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港人
“從南到北一條龍,不讓海潮到阜東,從此不聞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這首《贊宋公堤》的歌謠至今仍在蘇北阜寧民間流傳。宋公者,乃新四軍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
當年,由于國民黨政府修堤不力,百姓經常遭災。僅1939年夏的阜東海堤決口,就有40多個村莊被吞沒,萬畝農田被淹,3000多人喪命。1941年春,新四軍第三師進駐后,一手建立縣參議會和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一手組織修筑海堤。為不增加群眾負擔,新四軍指導縣政府以鹽稅作抵押,發行100萬元公債籌集修堤經費,并由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擔任修堤委員會主席。
工程于同年5月15日開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散布“新四軍站不長,筑堤是假,騙錢抽壯丁是真”等流言蜚語。日軍飛機不斷低空騷擾,偽軍、海匪到工地“掃蕩”搶劫,先后偷襲殺害了多名工作人員,連縣長宋乃德都險遭毒手。新四軍部隊一邊組織反“掃蕩”保護民工,一邊將剛購進的12萬元軍糧全部無償送給民工食用。經軍民同心協力,工程于7月31日勝利竣工,修成了一道底寬19米、綿延45公里的捍海大堤。
堤成次日,海潮洶涌而至,水位比1939年大潮高出20厘米,時間延長20分鐘,但新筑海堤巋然不動。阜寧百姓無不交口稱贊共產黨的功德,公議將此堤命名為“宋公堤”,并勒石立碑。
中國百姓講良心、知感恩。一座海堤,印證一個真理:新四軍“為人民而戰、靠人民而勝”,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永遠恪守為民宗旨,以人民滿意為最高標準,才能贏得天下歸心。一座海堤,推出一道考題:新時代“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都得吾日三省吾身,常思心中有沒有“宋公堤”,常問是不是自覺把人民生活幸福作為“國之大者”,能不能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愿宋公堤的啟示融入每一位黨員干部思想和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