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斯斯
摘 要:文章簡單說明了知識計量學及其在科技評價與管理工作中應用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從人才評價及組織機構評價兩方面入手,分析了科技評價工作中知識計量學理論的應用,并以科學研究、期刊管理及科技預測三方面為切入點,闡述了科技管理工作中知識計量學理論的應用。
關鍵詞:知識計量學;科技評價;科技管理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064(2021)10--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10.056
1 知識計量學及其在科技評價與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1.1 知識計量學概述
知識計量學由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等學科拓展、深化與升華后發展而來,這一學科的產生是計量學在當前發展中的必然趨勢,是學科發展深化演變的創新過程。對于知識計量學而言,其主要是對知識載體、知識內容、知識活動及其產生的影響展開定量分析,研究對象為人類知識體系及知識活動。
1.2 知識計量學理論在科技評價與管理中應用的可行性
將知識計量學理論應用在科技評價與管理工作中,具有極高的可行性。筆者結合對知識計量學內涵的分析能夠了解到,其需要完成對知識的系統性分析,包括對知識活動的影響預測;在科技評價與管理工作中,要求完成對科學技術內容、研究成果等的管理與評價,同時也要預測科技發展的可能趨勢、應用影響等,兩者的內容呈現出極高的一致性。
2 知識計量學視域下科技評價與管理的展開路徑探究
2.1 知識計量學理論在科技評價中的應用
2.1.1 基于知識計量學的人才評價
人才在推進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落實對人才的評價極為必要。而通過在人才評價中引入知識計量學的相關理論,能夠實現人才評價成效與效率的提升,有效規避使用主觀判斷的方式實施人才評價,體現出對人才評價結果客觀性的強調,且能完成對人才的定量分析。實踐中,可以利用SCI中的數萬條引文數據對人才展開評價,這種方法在評價高層次人才中發揮著較好的優勢,所獲得的成效也相對理想,可靠性更高。近年來,部分研究人員依托SCI中的引文數據展開分析,由此預測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其精準程度相對較高。
在當前的研究中,應當結合知識計量學的相關內容開發出對人才的直接評價方法,如依托知識經濟價值的測度直接評價人才,包括基于預期薪資待遇的人力資本測算方法、基于成本的人力資本測算方法等。
2.1.2 基于知識計量學的機構評價
依托知識計量學的相關內容,可以對部門、企業、學校、城市、地區、國家等各個級別的實體組織展開評價。
以我國研究生教育機構的評價為例進行說明,在知識計量學相關理論內容的支持下,能夠構建起針對我國研究生教育機構的通用型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下:
第一,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包括辦學資源、教學與科研產出、質量與學術影響[1]。第二,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辦學資源,該一級指標下包含的二級指標主要有學科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科研經費、杰出科研隊伍。教學與科研產出,該一級指標下包含的二級指標主要有研究人才培養、論文。質量與學術影響,該一級指標下包含的二級指標主要有科研獲獎、研究生獲獎、論文質量。第三,評價指標體系的三級指標。學科點中包括重點學科、碩士/博士點數;研究基地中包括國家自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中包括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科研經費中包括國家自科基金經費數以及國家社科基金經費數;杰出科研隊伍中包括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團隊)、杰出人才、兩院院士人數、博士生導師數;研究人才培養中包括碩士及博士畢業生數;論文中包括SCI、SSCI、A&HCI收錄論文,EI、ISTP、ISSHP收錄論文,CSTPC、CSSCI收錄論文;科研獲獎中包括國家科技獎、教育部社科獎;研究生獲獎中包括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論文質量中包括Science、Nature、ESI頂尖論文,SCI、SSCI、A&HCI被引次數,CSTPC、CSSCI被引次數。
2.2 知識計量學理論在科技管理中的應用
2.2.1 基于知識計量學的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的最終結果,普遍使用科學文獻的方式展現,隨后再體現于不同領域的應用中。而在相應的科學文獻中,主要記錄了科學研究的過程、研究所產生的結論。對于科學研究而言,其與知識計量學的密切活動主要在以下內容中展現:
第一,研究科學結構。作為一個系統,科學結構具有動態性以及層次性的特點,科學技術研究每取得一定的成果,均會對多個學科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可以將科學研究細分為動態結構以及靜態結構。其中,動態結構主要在靜態結構的基礎上生成,一般選出特定范圍、兩個時間點內的文獻信息展開對比,也可以使用前后對比的方式完成對多種學科知識結構的探究;靜態結構主要為特定時間條件下科學文獻所展現出的結構情況。
