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占巴塞是湄公河在老撾的最后一站,湄公河在占巴塞留下了許多故事。作為老撾下寮大省,占巴塞被譽為老撾的“上海”,但繁華并非她的本色。在占巴塞,坐在巴色河濱上喝喝老撾啤酒,步入瓦普寺聆聽歷史的回響,向波羅芬高原進發,最后隨著湄公河的遠遠流去,于四千島告別老撾。
巴色,
湄公河給予的答案
占巴塞省的首府巴色,像是一架織機,來來往往的人在這片大地上如梭穿行,譜寫著自己與巴色的故事。
占巴塞親王文翁在1975年流亡外地,留下了他未建成的宮殿占巴塞王宮。占巴塞王宮先是成為老撾的政治會議場所,接著又因為經濟困難而被廢置。幾經沉浮,占巴塞王宮因其典型的法式建筑風格被改裝成酒店后,它曾經輝煌的氣質重現在世人面前。從6樓的天臺望去,可以看到整個巴色市的景色,而一樓的露天酒吧,亦是屬于一個人獨享夜晚的好去處。
酒店不遠處便是巴色的老日跨河大橋(Lao-Nippon Bridge)。傍晚開車駛過大橋,橋邊的欄桿向后飛馳而過,河面的水流仿佛凝固了一般,一靜一動映入眼簾,極為舒適,安逸、空靈、簡約。
穿過大橋到達湄公河對岸,遇見撒嶗山。神圣的撒嶗山拔地而起,莊嚴肅穆地聳立在湄公河畔。山腰的撒嶗寺建筑風格較為現代,是日本在2011年援助老撾建設的佛教場所。每當陽光灑下,寺廟內上百座佛像熠熠生輝,而寺廟外的一座高大的佛像在山腰上慈悲地俯視著整個巴色市,顯得十分神圣與靜穆。
遠望山河,山下的湄公河流淌而過,被晚霞染得金黃的老日跨河大橋就在山下,河對面就是落日黃昏中安逸的巴色小城。駐足在撒嶗寺的大佛前,在夕陽中讓心與佛交流,心境便會慢慢地平靜下來。
白天的老撾是神圣的,夜晚的老撾是世俗的,巴色的美食將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夜晚走在湄公河畔,可以看到許多各具特色的飯店。法國殖民歷史給老撾的飲食風俗染上了獨特的文化氣息,卻少了許多法式餐飲繁雜的禮數。在一個不起眼的街邊小店里,法式牛排、葡萄酒、雞尾酒等“高檔”飲食可能就藏于其中。
說到老撾最經典的菜式,非老撾火鍋莫屬。火鍋上面烤肉,下面煮菜,“一煮兩吃”。鍋底由內向上凸起呈半圓,有規律地開有很多細長的口子,以便熱氣向上升騰。鍋邊一圈盛有湯,用來煮菜。再配上老撾啤酒,吹著江邊晚風,人聲鼎沸的大排檔,或是清幽典雅的餐館,一幕幕巴色美食征服人心的畫面每夜都在上演。
以巴色為背景的電影《巴色無答案》中,主人公小波所追求的愛情是“無答案”的,但當你走進巴色,在神圣與世俗交匯之地,關于生活、生命的故事,湄公河給予你的答案已經在心中浮現了。
波羅芬高原,
湄公河孕育的咖啡天堂
在巴色市向東望去,波羅芬高原(Bolovens Plateau)的蒼翠遠山沿著湄公河伸展,在濃云密布之下蔓延成長長的起伏線條。波羅芬高原,亦名“富瑯山區”,位于巴色東部,是老撾南部富庶而起伏平緩的高原。
在地貌和景觀上永遠獨立于繁華之外的波羅芬高原廣闊得好像沒有盡頭,僅通過血管一樣的蜿蜒溪水使其與湄公河畔的城市取得了些許聯系。歷史上,波羅芬高原曾處于和外界政治權力隔絕的狀態,即使是強大的吳哥王朝在統治老撾時也止步于占巴塞城。
湄公河從波羅芬高原上穿過,加之火山灰的土質,使得波羅芬高原成為老撾南部待挖掘的寶地。直到法國殖民統治和越南戰爭,波羅芬高原地區逐漸形成自己的發展特點。波羅芬高原以農業和旅游業為發展支柱,種植水果、蔬菜以及咖啡、橡膠等經濟作物。
