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偉
(霍州煤電集團應急救援中心,山西 霍州 031400)
煤礦應急救援培訓是提升煤礦應急救援水平和救援隊救援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國內煤礦應急救援單位對培訓工作均能提高認識,分崗位、分工種、大密度地開展各類培訓,通過培訓教育活動進一步傳播煤礦現場搶險救護知識,從整體上提升煤礦救護隊伍的技能水平。隨著煤礦應急救援培訓工作必要性、緊迫性的不斷提高,對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的手段、方式、技術的創新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以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的創新提供了更佳途徑。
煤礦應急救援參與培訓的人員分布在煤礦救援單位的各崗位、各工種,且各崗位和各工種人員均需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參與培訓;應用救援培訓內容涉及礦井通風、災變處理技術、救護信息處理技術、救援決策指揮技術、救護隊行動計劃和安全技術措施的制定等;培訓主要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培訓方法簡單,培訓過程不連續。煤礦應急救援培訓具有參與培訓人員的崗位、工種多樣,培訓涉及的知識面廣,培訓的方式和手段局限性大等特點。
基于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的上述特點,在實際培訓工作中,培訓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參培人員全場“被動聽”,培訓過程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和溝通,存在著課堂“教”與“學”脫節的問題。
(2)培訓內容的信息載體以PPT 為主,信息傳遞方式單一,使得參培人員的低興趣度、低接受度和低參與度問題突出。
(3)培訓考核以筆試為主,考核方式操作過程煩瑣、數據統計滯后,且考試數據難以作為大數據成果加以分析、利用,存在著培訓考核效率低下的問題。
(4)培訓單位備課準備的數據采集多是通過問詢、紙質問卷等形式獲得,尤其是對于有代表性的、需要長期連續跟蹤的專業數據,用當前的手段很難及時獲得,因此存在數據采集滯后的問題。
(5)在培訓效果上,一方面因為當前部分煤礦應急救援單位和從業人員對培訓工作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不深刻,直接影響培訓效果;另一方面參培人員和培訓內容涉及的范圍廣,對培訓教師的知識面、教學方法、工作經驗、培訓課程理解程度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當前很多培訓教師的能力還達不到這一要求,造成培訓效果良莠不齊。
針對煤礦應急救援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1-4],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較理想的培訓效果。
“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應用當前主流的云技術以及基于云平臺的應用軟件,構建一套以移動終端為應用設備的培訓支撐體系,由信息采集系統、課堂互動系統、考核系統、數據集成平臺有機構成。該培訓系統各功能模塊如圖1。其中信息采集系統在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采集相關信息;課堂互動系統利用參培人員的移動終端向參培人員展示培訓內容,并進行全員互動;考核系統負責高效率地組織考試、閱卷、分析考試結果;數據集成平臺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平臺將所有數據通過云技術進行整合、匯總、分析和利用。

圖1 “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功能模塊示意圖
使用“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能讓參培人員更多地參與到培訓活動中來,激發教師和參培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能極大地提高培訓組織、培訓考核的效率。云技術即云計算,是由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并行計算等多種傳統計算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云技術在該系統中應用,以培訓教材為依據、以課堂互動為媒介、以互聯網為連接、以大數據為依托的教學體系,形成了備課→培訓→分析→考核→評估→大數據利用的閉合培訓全過程。
“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中數據集成平臺需自行開發,其他系統既可以自行開發,也可以采用已經成熟的相應軟件;既可以一次構建四個功能模塊,也可以采用模塊方式任意組合搭建。該系統建設具有一次性投入小、系統上線快、技術門檻低、后期維護成本低、實施簡易等顯著優點,可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用于大部分培訓單位開展培訓工作的需要,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都很強。
