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要:《帕羅賦》和《娥并與桑洛》都是各自民族的瑰寶,在各自文學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學地位和價值。兩部作品所講述的都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在許多方面存在著相似之處,共同詮釋著人類美好的情感,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差異。筆者通過將兩部作品相似而有不同的故事內容進行比較,得出傣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社會環境中所表現出的差異,折射出傣泰民族在文化等方面的相似與不同。
關鍵詞:帕羅賦;娥并與桑洛;傣泰文化差異
一、作品簡介
《帕羅賦》是泰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瑰寶,被譽為泰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2013年出版的《<帕羅賦>翻譯與研究》一書首次將泰國古代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作品,并且還保留了原文詩歌的形式,并在首屆姚楠翻譯獎中獲得了三等獎。在中國富饒美麗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及臨滄耿馬等傣族聚集區也流傳著被稱為傣鄉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作品——《娥并與桑洛》,其中流傳在德宏的版本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經收集整理已正式出版。
《帕羅賦》是泰國古代敘事長詩,由泰國特有的詩體——立律體寫成,立律體(Lilit)是將泰國古代表敘事的萊體(Lai)和表抒情的克龍體(Klowg)交織在一起進行創作的方式,曾被權威的泰國文學俱樂部評為“立律體詩中的上品”?!杜亮_賦》主要講述了在頌松兩國的一次戰爭中,松國老國王被頌國國王殺死。多年以后,頌國新國王帕羅登基,他長相十分英俊,美名遠揚,令遠在松國的兩位公主帕萍和帕芃傾心不已,偷偷芳心暗許。為達成公主的愿望,帕萍帕芃的兩位侍女找到仙翁做法引誘帕羅,導致帕羅辭別母親和后宮佳麗,踏過艱難險阻來到松國與兩位公主廝守??上Ш镁安婚L,此事被難忘殺夫之仇的松國太后發現后,松國太后便派兵圍攻公主寢宮,帕羅和兩位公主不愿分開,奮力抵抗,但最后還是被亂箭射殺而亡。松國國王聞訊后十分氣憤,下令處死了惡毒的太后,并與頌國共同安葬了帕羅、帕萍、帕芃和四位侍仆,頌松兩國從此也結成了友好邦國。
《娥并與桑洛》是傣族經典敘事長詩。它與《線秀》和《葉罕佐和冒弄養》并稱為傣族三大悲劇敘事詩。此外,《娥并與桑洛》還被傣劇團改編成了傣劇上臺演出,曾被評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的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廣大傣族人民的喜愛。《娥并與桑洛》主要講述了生在景東城的美男子桑洛因不滿母親的包辦婚姻而出走經商,在路過勐根城時遇見了善良美麗的女子娥并,他們一見鐘情,相愛后便結成連理,娥并也有了身孕。但是桑洛的母親嫌棄娥并是外鄉窮人家的姑娘,對她十分不滿意,在知道了娥并要來找桑洛前將桑洛騙出家門,對遠道而來的娥并和她腹中的孩子百般刁難惡意迫害,最后導致懷有身孕的娥并小產加勞累過度而死,桑洛也隨之殉情。惡毒的桑洛母親甚至在二人死后還千方百計阻撓二人在一起,最終,娥并與桑洛最后就化作了天上的兩顆星星,永遠在一起。
兩部作品的主要內容都可以簡括為這樣一條故事線:男女主人公相愛——愛情受到來自家庭的反對——男女主人公共同抵抗——最終殉情。兩部作品在不同部分又分別表現出了各自民族的特點,反映出了兩同源民族的文化異同。
二、故事對比
(一)不同的相愛
在男女主人公相愛的部分,《帕羅賦》可大致細化為這樣一條情節鏈:帕萍帕芃對帕羅暗生情愫——兩位侍女為成全公主想盡辦法引來帕羅——帕羅被成功引誘并辭別母親千里尋愛——帕羅成功會見兩位公主并恩愛纏綿。《娥并與桑洛》中男女主人公相愛的情節則可以大致細分為:桑洛不滿母親安排婚事出走經商——在勐根城與娥并一見鐘情——兩人私定終身并許下約定。
