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蘋
(汕頭市政府投資項目代建管理中心)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北校區科研樓,承載著學院重要的科研功能,包括35間專業實驗室和32間功能待定實驗室,實驗室面積約8000m2,35間專業實驗室,均需按照科研團隊的要求進行設計與配置,每個實驗室都是獨一無二的。
由于科研樓實驗室和公共走廊管線十分復雜,含專項設計共計達7個系統,局部走廊管線數量最多達29條(含三條截面較大的通風系統管道),為在已有建筑結構和管線基礎上解決管線合理排布、保證凈高等問題,在設計階段就引入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1],并在施工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保證了項目的正常實施。
BIM作為一種應用于工程設計、建造與管理的數據化工具,實現建筑信息化的交互,如果數據齊全、工作深入,不僅能夠在設計、施工階段提供很大的幫助,更能在建筑后續維護工作中發揮作用,提高運維的工作效率[2]。
在設計階段,BIM團隊就介入工作,首先根據項目特點制定了服務方案,確定了工作流程,如圖1。

圖1 BIM工作流程圖
多專業BIM模型搭建完成后,BIM團隊首先針對空間狹窄、管線密集的區域,進行了管線預排,模擬其可實施性,并針對性提出了優化方案,協助設計單位完成了數次設計修改。
已完成的建筑物設置了多個管道井,根據實驗室要求,有多條通風管(立管)需要布設在管道井內,從屋面梁板結構伸出屋面。原設計的風管截面尺寸均較大,若按此排布,則多處與天面橫梁碰撞,無法穿過,如圖2、圖3所示。

圖2 1-6交1-7軸的風管示意圖

圖3 2-2交2-3軸的風管示意圖
針對此問題,在駐場專業設計人員的配合下,在三維可視化的環境下,對八層風管的布置方案進行局部修改,相應調整水平管的截面尺寸和管道井中數根立管的位置,這是管線的第一次深化。之后,進行全盤管線的施工深化,即管線二次深化。所有管線均在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考慮施工便利性、結合后期運維需求的前提下,在BIM模型中完成了排布和翻轉。管線深化BIM模型完成后,BIM團隊從模型中導出各種深化圖,標明了每根管線的平面定位和管底標高,用于各專業參照進行施工。深化圖包括各系統平面施工指導圖、各實驗室管線綜合圖、走廊管線綜合圖、各實驗室穿墻管線開孔圖等。
科研樓含專項設計共計達7個系統,除常規的消防、強電、弱電、排水系統,還有純水及冷凍水供應系統,空調、排風通風系統及變風量控制系統,氣體(氮氣、氧氣、燃氣等)供應系統,局部走廊管線數量最多達29條。在607實驗室及其附近走廊是整棟科研樓管線最密集的部位,如圖4,在面積約200m2、吊頂要求2.7m的實驗室里存在19條管線。原設計圖上,有新風風管(630×400)和恒溫恒濕風管(800×400)沿著六樓走廊敷設,接入607實驗室。該處走廊已有管線最低標高只有3.2m,新建吊頂設計為3.1m,僅考慮上述兩條管道截面尺寸已是無法實現的。

圖4 走廊原狀
為了滿足設計對吊頂凈高的要求,BIM團隊把607室內和附近走廊的管線排布進行整體考慮,來獲取最優解決方案。通過BIM模型多次分析與模擬,從管線繁雜的607室中擠出了寶貴的空間,把上述新風風管和恒溫恒濕風管改為從607室內排布,立管作相應調整。此深化方案既保證了607室內2.7m的吊頂高度,也實現了走廊3.1m的設計吊頂凈高要求,如圖5。

圖5 深化圖紙
科研樓通過BIM技術前置,解決了大部分的設計缺陷,減少了施工過程的遷改和返工。管線的施工深化工作在三維可視化的環境下,讓各參與方皆可直觀高效地參與進來,使深化成果更具合理性與可操作性。在BIM團隊的配合下,各施工班組按照深化圖進行施工,基本消除以前復雜安裝工程中經常出現的各系統“打架”、先行施工的工種“搶地盤”、不按深化方案施工、存在大量拆改返工等現象,大大減少了建設方監管、統籌與協調的工作難度。
存在問題:
⑴維修的困難仍然存在。雖然通過BIM優化,解決了管道布設問題,但是,由于在走廊位置的管道仍然有三至四層,而且管道之間的間距較小,日常巡查的視線、視角受到阻礙,無法觀察清楚;同時,如果有管線或者接口出現問題,維修困難較大,可能需要把下層或同層的管道先移除,才能對目標管道進行維修。
⑵管道位置的調整可能產生新的問題。由于現有走廊寬度受到限制,部分應布設在走廊的管道調整到實驗室內布設,雖然解決了標高、管道距離、管道上下層關系等問題,但可能產生新的問題。即有些管道是不合適在實驗室內行走的,因為管道本身的特性所決定,或者實驗室屬于相對封閉的環境而不允許其他管道的進入,或者造成維護不便。
如果在建筑方案階段,就讓BIM介入,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理想狀態,是通過整個BIM數字模型,在線監控整體實驗室的運行狀態,其中,所有運行產品的信息都可以監控,包括風機、風閥、風量信息、風壓信息、各種傳感器的信息,這些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在線觀察控制開關,通過建設中植入的數據采集器即時發現安全隱患并報警[3]。目前,學校的科研樓交付使用已經超過20個月,電鏡實驗室已投入使用,成立了健康與醫學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機器人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運行效果良好。
在運營中還是發現了不少問題,根據科研團隊的需求,校方對實驗室進行全面維養、逐一地處理或改造,包括全部實驗室進行空調通風系統的第三方檢測、電房新增低頻磁屏蔽系統、新增氣路系統等,此時,已有的BIM模型數據就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所以,BIM的使用,從設計、施工一直到運營階段,對于高校實驗室,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理工類科研實驗室,對于實驗室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管道系統具有多樣、交叉、獨特性,采用BIM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相關問題。如果在建設策劃、建筑方案階段,BIM就參與其中,能夠提前處理很多問題。運營階段,BIM模型持續發揮作用,如果能夠植入數據采集器、傳感器等,整個大樓的基本信息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