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芯
最近,“哥來晚了”這句“魔幻臺詞”被網友們玩壞了。
起因是中國檢察網近日發布的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某良受賄案起訴書,將十二年前引發輿論風波的“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拉回人們的視線。
2009 年,河南新密小伙張海超被診斷出塵肺病卻維權無門,無奈自掏腰包“開胸驗肺”后確診,被認定為工傷,引起輿論一片嘩然。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時任新密市委書記的王某良到張海超家看望。據張海超回憶,當時王某良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海超,哥來晚了!”然后抱起張海超的女兒,親完左臉親右臉。而且還對他說,有什么條件都隨便提,讓他“隨便說個數”。
然而,根據此次起訴書披露的內容,就在王某良和張海超稱兄道弟的時候,張海超所在的企業負責人背地里向王某良送上四十萬元,以避免其企業在事件曝光后停產整頓。
如今,王某良的“親民人設”徹底崩塌。就連張海超本人也對此事十分震驚,他發布視頻表示:“沒想到在我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這樣的新聞爆料出來,沒想到‘開胸驗肺背后還有這樣天大的秘密。”
如今,這句“哥來晚了”成了網友們調侃裝模作樣、凈說后話的“兩面人”的慣用語。
哥來得總是太晚,正如救駕總是來得太遲。放在王某良的身上,也是一個道理。最早張海超維權無門,找到王某良尋求幫助時,他親口允諾要給張海超“走后門”,讓其去診斷,結果鄭州市職業病防治所給出的診斷結論卻是肺結核。
逼出“開胸驗肺”風波后,王某良才知道“晚了”,必須挽救一下形象,平息一下眾怒。他要是早點上心,也就不用頂著輿論壓力,也不必在鏡頭前故作親民姿態,臨時抱佛腳當了別人一回“哥”。
官員親民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要求,其內核是為人民服務的誠意,若把親民做成“秀”只會“翻車”。
此前,上海社科院開展的“中國官員親民形象調查”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親民方式是“直接回答老百姓的提問并進行直播”,而青年群體更喜歡“和礦工、農民工等一起吃飯”“和老百姓交談”“參加植樹節”等親民方式。偏個人色彩的“親民秀”則最不受歡迎。
比如,某市長自帶零錢擠公交,新聞中市長問“在哪兒投幣”引來網友調侃:看來市長是真沒坐過公交車。
王某良在擔任新密市委書記時,曾有媒體報道稱,新密市一市民講述他幾次“偶遇”王某良清晨在街頭撿垃圾的“猛料”。
在王某良的帶動下,新密市公安局局長也手拿抹布,在街頭擦洗護欄,直到把面前的幾十米護欄全部擦洗干凈后才離去。據當時的報道,在局長帶頭下,全局民警都在業余時間加入到了街頭擦洗護欄的隊伍中。
這些“親民秀”之所以被吐槽,就是因為從這種個人表演中,看不到對老百姓的權益有什么促進作用,只充斥著一種無疾而終的尷尬。領導干部要提升公信力,得到群眾的理解支持,親民不用來得太猛,誠意也不要來得太晚。
【原載《廉政瞭望》】
插圖 / 官架子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