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兵
(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210014)
某大橋(50+80+50m),全長180m。上部結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連續箱梁,為三向預應力結構,箱梁為分離的單箱單室截面,頂板寬12.50m,底寬7.0m,兩側翼緣板2.75m,橋面為單向橫坡2%,設計荷載等級為公路-I級。在檢測中發現該橋中跨L/4處腹板存在斜向裂縫,底板跨中存在橫向裂縫但未貫通,且中跨跨中有明顯的下撓。通過承載能力檢算,該橋作用效應與抗力效應的比值在1.06,需通過荷載試驗評定該橋實際承載能力,橋梁立面圖及橫斷面圖見圖1、圖2。

圖1 橋梁立面(單位:cm)

圖2 橋梁橫斷面(單位:cm)
由于該橋有外觀病害及主跨下撓狀況,結合承載能力檢算結果初步判斷該橋現狀難以滿足原設計荷載等級,如按照原設計荷載等級設計荷載試驗,對原橋結構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為了得出該橋實際限載等級且保證試驗過程及結構安全,需對該橋荷載試驗進行優化設計。荷載試驗計算采用有限元程序Midas/Civil2020進行計算,全橋共離散為58個單元,59個節點。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計算模型
該橋原設計荷載等級為公路-I級,將公路-I級荷載作為該橋荷載試驗極限驗證荷載,并控制加載效率盡量接近規范要求下限值0.95。同時結合該橋現狀及承載能力檢算結果,確定公路-II級荷載作為橋梁實際通行的目標驗證荷載,活載作用下主梁彎矩包絡圖見圖4。

圖4 活載作用下主梁彎矩包絡圖(單位:kN·m)
以中跨正彎矩為主要分析對象,分別以極限驗證荷載及目標驗證荷載進行設計荷載效應值計算。同時對兩種工況加載荷載及位置進行確定,詳見表1。

表1 加載控制值及試驗效率表
在該橋荷載試驗過程中,首先須驗證該橋是否滿足目標驗證荷載承載能力要求,之后繼續加載以確定是否滿足極限驗證荷載的要求。首先對工況一達到設計荷載效應的5輛車分四級加載,見圖5,在每級加載時對中跨跨中位移及應力進行實時測試。

圖5 工況一分級加載示意圖
在工況二試驗完成且橋梁承載能力滿足目標驗證荷載的等級要求時,在工況一基礎之上進行工況二的加載。由于工況二比工況一只多用了1輛加載車輛,設計加載車輛在墩頂逐步加載至跨中的方式進行分級加載,如圖6。

圖6 工況二分加載示意圖
以位移為主要控制參數,對每級加載進行理論計算,得出理論計算位移值,見表2。

表2 加載理論位移表(單位:mm)
在加載過程中,首先對比分析工況一校驗系數是否超限,如滿足規范要求則進行工況二加載,逐級進行對比,如在某一級加載中校驗系數超限則停止加載。
在實際荷載試驗中測試結果及控制值對比見表3及圖7~圖8,在工況一分級加載下,實測值均較理論計算值小,校驗系數小于1.0;但在工況二2級加載實測值接近理論計算值,在3級加載時實測值大于理論計算值,校驗系數已經大于1.0,停止試驗。

表3 實測值與理論計算對比(單位:mm)

圖7 工況一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

圖8 工況二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
根據2個工況荷載試驗實測結果,該橋承載能力能滿足公路-II級荷載等級的要求,但不滿足原設計荷載等級(公路-I)的要求。
通過對本橋的靜載試驗以及相應的理論計算分析,根據國家的有關規范和設計要求,該橋受力總體上已達到設計和施工的預期目的,能夠滿足設計荷載承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