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華
初見老劉,是在一個夏日的午后,那天做完入職相關培訓后,每個部門的新員工都被自己未來的領導領走,去對應的部門報到,在部門主任辦公室我見到了老劉。
他身材高大、瘦削,穿著藍色的工作服,深色長褲,瘦長的臉上架著一副黑邊眼鏡,鏡片像厚厚的啤酒瓶底,不茍言笑,完全契合了我心中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怯生生地喊了聲“劉老師好。”他點點頭說:“大家都叫我老劉,叫我老劉就行,叫我劉老師我還挺別扭。以后你就是我們組的一員了,歡迎你!”說完他抬腳就往外走。我有些不知所措,望向支部書記,支部書記說:“老劉話不多,業務能力很強,人也很好,你以后跟著他好好干吧。”
我跟著老劉來到了辦公室,老劉給了我一摞打印好的資料,對我說:“你先看看這些資料,有芯片資料,還有一個印制板原理圖,不懂的地方就問我。”我接過來一看,芯片資料全是英文,不由得暗暗叫苦。老劉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說:“資料是有點多,但是不吃透資料的話,沒法理解這個印制板工作原理,慢慢來吧。這個是已經做好的設計,等你熟悉后,后面就要自己設計了。搞科研就是這樣,要肯鉆研,要坐得住。”過了幾天,等我對芯片有了大致地了解后,老劉就開始給我講單板工作原理。畢業前,曾經聽說過有些師傅帶徒弟要留一手,在這里顛覆了我的印象,老劉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如果有個U盤能拷貝他的豐富知識的話,他恨不得全部拷給你。
就這樣,我開始跟著老劉先是學習單板設計,然后是設備設計,再到分系統設計。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老劉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某個項目初樣時,設備所有的功能性能都滿足研制任務要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設備間傳輸有誤碼,雖說誤碼率很低,而且軟件采取了相關反饋重發等措施,老劉不滿意,說軟件這些措施只是打補丁,必須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做了多型設計,最終選擇了最優方案,帶領我們一起做出了正樣設備。當我們使用儀表測出數據經過七個設備傳輸后,48小時誤碼率為0時,老劉才跟我們說,只有這樣他才放心將這套設備裝備到平臺上。而且,他還要求我們對七個設備傳輸誤碼率進行了長期測試,確保測試結果準確無誤。
老劉終生持續學習的態度也深深影響了我。記得有次去問他問題時,我看到他桌上擺著C語言程序設計的書籍,我不由得問了一聲“老劉,你做硬件的,還看C語言?”老劉說:“是的,做硬件也要會編程,我一直在努力學習著。”我一聽,佩服得五體投地,要知道,那時候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后來聽其他同事講,老劉從年輕時就是這樣愛學習愛鉆研,他讀書時學的是俄文,后來為研究國外的通信系統,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英語、鉆研前沿技術,和同事們自主設計出多套通信系統,啃下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硬骨頭”。
老劉退休后,我們見面的次數少了,但每次見面他都要問問我們的情況,當得知我們不斷攻克新技術、研制新系統時,他總是很高興。特別是一次當我告訴他我負責研制的項目榮獲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時,他高興地夸了我幾句。因為知道他的要求很高,這次能得到他的夸獎,我頓時倍感自豪。
回想起畢業時“長風破浪至此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我很慶幸,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能遇到我的領路人——老劉,他的言傳身教讓我踏踏實實地走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讓我終生受益。
(注:老劉,原五室劉大兵研究員)
(作者單位:七二二所信息網絡專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