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瑞瓊
摘 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在國民生產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為我國進行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而農業水利灌溉是保證農業生產穩定的基礎。合理的農業水利灌溉工程可以預防自然災害對作物的影響,實現穩產。因此,為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使糧食穩產增產,加大對農田灌溉工程的建設力度應該作為重要任務去實施。本文就農田水利灌溉技術應用的優勢與劣勢、出現的問題、工程設計的原則標準、相應提出的可行性措施進行論述。
關鍵詞 農業水利 灌溉技術 工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TV22;TU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1)10-0054-02
農業作為我國的三大產業之一,長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如何進一步提升農田生產產量、減少自然影響、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是我國農業應該需要考慮的規劃問題。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可以改善現階段農業出現的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和分布不均的難題,加強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設計的投入,有利于農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更有利于國家的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1 現代農田水利灌溉技術應用的優勢
我國現在在農業生產中利用的灌溉技術主要以節水灌溉為主,這項技術的主要優勢就是節約水資源、改善種植結構和環境、促進水肥一體化建設。在農業占比較大的我國,現代農田水利灌溉技術近幾年發展迅速,為農業生產解決了不少難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1.1 最大程度優化和利用資源
傳統灌溉技術往往比較粗獷,不加節制地利用水資源進行無差別的農田灌溉和培育導致農田的壽命縮減,還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F代農田水利灌溉技術則避免了這一問題的加重,滴灌、噴灌技術的應用使水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和利用,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對于水資源不充裕地區是一次非常大的進步和灌溉技術更新,同時也為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做出了可行性措施借鑒。所以現代水利灌溉技術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盡可能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1.2 提高生產水平,增加產量
農業生產是受自然環境變化影響最大的產業。在我國,洪災和旱災是威脅農業產量的兩大主要自然災害,因為其不可控性和難以預測性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處于瓶頸狀態?,F代農田水利灌溉技術不僅可以節水,還可以在雨季儲存水資源或疏通洪水,避免水資源的流失和澇災頻發,保證農田系統的排水功能起到作用。在旱季則是可以開放水庫等儲水容器,灌溉農田,解決干旱問題,從而實現旱澇保收的生產目標。在解決旱澇問題的同時也會帶來生產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最終產量的增加,灌溉技術的發展使農業生產更加具有保障和發展意義。
1.3 獲得生態與經濟效益
傳統灌溉技術往往是犧牲生態環境以換取經濟效益,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不僅給作物帶來不適,更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和水資源的浪費,最終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恢復的破壞。在當今倡導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下,在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號召下,使用現代節水灌溉技術已是必然趨勢?,F代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造和應用符合農業生產與保護生態的雙重要求,不僅保證了農業的高產穩產,也盡可能降低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1]包括種植范圍的控制、水源的合理利用、自然作物與農作物的共生、種植結構生態化、水肥一體化等,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完全符合新時期農業生產的要求,推進了農業各項技術的發展和改良。
2 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現的問題
2.1 管理意識淡薄
近年來隨著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較多農業從事人員都會選擇灌溉技術的升級和改良。但由于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時間較短,有關部門會出現缺少相關領域的管理經驗或者是管理疏漏、不到位等問題,甚至是沒有相關的管理意識,造成農田水利灌溉的管理缺失,使現代節水灌溉技術無法發揮其最大作用,導致資源無法合理運用,水利工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除了相關管理部門的管理疏漏,還存在農業生產個人的管理不當,農田主要分布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農民,鑒于我國并未實現集約化生產,所以我國的農業生產現狀還是以個人小規模居多。農民因為缺乏相關專業管理知識的系統化培養,對于水利灌溉的管理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模式,現存的管理體制和模式顯然不能適應當今市場經濟下的管理要求,不利于現代水利灌溉技術的應用。
2.2 技術應用規劃不當