就這一部分來看,《帕羅賦》不論從內容上還是情節上都明顯比《娥并與桑洛》要輾轉曲折得多,比如在兩位侍女為成公主想盡辦法引來帕羅這一情節中就十分曲折復雜,仙翁前后總共對帕羅施了四次法才將帕羅成功引到松國和兩位公主相會。與帕羅相比,帕萍帕芃則在愛情上從一而終地選擇了帕羅,沒有絲毫猶豫和遲疑。而《娥并與桑洛》中桑洛一直都在等待自己心中所愛的出現,自離家以后一路跋涉來到勐根城才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娥并也本是村里一位過著平靜生活的姑娘,在遇到桑洛以后她也徹底淪陷了,他們一見鐘情一拍即合,他們相愛的過程比起帕羅和帕萍帕芃更加單純直接,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帕羅賦》屬宮廷文學而《娥并與桑洛》屬民間文學。宮廷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服務于王室?!杜亮_賦》中男主人公帕羅是一國之君,帕羅對愛情的猶豫不決是有原因的,他不是不想堅定地選擇帕萍帕芃,只是囿于他的身份和地位,囿于他的責任和擔當。帕羅是一國之主,自己國家的臣民需要他這位君主,帕羅也是母親的兒子,年邁的母親也需要他盡孝,可是忠、孝與愛難三全,每每他糾結迷茫之時,仙翁出總會做法將他引來,不僅體現出泰國原始信仰宗教、巫術等相關文化,而且還避免了讀者責備帕羅為不忠不孝枉為國君枉為人子之人,帶有一定的魔幻色彩。而民間文學主要流轉于民眾之間,更注重故事在民間的傳播,故事情節不需要太復雜但內容必須足以打動人,便于人們口口相傳。
(二)相同的阻礙
兩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愛情路上最大的阻礙都是來自家庭的反對,但是兩部作品中家庭反對的原因不同?!杜亮_賦》中男女主人公愛情的最大阻礙是女主人公的奶奶——頌國太后,他反對男女主人公愛情的原因是難忘殺夫之仇。她在知道了殺死自己丈夫的仇人之子就藏在公主寢宮后十分不悅,找到頌國國王想要報仇,但是國王早已被帕羅的英偉氣質所折服,不肯照做,于是她便假傳圣旨下令讓禁軍圍剿公主寢宮,最終殺死了她的仇人之子,但同時也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孫女,最后落得個被頌國國王處死的下場。《娥并與桑洛》中最大阻礙是桑洛的母親,他反對二人愛情的原因是她嫌貧愛富。桑洛的母親一直都想讓桑洛娶自己富有的妹妹家的女兒,奈何桑洛一直不愿意,還和外鄉窮人家的孩子娥并偷偷在一起了,她為此感到十分氣憤,還對自己的兒子破口大罵,說他是“不知羞恥的畜生”,說桑洛“親戚家的好姑娘你不要,偏偏去找魔鬼樣的女人!” 在懷有身孕的娥并千里迢迢來到景多昂尋找桑洛時,她還哄騙自己的兒子家里沒有酒菜,讓他出去打魚,自己卻在心里想了“比魔鬼還要毒”的主意,“她找來許多竹片,削得像針一樣尖,把竹針插愛樓梯上,插在竹墻上,插在門上,在裝飯的盒子里,藏起一把鋒利的刀?!?等懷孕的娥并到家里后,不僅一句話也不說,還“臉酸溜溜的”,而且“她一見娥并,鼻子就翹起來,彎彎扭扭的心啊,像狗尾巴一樣搖擺” ,這一切都和“恭恭敬敬的”、“聲音像蜜糖”一樣的娥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后娥并被刀割破了手指,被針刺進了手心,流了很多血,傷了很深的心,被桑洛的母親趕了出去,她絕望地逃跑,心里想的全是桑洛,可是還沒等到桑洛,她和她可憐的孩子就一起死去了。
兩部作品中的阻礙都不僅僅只是具體的人物形象,更根本的原因其實都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杜亮_賦》中真正阻礙兩人在一起的是兩個國家間的仇恨,因為在戰爭中被殺死的是國王,所以這種仇恨上升到了國仇家恨的層面,而頌國太后正式這種仇恨的維護者,所以在故事中具體表現為頌國太后對帕羅和帕萍帕芃一起的強烈反對和迫害,而這種阻礙在二人死后也隨之消失,甚至還因為二人的死亡,兩國重歸于好?!抖鸩⑴c桑洛》中桑洛的母親就是封建思想勢力的代表,她一方面想為兒子包辦婚姻,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兒媳婦,但是由于兒子的強烈反抗,出于作為母親的本能,她便將矛頭轉向可憐的娥并,對她迫害有加,殘忍虐待,試圖將他們美好純潔的愛情扼殺,最終也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更可惡的是,她在兩人死后還不放過他們,為了阻止他們死后能夠在一起,她還在娥并和桑洛的墳墓間放了三筒竹子隔開棺材,用挑水的扁擔擋在中間,暗含著封建勢力的根之深。但好在愛情隔不斷,最后娥并與桑洛化作了天上的兩顆星星,每年三月都相會在一起,暗示封建勢力和壓迫無法永遠阻隔真愛,自由的曙光總有一天會出現。
