氣象部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寧波市開展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的時間較早,2006年寧波市氣象局首次對外發布“年均氣溫異常偏高”等七大天氣氣候事件,從2009年起每年發布的天氣氣候事件增加到10件。早期天氣氣候事件評選以氣象專家獨立評選為主,主要突出專業性,缺少公眾參與。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公眾參與投票評選的技術門檻降低,寧波市在開展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過程中,除了繼續突出評選的專業性,也注重加入公眾參與的環節,目前已形成了“部門主導、專家評審、社會參與”的基本模式。評選工作堅持的主要原則包含4個方面,即天氣氣候事件的極端性、災害的影響程度和范圍、社會公眾對天氣氣候事件的關注度和同類事件的代表性。
對2011—2020年寧波市發布的歷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進行分類統計發現,過去10 a評選出的100個天氣氣候事件,按屬性可分為災害性天氣過程類和統計評估類。災害性天氣過程類的占比為68%,其中臺風、梅雨和陰雨寡照成為前3個熱門關鍵詞,其他關鍵詞為暴雨、強對流、高溫、干旱、寒潮、雨雪冰凍、大風和大霧。統計評估類主要包括氣候年景評價、氣溫和降水異常變化及年度空氣質量狀況分析等,占所有天氣氣候事件的比例相對較少。
2014年,隨著縣級氣象部門“政務雙微”的陸續開通,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寧波各區(縣、市)也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當地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在豐富氣象科普內容和提升部門影響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足和困難。一方面縣域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起步時間較省市級的起步時間明顯落后,社會公眾的知曉度不高;另一方面,縣域面積小,天氣系統和氣候變化影響范圍廣,縣域天氣氣候事件往往和省市級評選的結果雷同,公眾關注度不高,社會影響力不高。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不斷開拓思路、加強創新。首先,大量公眾氣象服務的經驗表明,單純的氣象數據分析并不一定能引起閱讀者的興趣,但從人們的認知、感知或身邊的事物入手,則較容易引發讀者閱讀的欲望[4]。其次,省市級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氣象避害信息,而縣域天氣氣候事件評選內容可以進一步擴展到氣象趨利信息,宣傳良好的天氣氣候在人民美好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后,縣域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需要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牌,利用品牌效應提升評選活動的內涵和吸引力。
為了更好地普及氣象科普知識,引導公眾關心氣象,寧波市奉化區在2017—2020年相繼嘗試開展“好天氣”“最天氣”評選活動(表1),努力貼近群眾衣食住行,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天氣氣候事件評選品牌。評選活動在延續傳統評選模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媒體在天氣氣候事件評選和發布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部門主導、專家評審、社會參與、媒體助推”的新模式,同時新模式將關注點從災害性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延伸擴展到發現美麗天氣時刻,通過挖掘天氣氣候“正能量”宣傳奉化“最美最好”,鼓勵公眾關注氣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表1 2017—2020年奉化“好天氣”“最天氣”評選結果

表1 (續)
傳統的天氣氣候事件評選與“好天氣”評選,最本質的不同是評選角度的轉變。傳統的天氣氣候事件評選從增強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極端性和災害性,主要是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天氣和氣候事件的評選,關鍵字是“壞”。“好天氣”評選打破常規,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出發,引導公眾去發現身邊天氣氣候之美,強調給當地群眾帶來幸福感或對生產生活有益的好天氣的評選。
“最天氣”評選進一步做到了趨利與避害的統一結合,通過突出不同天氣氣候事件自身的特點及其帶給人們不同的內心感受,評選出驚心動魄的災害性天氣和溫暖貼心的美好天氣。例如,2019年夏季高溫少、冬季無嚴寒的氣候特點,讓公眾倍感冬暖夏涼的“最舒心”;而同年4月初的一場倒春寒致使奉化早春名優茶絕收,讓茶農和品茶客們“最痛心”。這類從公眾的認知、感知角度出發評選的天氣氣候事件,更能引發大家的共鳴。
奉化“好天氣”“最天氣”評選著眼于天氣氣候對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影響,并抓住公眾對特定節日和在重大活動期間的天氣敏感性強、關注度高的特點,將奉化發生的重要事件或關鍵節慶活動等與當時天氣氣候特點相結合,評選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天氣氣候事件,達到與眾不同的效果。
2018年評選的“好天氣”“桃花笑春風,助力馬拉松”以及2019年評選的最歡心天氣“天高云淡風和暢,彌勒文化節引人往”,就是將好天氣與家喻戶曉的奉化水蜜桃文化節和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進行關聯。在2020年“最天氣”評選中,又以奉化被繼續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這一事件為背景,結合年內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率和空氣清新度等指標再創佳績的實際情況,推選出“最清新”天氣,得到地方媒體廣泛報道。
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傳遞的氣象科普信息是社會信息的一種,受社會信息系統傳播規律的制約[5]。專業媒體擁有成熟的新聞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并且對熱點天氣氣候事件敏感性更高。在奉化每年的“好天氣”“最天氣”評選中,除了有氣象專家和社會公眾的參與,專業媒體專家也受邀作為評審專家,從傳播學的角度,給出對不同天氣氣候事件新聞傳播的分析和解讀。在評選結果發布環節中,奉化氣象部門通過主動對接主流媒體,借助其品牌知名度高和受眾廣泛的優勢,達到較好的傳播宣傳效果。
近年來,先后有《寧波晚報》、《奉化日報》、“寧波甬派”等23家傳統媒體及新媒體參與奉化“好天氣”“最天氣”評選活動的報道和轉載。“寧波甬派”報道的用戶閱讀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圖1),2020年創紀錄達11.5萬人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評選活動影響力不斷提高,科普受眾持續增加。同時,評選活動也帶動了奉化氣象部門政務雙微的粉絲數量,在前期宣傳、組織投票和結果公布的過程中,“奉化氣象”微信公眾號作為主要活動載體,粉絲人數增加顯著,2020年年底達到了37286人次。

圖1 “寧波甬派”報道的奉化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用戶閱讀量(單位:萬人次)
針對縣域天氣氣候事件評選中存在的知曉度不高、影響力不大的問題,本文結合奉化“好天氣”“最天氣”評選案例經驗,在傳統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模式的基礎上,總結提出如下3個方面的改進。
(1)從“避害”和“趨利”兩個角度開展天氣氣候事件評選,讓公眾在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意識的同時,關注不同天氣氣候對經濟活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積極作用。
(2)對天氣氣候事件的評選,宜從公眾的認知、感知角度出發,貼近公眾衣食住行和熟悉的身邊事物、活動節日等,這更易引發共鳴,提升關注興趣。
(3)充分發揮媒體在天氣氣候事件評選和發布兩個環節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專業媒體對熱點事件敏感性更高、擁有成熟的新聞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的優勢,推動氣象科普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發展。
在各類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遍地開花的形勢下,打造接地氣的地方特色評選品牌,進而成為群眾看得懂、記得住、想參與的活動,才能充分發揮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基層氣象部門的社會影響力,形成氣象科普工作的良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