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溫室蔬菜生產中,因不合理施肥或施用劣質肥,導致土壤板結、鹽漬化,造成植株生長緩慢、長勢弱、早衰,生理障礙嚴重,蔬菜質量、產量逐年下降。為了防止此類情況出現,應在溫室休閑時期對土壤適當消毒、培肥、倒茬等,加深活土層,改良土壤結構,使老舊、重茬溫室可持續利用。
1.農業修復培肥措施
(1)打破板結層。第一年深翻0.9~1.1米,保證多余的水分向土壤深層下滲,蔬菜缺水時能利用深層水繼續生長。以后每隔4~5年深翻1次,翻深45~65厘米。深翻時適當加入秸稈、菌渣、雜草、稻殼等,使上、下土層互換,增厚活土層,增強溫室供氣保溫、蓄水保肥的能力。
(2)深翻暴曬。深耕使土壤中的有害細菌和害蟲的生活環境改變,使其被曬死或因缺氧、濕度過大等窒息死亡。同時,可促使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結構。
(3)倒茬換茬。前、后茬種植不同類作物,利用不同作物對養分需求的不同,減輕土壤中根結線蟲、鹽分、病菌、毒素的危害。
(4)綠肥培肥。在溫室休閑期種植玉米、牧草、豆類作物、油菜,當這些作物長至20~35厘米時進行壓青,深翻腐熟,綠肥翻壓深度為15~20厘米,壓青時間要與后茬作物的種植時間相隔20天左右。此法既能改良土壤,減輕連作重茬障礙,又不影響主茬作物的種植。
2.物理化學修復措施
(1)灌水洗鹽。在作物收獲后,用干凈、無污染的水對溫室土壤進行大水漫灌,淋洗鹽分,降低土壤溶液鹽分濃度,反復灌洗3~4次。
(2)拌土改良。在黏性大的土壤中施入適量秸稈、菌渣、稻殼等,在沙性土壤中施入適量腐熟糞肥。
(3)高溫滅菌。灌水洗鹽后,在土壤半干半濕時,每畝撒石灰氮80公斤+菌渣(碎草、秸稈)3000公斤+生糞1500公斤→土壤翻耕→做寬畦→畦中澆大水→蓋地膜→溫室密閉15~18天。石灰氮翻入土壤后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對土壤中的細菌、真菌、雜草、線蟲等具有殺滅作用。
(3)二甲基二硫土壤消毒。深翻旋耕土壤后,用手動土壤消毒器械,快速向土壤中注射二甲基二硫(25公斤/畝)后覆膜,密閉溫室,溫度保持在65~75℃,持續10~15天后通風,去膜深翻后,晾曬5~8天再移栽定植。用二甲基二硫消毒土壤,對土傳病害、地下害蟲、雜草防效達93%,對種植作物無不良影響。
3.生物修復措施
(1)將秸稈、菌渣回田。定植前15~20天,在蔬菜行間挖深25厘米、寬50厘米的反應渠,每畝填充菌渣、秸稈、碎草等2500公斤、腐桿菌5公斤、麥麩200公斤,覆土15~20厘米后澆水打孔。這樣能提高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棚內地溫3~5℃、氣溫2~3℃,既能有效預防冬季棚內冷害、凍害的發生,還能改良土壤,減少農家肥和化肥的施用量,產生有益孢子,平衡土壤菌群,增強作物的抗逆能力,減少追肥、噴藥的次數。
(2)增施有機肥。溫室內連續不間斷的不合理施肥、灌水容易導致土壤生產能力逐年下降,故應提前將無污染的優質農家糞肥、秸稈、稻殼、菌渣等腐熟、消毒。同時,有針對性選擇優質商品肥料,如生物肥、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在施用底肥時,加大有機肥的用量。
(3)補施菌肥。利用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可降低土壤鹽害,抑制土傳病菌活力等。菌肥有平衡土壤菌群,改善土壤結構,降低鹽類及各種重金屬危害的作用,從而改善土壤供氣、蓄水、保肥能力,為作物營造合適的生長環境,使作物長勢旺,抗逆性增強,綜合性狀提高。
4.科學生態修復措施
(1)測土施肥。在測土的基礎上,根據測土結果配方施肥。
(2)科學起壟。高壟單行或寬窄行定植,起壟前將基肥拌勻,嚴防基肥量過大、過于集中。行距大、株距小,有利于冬季陽光順利照射壟面地表。
(3)改良土壤。應用深松機、松土精、甲殼素、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土壤調理劑、腐殖酸等結合深翻起壟。改變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溶液濃度,平衡土壤酸堿度等。
(轉載自《西北園藝》,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農技推廣中心? ?侯曉燕? ?吳斌? ?郵編:717400;陜西省甘泉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 ?喬智軍? ?郵編:716100)
知識鏈接:
土壤改良劑的主要種類
1.天然改良劑
天然改良劑主要有沸石、膨潤土、煤粉灰、造紙污泥、污水污泥、生活垃圾、作物秸稈、豆科綠肥和畜禽糞便、甲殼素類物質、泥炭等。這類改良劑具有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吸附重金屬等作用。其缺點是一些改良劑中存在有毒元素,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施用量大還可能抑制植物根系生長。所以,這類土壤改良劑要控制施入量。
2.合成土壤改良劑
合成土壤改良劑主要有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樹脂、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脲醛樹脂。其中,聚丙烯酰胺是最受人們關注的。聚丙烯酰胺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促進好氧細菌的生長,防止病原體傳播。缺點是聚丙烯酰胺成本較高。
3.生物改良劑
生物改良劑包括一些商業的生物控制劑、微生物接種菌、叢枝菌根、好氧堆肥茶、蚯蚓等。其中,應用較多的是叢枝菌根,叢枝菌根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其含有豐富的菌絲體,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但是,菌絲體種類繁多,需要解決高效菌種的篩選問題,純培養技術尚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