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昭
(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大西煤礦,山西 晉城 048000)
煤巖體長時間淋水會產生軟化、膨脹等物理變化,使煤巖體的強度降低,發生非線性塑性變形,使其承載能力和穩定性變差[1-3]。煤礦井下經常會遇到頂板淋水的問題,致使頂板軟化導致支護失效,容易在采動影響下發生冒頂等事故,對巷道安全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4-5]。
大西礦3025 工作面回采3#煤,煤層的平均厚度約為2.82 m。3025 運輸順槽布置在3#煤層中,沿頂板掘進。3025 順槽為矩形斷面,斷面寬度為5.5 m,高度3.5 m,巷道以錨網(索)支護方式為主。3025 運輸順槽掘進至250 m 處頂板出現淋水,頂板淋水情況如圖1。

圖1 實際頂板淋水特征
由圖1 可知,頂板淋水主要從錨桿或錨索孔隙中流出,長期會腐蝕金屬網等。淋水量較大的地方頂板煤體會出現明顯的軟化現象,已經與頂板剝離,隨著淋水持續,會加劇頂板圍巖的破碎。
從頂板沿裂隙滲出的地下水來自山西組砂巖中的含水層,是3#煤頂板滲水的主要來源。通過結合地質、物探的結果發現,在巷道250~380 m 處存在K8 低阻富水異常區,預計涌水量為30 m3/h。因此,需要展開頂板淋水的超前治理,防止頂板水害造成安全事故。
分析頂板淋水破壞機理能為巷道支護設計提供指導。因此,根據實際地質參數,利用FLAC3D有限元模擬軟件展開相應的數值模擬研究。模型中煤層厚度為2.8 m。直接頂為粉砂質泥巖,厚度3.1 m;老頂為灰色細砂巖與泥巖互層,平均厚度9.6 m;直接底為泥巖,厚度6.5 m;老底為粉砂巖和泥巖互層,厚度5.5 m。數值模型選擇應變軟化本構模型,邊界上部施加垂直應力3.6 MPa,施加水平應力為4.52 MPa。將模型的左右和底面設定為固定邊界。模型中的巖石參數見表1。

表1 煤巖體數值模型參數
根據數值模擬結果可知,巷道開挖引起圍巖應力的重新分布。總體來說,兩幫應力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最大水平應力的應力集中區主要在巷道底板。通過對比有淋水和無淋水巷道的應力分布可知:頂板無淋水時,最大垂直應力為3.8 MPa;頂板有淋水時,垂直應力增大為5.3 MPa,應力增長幅度為39.5%。最大水平應力則從6.8 MPa 增長至8.1 MPa,增長幅度為19.1%。
由上述結果分析可知,頂板淋水后煤巖體發生軟化,強度降低并發生膨脹,進而加劇了應力集中現象,對最大垂直應力的分布影響較大。
頂板有、無淋水影響下巷道塑性區的分布情況如圖2。

圖2 頂板淋水模型塑性分布特征
從圖2 可知,巷道頂板淋水對巷道頂板的塑性區影響最大,對兩幫和底板的影響較小。頂板未受淋水影響時,巷道頂板塑性區最深部為1.8 m,兩幫塑性區最大深度為1.5 m。頂板受裂隙水影響后,塑性區最大深度變為3.6 m,兩幫塑性區最大深度基本不變,底板塑性區的范圍基本不變。因此,對于巷道頂板淋水問題,重點要針對巷道頂板圍巖的加固控制,解決巷道頂板的應力集中和塑性變形。
發現巷道淋水時,需要探測主要水源,并分析淋水對巷道的影響范圍,隨后針對性地展開方案設計。目前針對巷道淋水的主要控制方式是注漿堵水,通過封堵導水裂隙來解決巷道淋水的問題,主要工藝流程及治理思路如圖3。

