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軍,張懷杰,魏 杰,許熔熔
(1.余姚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總站,浙江 余姚 315400;2.余姚市陽明街道農業農村辦公室,浙江 余姚 315400)
小麥作為浙江省第二大糧食作物,截至2017年,其種植面積已達9.3萬hm2。由于小麥屬于高肥作物,加上農村勞動力的緊張和科學施肥觀念的缺乏,各種化肥被大量施用。但據調查,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剩余的化肥堆積在土壤中,引起土壤酸化,土質板結,作物的品質下降,造成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微生物肥是以活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使作物得到所需養分(肥料)的一種新型肥料,能解磷解鉀固氮,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因富含有機質,能有效補充土壤缺失的有機質,改良土壤團粒結構,增強保水保肥能力[1]。近年來,微生物菌肥在各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地的研究推廣部門在水稻[2]、西瓜[3]、白菜[4]、大豆[5]、烤煙[6]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結果均顯示微生物肥具有良好的增產和改良土壤性狀的作用,但關于小麥生產中微生物肥準確用量的研究比較少。對此,本試驗設置不同用量的微生物肥處理,探討微生物肥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對赤霉病的防控作用以及對土壤理化性狀改變的影響,明確符合當地實際需要的用量。本研究旨在為科學使用與推廣微生物肥料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在浙江省余姚市嘉靈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基地(121°04′34.02″E、30°05′04.48″N)進行。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20,該品種是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品種揚9×揚10選育而成的小麥品種,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0002。供試肥料為:洋豐復合肥(N質量分數為14%,P2O5質量分數為16%,K2O質量分數為15%)、尿素(N質量分數為46%),由當地農資公司提供;“金菌冠”微生物肥(有機質質量分數為45%,有效活菌數5億/g),由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供試土壤為青紫泥,基本理化性質為:有機質含量(質量分數,下同)34.4 g/kg,有效磷含量16.3 mg/kg,速效鉀含量136.0 mg/kg,堿解氮含量121.2 mg/kg,pH值5.82。
試驗設6個處理:處理1不施用微生物肥,處理2至處理6分別配施微生物肥600、900、1 200、1 500、1 800 kg/hm2。處理1至處理6除了基施不同用量的微生物肥以外,基施的復合肥以及追施的尿素用量均相同,即基施“洋豐”復合肥600 kg/hm2,小麥分蘗期追施尿素120 kg/hm2,拔節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各處理均不施用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
播種方式為人工播撒,2020年11月10日播種,2021年5月20日成熟,播種量為150 kg/hm2。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小區面積為110 m2,小區隨機排列。
每小區固定10叢為觀察對象,每7 d調查1次苗分蘗數,收獲成熟期測定產量、穂長、有效穗數、穗粒數、總粒數、千粒質量。
播前和收獲后采集混合土壤樣品,測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及pH值5項。有機質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堿解氮含量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磷含量采用鉬藍比色法測定;速效鉀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土壤pH值采用電位法測定[7]。
每小區隨機調查4點,每點調查100穗,分別記錄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穗數,參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的5級分類法統計赤霉病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病情指數=Σ(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發病最高病級)×100;防治效果=(空白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空白對照病情指數×100%。
病穗分級標準:0級,全穗無病;1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以下;2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1/2;3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2~3/4;4級,枯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3/4以上[8]。
使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SPSS 17.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顯著性檢驗。
從表1可知,微生物肥可以顯著增加冬小麥的有效穗數和實粒數,從而增加產量。處理2至處理6比處理1有效穗數增加5.18%~18.12%,實粒數增加2.58%~10.09%,產量增加3.23%~10.37%,均為處理5最高,呈現先快速增長、后略減少的現象,穂長和千粒質量各處理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各施肥處理對冬小麥產量因子的影響
由表2可知,對照處理病穗率為13.6%,病情指數2.76,發病程度一般。施用微生物肥后,病穗率和病情指數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用量的增加,效果越來越明顯,處理6的防效最好,達52.54%。可見,增施微生物肥可活化根系附近微生物群落,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抗病力,防止土傳病害的發生,在生產過程中配合專用農藥,可以較好地控制赤霉病發生。

表2 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調查
由表3可知,施用微生物肥各處理的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隨著用量的加大,pH值越來越低。處理2至處理6比處理1有機質含量提高1.44%~9.80%,堿解氮含量提高4.42%~13.42%,有效磷含量提高5.33%~28.40%,速效鉀含量提高4.79%~21.92%,以處理6最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微生物肥對小麥收獲后土壤養分的影響
通過研究不同用量的“金菌冠”微生物肥對小麥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發現施用該肥料可以顯著增加冬小麥的有效穗數和實粒數,從而增加產量,但隨著用量的增加呈現先增后減的現象,施用量1 500 kg/hm2時產量最高,增產達10.37%。究其原因,可能是微生物肥本身含有大量活菌,進入土壤后能夠促進土壤菌群活力,改善土壤環境,從而促進小麥植株的生長,但由于植株本身吸收能力有限,產量受到限制。
施用微生物肥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防效最高可達52.54%,但實際農業應用中考慮到收益,以施用量1 500 kg/hm2最佳。
通過對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發現,施用微生物肥可以明顯增加土壤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的含量,并且隨著用量加大而增加,但pH值會隨之減低。原因可能在于微生物肥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因此施用該肥料后各處理的有機質含量與試驗前相比有明顯提高,而肥料內的活菌可以將土壤中難溶的磷、鉀分解出來,轉變為作物能吸收利用的磷、鉀化合物,使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增加[9]。鑒于土壤pH值有所下降,因此在施用過程中應注意配合施用一定量的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