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丙利
“呸!何物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呸!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边@是92歲的黃賓虹臨終前的自語,道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對書畫藝術的無限熱愛和高度自律,還有一絲絲的孤獨。正是這份執著和興趣,使得黃賓虹的藝術學習和修煉的時間跨越了八十多年,從六七歲開始畫畫到七八十歲的“衰年變法”,最終達到了“渾厚華滋”“人畫俱老”的境界。
黃賓虹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一生。他的書畫藝術成就現在早已成就彰顯,名揚世界,但在當時,他的書畫作品還沒有被大家認可,也沒有得到市場的青睞,他的孤獨也是顯而易見的,他自己也認為他的藝術在其逝世五十年后才會被大家認可。一個引領時代的藝術家生前必然會忍受更多異于常人的寂寞,必然會忍受世俗冷漠的眼光,領略高處不勝寒的孤獨。

一
黃賓虹出生在一個經商世家,天資聰穎,讀書之余,尤喜書畫,六七歲就開始學習繪畫,一生筆耕不輟。少時得倪翁“當如作字法,筆筆分明”之訓,堅守一生。其早期作品筆筆寫出,力道勁挺,以仿古為能事,還為超脫,在當時畫名為其文字學名氣所掩,實屬無奈。晚年,風格巨變,筆墨老辣,渾厚華滋,迥異于古人,也不同于同時代畫風,開一代風氣之先河。

