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麗(本刊記者)
8月27日,在鄱陽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鄱陽湖農業”)的加工中心,舉行了一場簽約儀式,鄱陽湖農業與江西中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鄱陽湖糧油檢測中心,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為“鄱陽湖大米”品牌保駕護航。
江西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江南糧倉 ”之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賦予了鄱陽湖大米優良的品質。如今,作為江西稻米區域公用品牌,“鄱陽湖大米”備受食客喜愛。但,你知道嗎?為了建立品牌,鄱陽湖農業曾深受農戶們誤解,“鄱陽湖大米”商標甚至還被雪藏過。
萬事開頭難。萬萬沒想到,在品牌農業建設的第一年,鄱陽湖農業居然被鄱陽縣的農戶們誤認為“不是傻子就是騙子”。
“第一年,我們確實比較難。”鄱陽湖農業副總經理孫大新說道。2013年,鄱陽湖農業開始在江西鄱陽布局品牌農業建設,為了保障品牌品質,鄱陽湖農業為農戶提供指定的專用水稻品種、墊付農資,并簽訂合同,統一以高于市場價0.2元/公斤的價格收購稻谷。這一舉措居然引起當地農戶們的誤解,以至于當年只簽訂了1.7萬畝的大米訂單。
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2013年夏季,江西連續26天無雨,連續45天氣溫在38℃~40℃,很多農戶的稻田都處于絕收的狀況。“毫不夸張地說,當時只要點燃一根火柴就能把幾百畝水稻全部燒掉。農民心痛,我們看著也心疼。”談起那時的景況,孫大新仍忍不住嘆息。
天氣決定收成,收成左右價格。那年的大米收購價格非常低,即使按合同定價收購,每50公斤稻谷的收購價也僅為130元,低于往年正常優質稻收購的價格。無奈之下,農戶們找到了鄱陽湖農業,希望企業能夠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為了保障農戶的收益,確保公司未來的長遠發展,訂單稻谷最終的收購價達到了每50公斤150~155元。
“雖然當年公司賬目上是虧本的,但農戶都對我們贊譽有加,覺得我們是一家有擔當的企業。”孫大新告訴記者。鄱陽湖農業由此在當地農戶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簽訂的訂單合同數量劇增,承包給農戶的稻田面積以平均每年4萬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已發展至28萬畝。同時,在企業口碑與實力的雙重加持下,2017年 3月25日,鄱陽縣人民政府與鄱陽湖農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鄱陽湖大米”商標交由鄱陽湖農業,全力打造“鄱陽湖大米”品牌。
然而,“鄱陽湖大米”品牌的征途卻不是從這一年正式啟程。
“鄱陽湖大米”商標于2017年由鄱陽湖農業接手,但直至2019年才被正式推出。鄱陽湖農業董事長李小昆表示:“其實,2018年公司就可以打出‘鄱陽湖大米’這個商標,一直雪藏到2019年,就是為了把全產業鏈打通,在推向市場前確保產品品質,才能讓品牌效益最大化。”
那么,為把控好產品的品質,鄱陽湖農業這兩年做了些什么呢?
鄱陽湖農業種養部經理詹馳虎曾告訴記者:“大米品牌一定要有好的品種來支撐,沒有好的品種或好的品系來支撐的話,品質肯定是不穩定的。”
于是,鄱陽湖農業與江西農業大學建立了種子選育、繁殖和科研的戰略合作關系,并搭建了自己的科研平臺。目前,鄱陽湖農業已擁有了鄱陽湖富硒大米、鄱陽湖蝦稻香米、鄱陽湖經典香粘稻、鄱陽湖農家香米、白蓮香軟米、贛米鄱源系列產品等鄱陽湖系列優質大米品種。
有了好的種子,并不一定能種出好的稻米。優質稻的種植是個技術活,鄱陽湖農業不僅牢牢把控種植土壤這個源頭,還努力防治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2018年,鄱陽湖農業帶領農戶調整種植結構模式,在鄱陽縣樂豐鎮和饒豐鎮打造了三萬畝稻蝦共作產業園,采取蝦稻共作和輪作的方式,既抑制了水稻的病蟲害和雜草滋生,又有效控制了農藥的使用,稻米品質得到保障。
鄱陽湖農業建立了以自有種植基地、自有品質種源、自有種植標準、自有低溫倉儲、自有精細加工、自有檢測中心為核心的全程自有全產業鏈體系,并組建物聯網指揮中心,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追溯。2019年,厚積薄發的“鄱陽湖大米”成功入選江西稻米區域公用品牌。
好的品牌要依托好的市場方能走入千家萬戶。為了實現品銷合一,鄱陽湖農業不斷拓展銷售渠道,進駐盒馬生鮮、天虹、華潤萬家等商超,還與天貓、京東、1號店等線上平臺合作,進行產品銷售。
歷經幾年發展,鄱陽湖農業已走出鄱陽,走向全國。“我們希望能做成中國秈稻的第一品牌,未來的路任重而道遠。”孫大新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