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偉 閆 明 呂 磊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安煤礦,河南 新安 471800)
河南新安煤礦二1 煤層及圍巖較為松軟破碎,巷道圍巖變形較大,易出現頂板下沉、片幫、巷道斷面縮小等現象,沿空巷道留設更加困難[1-3]。結合新安礦的開采情況,對試驗工作面采取“預應力讓壓錨桿+雙鋼筋托梁+金屬經緯網+錨索補強支護”的支護方案,能有效解決巷道變形大、支護困難、維護時間長等技術難題,為其他類似條件礦井提供參考和借鑒意義[4-7]。
新安礦區試驗工作面對應地面標高平均為+307 m,工作面標高平均為+45 m。新安礦開采煤層主要為山西組二1 煤層,平均煤層厚度為3.4 m,巷道斷面為5.1 m×3.5 m。試驗工作面鉆孔柱狀圖如圖1。

圖1 試驗工作面鉆孔柱狀圖
新安礦采取了錨桿、雙鋼筋托梁、錨網和錨索的聯合支護方式對巷道頂板進行支護。錨桿選用預應力讓壓錨桿,間排距900 mm×1000 mm。兩側幫部的錨桿與側幫垂直方向呈20°打設,其余錨桿均垂直于頂板打設。錨桿之間使用Φ16 mm×4800 mm×900 mm×120 mm 的6 眼雙鋼筋托梁連接;錨索采用小五花布置,錨索選用Φ22 mm×7300 mm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且全部垂直頂板打設。
為了有效減小巷道兩幫圍巖變形,對側幫采取錨桿、雙鋼筋托梁及錨網聯合支護方式。兩幫每排布置4 根錨桿,錨桿選用讓壓錨桿,間排距為950 mm×1000 mm,巷道兩側靠近頂底板的錨桿與巷道兩幫垂直方向10°打設,其余錨桿均垂直巷幫打設。
為有效控制巷道頂板下沉,采取了沿空巷道頂板錨索補強支護方案。即通過在原支護方案上再補打3 根錨索,分別位于巷道頂板中部和距兩側幫550 mm 處,實現巷道的支護補強效果。補強錨索采用Φ22 mm×6300 mm 的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均垂直巷道頂板布設,補強錨索的排距仍為1000 mm,一排3 根與一排5 根錨索的間距分別為1400 mm、1000 mm。錨索布置示意圖如圖2。

圖2 巷道錨索補強支護示意圖
為研究巷道圍巖變形情況,在巷道內布置7 個測點,其中將一個測點布設于試驗區域前方,一個測點布設于試驗區域后方,其余測點均位于試驗區域內,通過測點監測巷道變形情況。具體布置方案:于下順槽距工作面開切眼150 m 處布置初始測點,即測點1,各測點間距為25 m 布置測點2 ~測點7。測點布置示意圖如圖3。自工作面開切眼起,下順槽各測點每天監測一次,直至工作面推進至試驗巷道外側為止。

圖3 礦壓監測測點布置
(1)巷道表面位移監測
通過“十字測量法”對巷道表面位移進行監測,通過在巷道頂底板及兩幫布設若干測點,用皮尺進行測量并記錄,通過測量變形后兩幫或頂底板之間距離,與原巷道尺寸比較計算便可得巷道兩幫及頂底板移近量。與上一次測量進行對比計算,可以得到兩次測量時間之間巷道兩幫及頂底板移近量,進而計算出兩幫或頂底板移近速度。
(2)巷道頂板離層監測
在巷道內每個測點位置各布設1 條巷道頂板離層監測線,于頂板中部錨索的一側,沿測線方向布置3 個監測點,間距2 m,并在每個測點處安裝1個頂板離層監測儀,設2 個基點,深度分別為2.3 m和5.1 m。選用DZY-8m 型頂板離層指示儀來監測巷道內的頂板巖層位移。基點A、B 兩點所測變形量分別表示不同層位支護范圍內巖層的離層值,A、B 兩點所測變形量的差值即為A、B 之間產生的離層值。
(3)錨索工作阻力監測
在巷道內每個測點位置布設2 個錨索工作阻力監測點,其間距為2 m。采用YAD-200 型錨索載荷監測儀,可對錨索工作阻力進行連續記錄,存儲在其中的數據可采用FCH8/1.5 型采集器進行采集,實現對錨索工作阻力的監測效果。
(1)巷道表面位移
根據上述所布測點內監測儀器的數據,分析可得回采期間巷道頂底板移近量及兩幫移近量,如圖4。

圖4 巷道表面位移
(2)巷道頂板圍巖離層
根據上述所布測點內頂板離層指示儀的數據,分析得回采期間巷道頂板離層情況,如圖5。

圖5 巷道頂板離層
(3)巷道頂板錨索受力
根據上述所布測點內錨桿(索)測力儀所測數據,分析得到工作面回采期間各測點錨索受力變化曲線,如圖6。

圖6 錨索受力曲線
結果分析:
① 加固試驗區平均兩幫移近量382.3 mm,相較于加固試驗區外平均兩幫移近量471.9 mm,減小了19.0%;加固試驗區平均頂底板近量363.9 mm,相較于加固試驗區外頂底板移近量565.4 mm,減小了35.6%。
② 加固試驗區錨桿支護范圍內的平均離層值為105.2 mm,較加固試驗區外的平均離層值117.1 mm,減小了10.2%;加固試驗區錨索支護范圍內平均離層值149.5 mm,相較加固試驗區外錨索支護范圍內平均離層值160.3 mm,減小了9.3%。
③ 加固試驗區錨索平均受力峰值為286.9 kN,相較加固試驗區外平均錨索受力峰值309.8 kN,減小了7.4%。
通過錨索補強加固支護,實現了巷道原支護的加強,有效減小巷道圍巖變形、頂板離層值及錨索平均受力峰值,支護效果明顯,實現了巷道變形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