農田水利灌溉技術的有效應用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設計,不能一種模式照搬至所有地區,如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就不能采取同一種灌溉技術進行應用,西北內陸地區的農田不能與東南沿岸的農地采用同種灌溉方式。而當今我國出現的問題就是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設計者缺乏實地考察經驗,缺少對農田的具體認識,單純依照既定資料和書面資料進行設計,導致灌溉工程設計的規劃誤差,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還會發生副作用,既影響了水利灌溉工程性能的運行,又造成了時間、經濟上的浪費與消耗。[2]這便是屬于技術規劃上出現的不合理現象,對現代水利灌溉技術的發展具有消極作用。
2.3 農業種植結構老舊,水利灌溉難以推廣
我國農業已經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與演變,小農經濟、家庭作坊、分散生產早已成為習慣,現代集約化生產并不被大多數農民所接受和推廣,這也就制約了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農業種植結構大多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作物不統一、農田地形復雜、農田分布零散等問題使得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無法大規模推廣和建造,相應的功能也無法得到最大的發揮,其實用性會大打折扣,甚至被農業工作者放棄,從而導致作物的生產落后,經濟效益低下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農業種植結構的傳統源于農業從事者的觀念老舊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約,在農業機械化、數字化的今天,必然要被潮流淘汰。
3 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設計原則
3.1 安全可行性
水利灌溉工程的首要原則就是安全與可行,在不會造成人員、生態損害的情況下進行建造,爭取最大程度的工程與生態共存,并有高水平的可投入使用能力,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安全和可行都要從設計階段開始考慮,一邊施工一邊做出相應調整。
3.2 完整系統性
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并且擁有合理的框架支撐。在工程進行投入的時候應該是兼顧農業生產全程的,不能只著眼于灌溉部分,而忽視灌溉工程的其他重要功能,如防洪、排水等,在全年氣候條件下都要保證灌溉工程的運行。在設計時更要兼顧各方,將當地氣候條件、地理環境、自然災害等影響因素協調考慮,將整個生態系統用完整的眼光看待,并將完整與系統體現在水利灌溉工程的設計與建造當中。
3.3 動態靈活性
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造充滿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就導致了水利工程的建造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投入使用的,甚至在使用中還要進行多次調整。[3]保證水利工程的動態可修改與靈活應用是工程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4 促進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發展的相關措施
4.1 加強管理,系統化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管控
加大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知識推廣力度,培育管理人才,對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監管要求多部門進行協作,保證管理活動的順利實施與日常管理的順暢。完善管理隊伍的建設,組建專業科學人員對水利灌溉技術的推廣與技術服務負責,保證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系統管控與有效應用,保證技術的接受程度與可行程度。
4.2 因地制宜,在調查后進行技術應用的規劃建設
農田水利灌溉工程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氣候、地理環境、作物特點等因素進行設計和建造,不可套用模板,要在準確認識自身的基礎上進行工程的建造,并且要經過實地勘察與數據測量之后得到準確數據信息,再進行工程的設計與投入,以適應當地的各項環境指標,使灌溉工程發揮更大作用。
4.3 轉變農業種植方式,促進種植方式改革
將傳統的家庭耕作方式轉變為大規模的集約式生產,由傳統的人力栽種與培育轉變為機械化、數字化的管控模式,增加技術方面的投入,規模化的生產更有利于水利灌溉的進行。
4.4 水資源使用得當,提高利用率
我國水資源豐富但人均用水量較低,加之在空間、時間上的限制導致我國的水資源并不十分富裕,所以要使用節能的、高效的方式對水資源進行利用。在水利灌溉工程中要對水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減少浪費、污染等情況,通過水利工程將水資源多功能化,對農田起到積極的發育作用,包括灌溉、排水、存水、發電等功能,做到一水多用,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
5 結語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業生產在我國的生產中的地位不可撼動,農業的發展關系著國計民生。在未來農業仍是我國重點發展的對象之一,而農業的轉型升級也成為必然。農業生產離不開農田水利灌溉技術工程的設計與建設,更反向促進了水利灌溉工程的改革與升級。因此,大力發展農田水利灌溉技術、科學規劃灌溉工程的應用、合理選擇相適宜的種植方式以提高當地農業產量,實現高速平穩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耀明.農田水利灌溉中節水工作如何有效落實[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08):93-94.
[2] 田銀霞.農田水利工程灌溉規劃設計分析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08):121-122.
[3] 李偉凱.農田水利資源節水灌溉措施的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08):131-132.
[4] 楊輝林.節水灌溉新技術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的有效性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0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