第二,研究科技史。一般情況下,對于單一論文均視為科學進展中的某一項問題,如果這一文獻被多次引入,則可以判斷出相應問題為這一領域中所探究的重點問題。參考時間順序,能夠將論文列出一個學科的時序圖,結合箭頭(代表科學文獻之間的真實引證關系)即可完成對科學歷史圖的繪制。
第三,研究科技政策。依托對科學家分布情況、科學生產效率的分析,能夠為科學政策的生成提供參考依據。當前普遍認為,科學家的實際分布情況與該國家、地區經濟的發達程度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2]。因此,應當參考科學家的地理位置分布情況,制定出更具合理性與可操作性的重大科技政策。
2.2.2 基于知識計量學的期刊管理
期刊管理工作與知識計量學相關理論之間有著相對緊密的聯系性。對于學術期刊而言,其承擔著知識傳播載體的任務,多數前沿性科學研究成果均在學術期刊上“嶄露頭角”,這也使得期刊成為研究人員、學者獲取前沿性知識或是發布知識的重要渠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期刊也逐步成為職稱評定、晉升、人才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基于這樣的情況,落實對學術期刊內容的管理成為必然選擇。而知識計量學相關理論能夠為學術期刊內容管理工作的展開提供新思路。
實踐中,需要依托期刊論文質量因素落實對學術期刊的評價,特別是要關注篇均被引率這一指數,確保期刊評價的科學合理性。對期刊評價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到,期刊已然由原有的單純追求數量轉變為更加重視質量的方向,這樣的發展過程也展示出從文獻計量學發展至知識計量學的過程。
2.2.3 基于知識計量學的科技預測
對于科技預測而言,其主要是指在預測學基本原理視域下,參考科技發展現實情況,展開對科技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并預測科技發展可能會對社會所造成的多種影響。利用知識計量學相關理論展開科技預測是一種較新的方法,主要原理如下:
科技預測的展開前提為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獻資料,結合對文獻資料內在結構及外在特征的分析,確定出科技領域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并以此為基礎完成對當前或未來可能出現的發展趨勢的預測。對于某一學科來說,其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會經過“誕生—發展—成熟—分化”這一流程[3]。在誕生階段,相應領域的文獻數量極少,且主要集中在對學科概念、定義等基礎性問題的研討方面;在發展階段,相應領域的文獻數量逐步增加,所探討的問題也更加深入、細致;在成熟階段,相應領域的文獻數量呈現出增長趨勢平緩的狀態,且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科應用方面;在分化階段,相應學科會細化分出不同的分支學科,為主干學科的發展創造新動能。這種聯系是使用知識計量學相關理論展開學科預測的基礎依據。
2.3 知識計量學的具體應用實例
筆者以知識計量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為例進行說明。此時,可以使用的方法為基于能力方法的人才評價,相比于其他知識計量學視域下的人才評價方法來說,這種基于能力方法的人才評價屬于直接評級方法,能夠彌補其他間接評價方法的不足,屬于目前應用的最為直接、最為精準的人才評價方法。在使用基于能力方法的人才評價模式時,需要重點把握一個大前提,即人才的能力水平與其收入始終呈現出正比例關系。
對于人力資本而言,其主要由個體中人的技能所構成,個體所擁有的能力表現為一個向量C,當其在勞動力市場中對其所具備的能力進行出售,且價格設定為P時,則該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獲取到的對應收入使用W表示,即有:
W=PC
此時可以得到,人力資本總量(Hn)的計算方法為該個體所有能力收入相加的總數,使用數學表達式進行表達則有:
在上式中,個體可以進入市場的能力(可以出售的能力)使用mi進行表達;能力的市場收益率使用wi表示;個體其他有價值的能力使用Op表示;與個體能力有關的非市場收益使用Vp表示。
3 結語
綜上所述,將知識計量學理論應用在科技評價與管理工作中具有極高的可行性。在基于知識計量學的科技評價中,主要活動內容集中在人才評價以及組織機構評價這兩方面,在后續的研究中需要著重落實對直接評價方法的制定;在基礎知識計量學的科技管理中,主要活動集中在科學研究、期刊管理以及科技預測三方面,包括研究科技史與科技政策、評價期刊、預測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等。
參考文獻
[1] 曾強,俞立平.科技評價指標權重分類及對評價的影響研究[J].現代情報,2021,41(6):139-148.
[2] 陳媛媛.理工科高校多維科技評價體系建立的探討——基于全國33所理工科高校評價體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1(4):44-47.
[3] 宋艷輝,王立良,邱均平.知識計量學在科技評價與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S1):2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