圖3 淋水巷道圍巖控制思路
如圖3 所示,當頂板出現淋水時,首先要鉆孔探測隔水層的位置。如果隔水層厚度大于2.6 m,則可以采用注漿加固的方法,由注漿材料充填導水裂隙,解決頂板淋水問題。如果注漿效果差,那么要采用層次注漿加固的辦法,先對風化嚴重的淺部圍巖注漿加固,隨后展開深部隔水層的注漿堵水。
根據地質勘探可知,巷道頂板淋水的主要水源是砂巖裂隙含水層,即為巷道的老頂,故而注漿加固的主要區段是在直接頂以及老頂的中下部。由于直接頂主要為泥巖,巖性較軟,注漿加固難以展開,因此注漿加固方案設計著重于老頂的下部,將直接頂部分作為封孔段處理。具體的注漿鉆孔布置如圖4。
如圖4 可以看出,巷道頂板布置3 排鉆孔,中間鉆孔垂直于頂板,沿著巷道中線布置,兩邊鉆孔距離中間鉆孔2000 mm,仰角為75°,距離兩幫各750 mm,注漿鉆孔全長6000 mm。封孔段設計為2000 mm,主要根據直接頂厚度設計。注漿段設計為4000 mm,為老頂的中下部。兩幫各設計兩排注漿孔,上排注漿鉆孔仰角20°設計,與下排注漿鉆孔垂直距離1500 mm,鉆孔深度為2500 mm,封孔長度300~500 mm。注漿孔沿巷道走向軸向,按照間距為5 m 平行布置,頂板共施工鉆孔78 個,兩幫共計128 個。

圖4 淋水巷道注漿鉆孔布置圖
頂板的封孔主要采用“兩堵一注”的工藝,封孔管兩端各纏繞300~500 mm 長的棉花等防漏漿材料,中間段展開注漿加固。兩幫注漿孔的封孔則是在孔口處用棉花等材料封堵300~500 mm 即可。封孔材料采用礦方的無機單液加固材料,水灰比為1.0:1,封孔注漿壓力設計為3 MPa。
注漿段材料與封孔段注漿材料一致,水灰比設計為0.8:1,注漿壓力設計為5~8 MPa,漿液可以在15 min 內初凝,注漿材料能夠快速充填圍巖裂隙,起到良好的堵水效果。
注漿加固按照先兩幫后頂板的次序展開,可以有效提高巷道中上部分圍巖的注漿加固效果,注漿過程中出現漏漿等情況可適當減小注漿壓力,待淺部圍巖漿液凝固后繼續展開注漿堵水。
注漿加固結束后,在淋水巷道段的中部,選擇注漿孔旁側完好頂板展開鉆探。主要是通過鉆孔窺視和淋水量統計兩方面分析頂板堵水效果。
(1)注漿效果分析。注漿堵水效果好壞主要由漿液能否填充頂板圍巖裂隙、封堵導水裂隙所決定。因此首先展開鉆孔窺視,觀察漿液與頂板淋水圍巖的膠結狀態,如圖5。
鉆孔窺視的長度為6 m,從圖5 可以看出,鉆孔內孔壁整體光滑,煤巖體中的裂隙被漿液充填,漿液能夠較好地與煤體膠結。

圖5 鉆孔窺視結果
(2)巷道淋水量統計。多數鉆孔在鉆進過程中未見淋水情況,其中部分錨桿索孔周圍仍出現淋水情況,推測是由于錨桿索加固的松動圈范圍大于注漿加固的范圍,即錨桿索長度大于6 m。針對這一情況,在出現淋水現象錨桿索孔的附近補打注漿鉆孔,展開補充注漿堵水。
對淋水段巷道超前治理過后,在巷道掘進過程中觀測巷道頂板的淋水情況。原有的淋水情況完全消失,只有部分錨索孔位置有微小的滴水現象。根據統計可知,注漿堵水段的巷道總體的淋水量小于1 m3/h,對巷道安全掘進沒有影響。
(1)針對3025 運輸順槽頂板淋水問題,利用數值模擬,分析了頂板淋水對巷道應力和塑性區分布的影響。
(2)根據巷道塑性區分布,設計了淋水巷道注漿加固方案,并在錨索孔淋水處適當補強。注漿結束后,通過鉆孔窺視和淋水量統計可知,頂板裂隙充填效果良好,巷道最大淋水量為1 m3/h,注漿堵水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