黃賓虹 花卉圖 26.5cm×40.5cm 紙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黃賓虹傲骨嶙峋,慷慨激昂而又心思縝密。他早年支持康梁上書,革命失敗,譚嗣同殉難,黃賓虹作挽詩:“千年蒿里頌,不愧道中人!”黃賓虹骨子里是有著家國情懷的,他看到清政府搖搖欲墜的統治,民生凋敝,于是繼續支持革命,私鑄銅幣,被告發逃往上海,參加了國學保存會的《國粹學報》《神州國光集》和神州國光社組織的文化藝術活動。44歲開始專心書畫藝術,不再過問革命和政治事宜。正因為他的耿介性格和特殊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在藝術上成為一個在傳統基礎上的推陳出新者。他的革新并非激進派,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革新,也吸收西方繪畫的精神,按照自己的藝術感覺慢慢探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黃賓虹的藝術探索畢竟屬于異類,不在大家共同的認知范圍內,不被主流所接受,所以他的內心是孤獨的、冷寂的。除了少數的弟子和傅雷等知音外,他的藝術少有欣賞者。但他的目標是明確的,他對自己的藝術實踐是充滿信心的。
黃賓虹在上海時是《政藝通報》《美術叢書》《神州國光集》等報刊編輯,很受人尊敬,這都得益于他對中國美術史的精通和對古文字學的研究。他是一個典型的學者型畫家,這一點跟齊白石等人是不一樣的。雖然他一直沒有停止對繪畫的探索,但是他的主要精力似乎還是用在研究陶文、古印等方面,在畫家中屬于“不專業”的那種,是一個“雜家”?,F在看來,黃賓虹這種默默的堅守是達到繪畫巔峰的基礎,他為了打通詩書畫印成就自己的藝術高標而忍辱負重,苦中作樂,是大器晚成之楷模。
黃賓虹善聊,晚年亦如此。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曾記載:“午后同往賓老處看畫,薄暮方歸。賓老誨人不倦,被誨者反疲倦不堪?!笨梢韵胂螅砟甑狞S賓虹沉浸在新時代的興奮之中,也是想把自己在專業方面的想法和同道交流、切磋,敞開心扉暢聊,也說明老人和夏承燾的關系不錯,都是比較性情,聊得非常投機。黃賓虹的善聊既是他自身性格使然,也與他多年當編輯、辦社團有關系。也因為能聊,我們現在看到的《黃賓虹畫語錄》就是他和弟子、友人聊天的精華,成為我們研究黃賓虹的重要資料和寶貴財富。
二
黃賓虹總結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用自己的標準選擇性地學習傳統,與“四王”的方式不同,與張大千、溥心畬等人方法也不一樣。他主要以意臨的方法去領悟古人的筆墨和精神,以自己的感悟融合古畫之氣韻,通過寫生畫出心中之山水。這種方式見效慢,效果不明顯,不討世俗人喜歡,注定是孤獨寂寞的自我探索狀態。正如其1937年到1948年蝸居北平期間,“近伏居燕市,謝絕應酬,惟于故紙堆中予蠹魚爭生活,書籍、金石、字畫,竟日不釋手”。1958年,在黃賓虹家屬捐給浙江省博物館的上萬件文物中,古印、銅器和磚瓦硯等就有一千多件,書籍達六千多件,可見其研究金石書畫的自覺和寂寞之道的漫長。他在北上、南下等不同時間段丟了很多的書籍資料,古印被盜過,古畫也被搶過,自己的作品送人還被當面拒絕過,可以想象他當時的絕望與尷尬。
黃賓虹強調的“以書入畫”和“五筆七墨法”是他在繪畫方面的心得,耗費了他一生的心血,雖然同代人不能理解,卻為后人樹立了高標。連齊白石的筆墨在黃賓虹的眼里也沒有達到標準,只是“在濃破淡的筆法是不錯的”??梢?,黃賓虹的眼光之高和對筆墨錘煉的自負,他甚至認為“七種墨法齊用于畫,謂之法備;次之,須用五種;至少要用三種;不滿三種,不能成畫”(王魯湘《黃賓虹》),要求可謂甚是嚴苛。故于筆墨方面,黃賓虹的探索是很有成就的,環視其四周,“不成畫”者居多,知音寡矣,其孤寂之感可以想見。當然,黃賓虹研究筆墨并非是為炫技,而是抓住中國畫之本寫中國畫之精神。他認為中國畫特有的筆墨是不朽的,特有的詩、書、畫、印的形式是不朽的,這也是中國畫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礎?!肮P墨精神千古不變,章法面目刻刻翻新?!保ㄍ豸斚妗饵S賓虹》)
黃賓虹對山水畫的探索高度還表現在他在章法圖式上的突破。如果說齊白石山水已經“刪去臨摹手一雙”而獨具新面目的話,黃賓虹則更是突破了舊的圖式,以中學為體,參以西意,化為一種嶄新的面貌引領時代潮流。齊白石的山水畫已經與傳統派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但在今天看來,黃賓虹的山水畫更加貼近自然,貼近現代審美標準和展廳文化要求的風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黃賓虹 蜀葵玉簪湖石 75.5cm×38.5cm 紙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黃賓虹 牡丹 111cm×38.5cm紙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曰整。近似于平面構成的畫面形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有很強的現代感。以“不齊之齊三角”的法則構成了內部各種虛實形的組合,形成一個外輪廓不甚規則的大幾何形。整體中有變化,變化服從于整體,和諧統一。
二曰密。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大開大合、大疏大密,極具矛盾沖突感,陰陽調和,氣韻生動。
三曰黑。正如石濤所云:“黑團團里墨團團,墨團團里天地寬?!秉S賓虹晚年作品整體來講用墨比較重,層次豐富,渾厚華滋。
四曰渾。細看筆觸清晰,層層相積,混沌中見光明,化為一片氤氳,體現畫之內美。
五曰精。作品精益求精,反復點染,多達十數遍,時間跨度甚至達數年之久。
六曰變。黃賓虹晚年作品已達化境,風格凸顯,法度森嚴而又極具變化,法中求法,法外求變??此拼笸‘悾鋵嵜糠髌芬饩掣魇?,變化豐富。
民國時期,黃賓虹已經開始以各種展覽形式展示中國畫作品,當時已經開始強調展覽的視覺效果。黃賓虹的作品在當時無疑是很特別、很“打眼”的,視覺效果強烈,筆墨與意境完美結合,能夠很好地傳達出其“內美靜中參”的思想。只是,彼時能夠突破傳統審美的束縛,站在中西文化藝術的高度來欣賞者少之又少,知音難覓。
三
黃賓虹由于早年家境殷實,不為生計所迫,其心態和對待書畫的態度相對專一而又從容。雖然后來家道中落,他仍然沒有把畫畫當成養家糊口的唯一來源,在這方面和齊白石不同。
黃賓虹一生做過編輯、教授,承包農場,倒賣古董和字畫……但現實的境遇還是很窘迫。據其夫人宋若嬰女士所說,當年他們與張大千是鄰居,去張家買畫的人很多,宋女士抱怨了幾句,黃賓虹就給他講元代吳鎮和盛懋的故事。可見其生活的狀態,以及黃賓虹的自信抑或對現實的自嘲。彼時的上海灘是吳昌碩的“地盤”,影響力巨大,占據著主流市場。張大千的地位也不可小覷,他的“大風堂”門人弟子眾多,生意興隆。而黃賓虹的畫還在探索中,雖然他在上海參加了不少團體組織,也認識吳昌碩、張大千和陳師曾等人,但是其作品仍然沒有融入海派中去,沒有被大眾認可、被市場接受。后來,他蝸居北京十載,也沒有融入京派,一直按照自己的藝術主張默默耕耘著。晚年的齊白石卻因陳師曾和徐悲鴻等人的提攜聲名遠播,市場紅火,更加凸顯了黃賓虹的落寞。
20世紀的中國畫壇高峰林立,名家輩出,其中最耀眼的當屬齊白石和黃賓虹兩位大師。專家理論研究的導向總讓我們感覺齊白石是個充滿真趣的老頭,詼諧幽默。他畫的蝦魚蟲鳥活靈活現,生意盎然。齊白石晚年腰掛一大串鑰匙,拿發霉的點心給人吃,寫告示不準學生跟師母套近乎等事情都成了老頭“可愛”的佐證。而黃賓虹就是一個只講究筆墨,畫面黑乎乎,構圖千篇一律的“怪老頭”。據說他畫畫不洗筆、不換水,積的墨干后能把紙張立起來,畫完了還不停地用毛筆蘸水繼續畫,為了滅畫面之火氣……其實,黃賓虹是個固守清貧、自得其樂的雅士,專心研究古玉、漢印、奇石、字畫,喜歡讀書、作畫、養菖蒲、種青苔,以書畫交友,與蠹蟲為伍,在貧困與寂寞中活出了別樣的精彩。他囑咐家人把他的作品和藏品都捐給國家,超凡脫俗,令人敬仰。
(作者為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宋建華

