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兜



眼前這個小家伙兒,小讀者們應該不陌生吧?正是電影《捉妖記》里的小可愛胡巴。說到胡巴,不得不提《山海經》,因為它的原型就取材自該書中的神獸“帝江”。書里是這樣記載的:帝江身形像皮囊,渾身通紅,有六個爪子和四個翅膀,沒什么面部器官,但能歌善舞。為電影里的藝術形象創作提供靈感的《山海經》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呢?千百年來,人們給出的較為統一的評價是——奇書。我們一起來簡單了解下吧。
奇書“奇”在哪兒
無從考證《山海經》的作者是誰,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西漢劉向、劉歆編校過的版本。樸素的文字里,記錄了天地山河、奇珍異獸等,充滿了奇特而瑰麗的想象。
你可以說它是“地理書”——《山海經》中記錄了大量的山川與水道,據統計,共有大大小小606座山,有264條水道從這些山上發源或經過,對古代的地理考證意義重大。
你也可以說它是“志怪書”——異獸、奇烏、奇魚、怪木、奇草等,林林總總,都有記錄。這之中尤以異獸的記載數量最多,我們前面提到的“帝江”就是其中之一。對異獸們的外形、習性和其具有的神秘力量的描寫看似荒誕不經,但卻能體現先民對自然和環境的認識,對野性和未知的探索。
當然,《山海經》中也不乏見聞和風土人情之類的東西,還有最早的礦石記錄,所以中肯地評價,確實是一部奇書。
珍貴神話的出處
同學們對神話應該都有一些了解,我國歷史上的神話材料比較瑣碎,大都零散地分布在古籍之中。《山海經》是我國最早收藏神話故事且保存神話資料最為豐富的典籍,不僅如此,它保留了神話最為珍貴的本來面貌,非常難得。很多膾炙人口的神話都出自《山海經》。
精衛填海——出自《山海經·北山經》
精衛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一次,女娃去東海邊游玩,一不小心落入海中,再也沒有回來。她死后化身為一只頭上有花紋,長著白色的嘴、紅色的腳爪的精衛鳥,因為擔心其他人也會像她一樣被淹死,就日復一日地銜來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想要把東海填平。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父是個名叫夸父族的古代氏族的首領,他將追逐太陽作為自己的目標。在不斷奔跑的過程中,因為炎熱,他喝光了黃河和渭河的水。還不解渴,他就向北跑,想到北方的大湖里喝水,可還沒到目的地,就在路上渴死了。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為桃林,身軀則成了夸父山。
鯀禹治水——出自《山海經·海內經》
大地上洪水滔天,鯀(gǔn)沒有得到天帝的同意,偷了被視作法寶的息壤來堵塞洪水。天帝命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之郊。鯀死后,從腹中誕生了禹。天帝又命禹來治理洪水,禹采用疏導法,最終平定了水患。
重要的文學價值
屈原的詩歌屬
屈原的詩歌屬于浪漫主義文學,其中的很多內容就受到了《山海經》的影響。但事實上,受《山海經》影響最大的還要屬中國古代的“志怪小說”,《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話以及衍生出的豐富的神話元素,或多或少都為神話小說和魔幻電影的創作提供了素材。
(責任編輯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