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供稿

為進一步推動上海無軌電車的長遠發展,2021年,久事公交根據市領導調研指示,配合市道運局相關部門商討,提出了關于本市無軌電車優化工作建議,通過對線路優化調整及后期線路規劃方案,對原有12 條傳統無軌電車線路進行調整,保留14 路、15 路、19 路、20路、23 路和24 路等6 條線路,同時配套電車線網、電桿等進行相應優化調整。
前期,上海啟動了實施無軌電車架空線網優化工程,現代交通公司作為無軌電車供電保障單位及線網優化工程的建設主體,通過“一線一規劃”“一路一方案”對近90 公里線網進行了優化,調整合并拆除線網40 公里,減少電桿1600 多根,優化路口近30 個,架空電纜入地近15 公里,使市民感受的“視覺污染”和道路兩邊錯雜林立的電桿等得到有效改善。
針對本次運行線路的調整,現代交通公司將對全市線網進行全面優化,遵循五項優化原則,制定詳細施工方案,確保線網調整平穩有序進行。
在確保保留線路正常運營的基礎上,通過線網拆并合一、電桿能合則合,更新統一的新型電車綜合桿,運用自主研發的線網配件設備來優化架設方式等,合理規劃調整使線網整體美觀度、道路布局協調性提升。
在不斷優化調整線網布局的同時,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引進歐美先進的架設理念,對一些線網關鍵樞紐件進行革新。早在2019年,自主研發的“彎道雙支撐懸吊總成”“新型電車綜合桿”等線網新配件在全市上線運行,新配件的使用可以減少路口30%以上架線及電桿,路口線網更加簡潔、美觀。彎道觸線的使用壽命從3年左右延長至10年以上,單個彎道節約成本近6 萬元,一年可以節省接觸線大修成本近30 萬元,此項科研成果已申請了國家專利。通過各項技術革新展現上海無軌電車全新的科技面貌。
上海作為全國最早使用無軌電車的城市,歷經了百年的發展,它見證了上海的滄桑巨變,其中14 路電車更是擁有長達107年的運行歷史。作為上海公交“移動博物館”,無軌電車更是承載了上海這座近代崛起的工商業文明之城,如今國際一流大都市的發展史。


8月9 日上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在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華源,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董勤等陪同下赴久事公交調研。久事公交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張必偉作工作匯報,久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過劍飛,黨委副書記、總裁鄭元湖,副總裁董珞,久事公交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洪剛,副總經理陸海衛出席會議。
陳寅對久事公交深化改革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作為承擔城市公共服務職能的國有企業,久事公交要堅持深化改革,以安全為最大前提,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出行服務。
一是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公交服務管理水平。在不斷提高公交舒適度、整潔度和安全度的同時,從線網、(車輛)運維、人員等方面入手,推動經營成本合理化。
二是要以綠色公交全覆蓋為方向,持續推進車輛能源結構優化,根據運營需求,合理配置車型、設置發車頻次,在綠色低碳出行方面體現積極作為。
三是在保證公交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推動場站資源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