黃賓虹 花卉圖 108cm×36cm 紙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黃賓虹 竹石 107.5cm×35.9cm 紙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黃賓虹 芙蓉圖 105cm×49cm 紙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黃賓虹 芍藥 80.5cm×45.5cm 紙本設色 1951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款識: 含剛健于婀娜,脫去作家習氣。論畫者,以似而不似為上,熟中求生,亦是一法。辛卯冬日八十八叟賓虹。鈐印:黃賓虹(白) 片石屋(白)

黃賓虹 芙蓉 68.5cm×33.2cm 紙本設色 1953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款識: 以點染寫花,含剛健于婀娜。癸巳賓虹年九十。

黃賓虹 卷丹蟲石 97cm×38cm 紙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齊白石 荔枝蜻蜓 136cm×33.4cm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款識: 龍綃殼綻紅紋粟,魚目珠涵白膜漿。借徐寅句題畫。三百石印富翁。鈐?。耗救耍ㄖ欤?/p>

齊白石 柿子 89cm×28.5cm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款識: 畫大幅剩有硃砂,挑燈再畫此興也。白石山翁。鈐?。耗救耍ㄖ欤?/p>

齊白石 秋聲 133cm×33cm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款識: 秋聲。借山吟館主者制。鈐?。喊资蹋ò祝?/p>

齊白石 蝦圖 137cm×33.5cm紙本墨筆 北京畫院藏題識: 余之畫蝦,臨摹之人約數十輩,縱得形似不能生活,因心目中無蝦也。白石記。鈐?。耗救耍ㄖ欤?/p>

齊白石 牡丹 103.5cm×34cm紙本設色 1955年 北京畫院藏題識:九十五歲白石老人。鈐印:白石(朱) 寄萍堂(白)

齊白石 紅梅喜鵲 177cm×43cm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題識: 尋梅扶夢過溪橋,喜雀[鵲]成雙上絳梢。愿化金鈴寒不怕,荒村小驛雪初消。齊璜白石山翁制于京華。鈐?。豪淆R(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