構建“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主要是軟件系統的搭建和相應內容的組織,這兩部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培訓各階段在“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中數據流和業務流流程如圖2。

圖2 “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數據流和業務流流程示意圖
(1)系統搭建。采用當前主流的、基于云平臺的、提供對外數據接口服務的課堂互動軟件。課堂互動軟件具有圖文展示、音視頻展示、動畫特效、課堂交互等功能。
(2)內容準備。培訓授課前,培訓負責人組織培訓教師對當前培訓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結合培訓內容、課堂互動、經典案例,根據移動設備在展示方式、屏幕大小、參培人員認識度等方面因素,制作出與傳統PPT 配套的、適用于移動設備的課堂互動課件。
(1)系統搭建。采用當前主流的、基于云平臺的、提供對外數據接口服務的信息采集軟件。信息采集系統具有采集樣本設計、樣本發布、采集信息填寫、采集信息管理等功能,可在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的不同時間段,針對備課內容、授課效果等進行互聯網發布、移動設備采集。
(2)內容準備。因為煤礦應急救援培訓涉及工種、崗位較多,需要根據參培人員的工種、崗位,以及結合各參培單位和參培人員對參加培訓的認知程度、培訓需求等的深入調查和分析,制作培訓信息以及各類問卷樣本。
(1)系統搭建。采用當前主流的、基于云平臺的、提供對外數據接口服務的考核軟件。考核系統具有題型管理、題庫管理、自動組卷、移動設備答卷、考試結果分析、考場管理等功能。考試系統完全采用無紙化考試,無須單獨組織考試場地,也無須依賴機房。
(2)內容準備。培訓單位和培訓教師廣泛收集煤礦應急救援培訓所需的各類知識,按照規范將其轉化為題庫。
(1)平臺搭建。數據集成平臺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需將其他系統的所有數據按照統一的數據結構接入數據集成平臺。數據集成平臺對各種來源的數據進行匯總、分類,并可以實時查看、實時分析利用,將信息采集數據、課堂互動數據、考核數據有機融合,形成煤礦應急救援培訓大數據。系統可以根據基礎培訓數據和問卷數據按照崗位、性別、年齡等參培人員緯度,也可以按照參培企業規模等企業緯度進行多緯度分析,從而獲取更為翔實有效的培訓信息。
(2)數據集成。數據集成平臺中建立數據結構規范、數據字典規范、基礎數據規范,使各個系統在一套數據規范下工作。對于其他系統的數據,可以按照數據規范通過數據導入、數據接口等方式與數據集成平臺進行對接,實現平臺與其他系統數據的集成。
霍州煤電集團應急救援中心完成“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的構建后,從2019 年5 月起,應用該系統對各崗位工種進行了應急救援培訓,實際培訓效果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將現有培訓內容轉換為適合課堂互動展示的內容,教案設計充分考慮課堂互動的使用。相對于傳統PPT,移動設備的課堂互動將具有實時性強、更接地氣、精美大方、形式新穎等特點,且可以融入網頁、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參培人員易于接受且感興趣。
(2)有利于培訓現場管理。“互聯網+”技術易于實現全員參與,對于參培人員的出勤、聽課情況、學習效果、理解程度等均可實時掌握。在教學內容中可以貫穿更多互動環節,讓每個參培人員參與到培訓和實踐中。
(3)把對參培人員單位情況、專業情況、心理情況等基礎數據的摸底采集工作和課堂互動相結合,可以隨堂采集數據、隨堂利用數據。參培人員可以在課堂互動中用移動設備反饋信息,培訓講師可以實時掌握,并且可以現場進行講解和評價,且所有批次培訓的數據集均被采集存儲于同一個數據庫中,有利于培訓基礎大數據的形成。
(4)可以進行更科學、高效的培訓考核和培訓評估。考核方式上,使用移動設備在線考核,形式新穎、成本低、效率高。考核既避免了紙質考試流程煩瑣、閱卷工作量大、試卷保管困難等問題,也避免了機房在線考試成本投入大、維護成本高的弊端。
“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借助當前主流的云平臺進行搭建,深化了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的改革,將煤礦應急救援培訓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霍州煤電集團應急救援中心通過“互聯網+”煤礦應急救援培訓系統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快速積累培訓相關數據,快速響應培訓需求,及時調整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進一步提高了培訓實踐水平和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