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時常出現腿腳腫大,輕者有疼痛感,重者穿不進鞋。對此,往往沒有引起老年人足夠的重視,只有實在疼痛難忍了,才去醫院就診。老年人為什么會突然出現腳腫的現象?發生腳腫后應該怎么辦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相關知識。
一、腳腫的類型
腳腫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腳部癥狀,引起腳腫的原因有很多,有些腳腫還與某些疾病有關。根據癥狀、發病情況區分,老年人腳腫主要分為特發性腳腫、功能性腳腫、營養性腳腫、心源性腳腫和下腔靜脈性腳腫五類。
1.特發性腳腫。特發性腳腫多見于老年女性,主要是因為內分泌、血管、神經等諸多系統失調而導致的水鹽代謝紊亂,表現為輕重不一的全身性浮腫,常有浮腫癥狀緩解和癥狀加重交替出現的現象。
2.功能性腳腫。功能性腳腫也稱良性浮腫,雖說癥狀不嚴重,但可持續數年,與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
3.營養性腳腫。營養性腳腫由老年人胃口下降、進食少,消化功能減弱引起。
4.心源性腳腫。心源性腳腫大多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常由腳踝開始腫。心臟病、心力衰竭、心功能減退的老年患者多伴發心源性腳腫。同時,此類腳腫患者還常伴有心慌、氣喘、胸悶等癥狀。
5.下腔靜脈性腳腫。下腔靜脈性腳腫由下腔靜脈回流不暢導致,常是一只腳先浮腫,可伴有疼痛癥狀。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多伴發下腔靜脈性腳腫。
二、腳腫了怎么辦
老年人出現了腳腫,如果適當休息或鍛煉后,浮腫仍然沒有消退,甚至加重,就應立即去醫院就診,找出腳腫的真正原因,從而對癥治療。具體來說:如果腳腫并伴有劇烈疼痛,應到骨科就診;如果臉部也有腫脹,應到腎內科就診;如果伴有心慌、氣喘、胸悶,應到心內科就診;若其他癥狀不明顯,則應到老年科就診。此外,鈉鹽攝入過多、用藥不當,以及因局部感染,如腳氣病等引發的腳腫,在老年人中也十分常見。
三、腳腫的預防措施
老年人在生活中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減輕或避免腳腫現象的發生。
1.泡腳消腫。泡腳是使腳部消腫最常用的辦法。可每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讓熱水完全浸泡雙腳15分鐘。如果在熱水中加適量鹽,則消腫效果更佳。
2.食療消腫。應減少碳水化合物及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應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的食物。
3.運動消腫。適度運動,如游泳、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均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腳部浮腫。
4.睡眠消腫。充足的睡眠是消腫的前提,老年人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每天要保證6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睡覺時選擇側臥,可有效避免下肢靜脈被壓迫,有利于血液回流。
5.休息消腫。要避免久坐、久站,經常活動和上抬雙腿。如果腿腳已經出現了浮腫,則不宜走動,應平躺休息,并將雙腿抬高。
6.按摩消腫。穿舒適的鞋子和襪子,堅持每天做腳部按摩。可以用小球或小棍揉搓腳部。每次揉搓5分鐘,每天揉搓3~4次。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 ?莫鵬? ?郵編: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