在這片土地上,老撾南部的波羅芬高原地區,被老撾人用來種植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之一——阿拉比卡豆。20世紀早期,法國人在這里建立農場,將阿拉比卡咖啡豆樹種帶到波羅芬高原,老撾人負責管理和栽培這些咖啡樹木并且生產咖啡。20世紀50年代老撾獨立后,多數法國種植者隨即離開了這片土地,但老撾人將咖啡豆種植技術和烘焙工藝都傳承下來,使得老撾咖啡保持了阿拉比卡咖啡的原汁原味。
阿拉比卡咖啡,獨特的“重口味”中也帶著馥郁活潑的動感,它以一種溫和明麗的姿態呈現在杯中,柔和得像湄公河邊清爽的風。在老撾喝咖啡也可以在咖啡中放入煉乳,這是當地人別樣的咖啡喝法。喝完后來上一杯綠茶,在濃香到清香的變化中,遠眺波羅芬高原,旅行的疲憊、生命的沉重、歷史的哀痛,仿佛如老撾人的性格,在湄公河遠去的水波中歸于平靜,身心自然而然地放松了下來。
離別了,老撾
湄公河穿過波羅芬高原之后,幾乎停止了南下的進程,也許是因為疲憊,也許是不舍向老撾緩慢的生活節奏告別。而老撾的土地似乎也刻意挽留它南下的腳步,放寬懷抱,讓它在寬達14公里的河道上肆意流淌。
于是,在向老撾道別之際,湄公河留給老撾一道如海島般的美景——四千島。
在四千島中,湄公河靜若湖泊,水道縱橫交錯。每當老撾進入旱季時,那些被水道分割的土地浮出水面,形成了一個個島嶼。而在雨季時仍露出水面的東孔島、東德島和東闊島是四千島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
東孔島是迄今為止四千島中最大的島嶼,同時也是游客最少的島嶼。坐著船在水面上慢行,搖搖晃晃讓人昏昏欲睡,但這種感覺很難讓人感到枯燥乏味。東孔島將老撾的散漫慵懶詮釋得淋漓盡致。
東闊島和東德島兩座島則是東南亞旅游必到之處。較之東孔島,在這兩座島上可游玩的項目比較多。
騎車游覽東德島,然后穿越法國大橋前往東闊島,從一條小徑穿過森林和稻田,到達江邊,搭上皮劃艇,遇見在江中嬉戲游水的精靈——伊洛瓦底江豚。而更多的游客會選擇躺在一張吊床上小憩一番,看那些隱秘的激流,看著夕陽染紅了整條湄公河后漸漸沒入江底。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湄公河在邁出離開老撾最后的一步時,頓時發出如同俠客狂吼般的聲音,毅然決然地離開。這一聲狂吼,成就了東南亞最寬的瀑布——孔恩瀑布。遮天蔽日的熱帶雨林蒼翠欲滴,湄公河激流在其中橫亙出一條黃白相間的壯美瀑布,似乎是一塊翡翠上自然生長的紋路。
孔恩瀑布身處“四千美島”之中,兩者相伴相隨,也相互成就彼此。殖民時期,法國殖民者受制于孔恩瀑布,只能繞開瀑布,在附近的東德島至東闊島之間修建起一條長7公里、寬 0.6米的窄軌鐵路,名為東德—東坤鐵路。這是老撾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讓四千島成為了老撾最早與外界交流的窗口之一。
滾滾的湄公河流淌在占巴塞不變的山川之中。山巒靜而流水動,時間仿佛在占巴塞停止,卻又在指尖流走。動靜之間,一個個關于湄公河與老撾的故事,在時光中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