(三)有同有異的殉情
在面對強大的反對力量時兩部作品的主人公最終都以殉情的方式來表達了他們的不滿和反抗,兩部作品最終都以男女主人公為愛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結局,但在筆者看來兩部作品的殉情方式卻又各不相同。
《帕羅賦》的殉情是“主動”的,經由雙方約定的,共同為愛戰斗而犧牲的。帕羅和帕萍帕芃在共同面對門外圍攻的禁軍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捍衛自己的幸福,堅定不移地守護著自己的愛情,無論反對他們的敵人是射箭還是放火,三人都不愿分開,公主一句“愿得長廝守,生死永相依” 表明了自己不畏死亡,甘為情亡的決心,最終兩位公主在帕羅中箭后“挺身趨前擋,巋然立王側” ,可謂轟轟烈烈。
《娥并與桑洛》的殉情則是“被動”的,雙方事先并未約定的,是在娥并死后桑洛的追隨。娥并懷著身孕一個人來到遙遠的景多昂尋找桑洛,可是當時桑洛已經被他惡毒的母親騙去打魚了,導致娥并到景多昂后并沒有像她想的那樣會有許多人來接她,桑洛會來幫她背上包裹,此時的娥并已經受到了身體的疲憊與幻想的破滅的雙重打擊了,再加上來到桑洛家里以后桑洛母親的冷漠與傷害,更是讓娥并備受心靈上的痛苦與煎熬,她被趕出了這個幻想中本該是家的,卻讓她傷痕累累的地方,陰差陽錯之下,還未見到愛人的娥并就在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折磨下死去,連同剛從肚子里剛出生的孩子一起,離開了這個傷心的世界,最后桑洛最后找到了娥并的尸體,舉刀殉情,倒在了娥并身邊。桑洛對娥并用情至深,所愛至切,感天動地。娥并與桑洛的殉情,是在娥并被迫害死去之后,桑洛的追隨,他們二人的殉情雖有幾分“被動”,但是殉情之心卻真真切切,心甘情愿。
無論是帕羅和帕萍帕芃,還是娥并與桑洛,他們之間的愛情都是感天動地、轟轟烈烈的,他們都是敢于追求愛和幸福,倡導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戀人,他們都以愛情至上,甘愿為愛情獻出生命,愿意和自己相愛的人一同為自己的幸福而抗爭,奈何封建勢力根深蒂固,他們最后只能通過殉情的方式對抗,顯示自己對愛情的堅定忠貞。兩部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這種強烈的反封建精神,體現出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難得的反封建思想,蘊含了各自民族人民深厚的感情,具有史詩般悲壯的意義和無可避免的歷史必然性。他們的愛都是對愛的純真的追求,可惜真愛最終會被社會現實所扼殺,純真的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們看,讓讀者悲痛惋惜,最終來達到悲劇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帕羅賦》和《娥并與桑洛》的結局也不乏東方作品一貫的“團圓結局”,男女主人公最后都以另一種方式永遠在一起了,即:埋葬在一起。并且他們也不是白白犧牲,他們的犧牲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重要意義?!杜亮_賦》中男女主人公三人雖殉情而死,但是也因為他們兩人的犧牲頌松兩國化解了仇恨從而結成了友好城邦,也算是在悲情過后得到了結局上的另一種形式的圓滿。而娥并和桑洛兩人雖然在死后還被桑洛母親所阻撓,但最終他們兩人也化作了天上的兩顆星星永遠在一起了,這種充滿了浪漫色彩的理想式結局,更為《娥并與桑洛》這一部作品增添了幾分別致的團圓,同時也為當時解放人們思想,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制度起到了打擊反抗的作用。
三、結語
自古至今,愛情都是中外作家們永恒歌頌的一個不朽主題,是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后追求的精神上的滿足。讓人們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更是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不論是《帕羅賦》還是《娥并與桑洛》都歌頌了愛情,男女主人公也都成為了各自民族中家喻戶曉、永垂不朽的一對戀人,成為美好純潔的愛情的象征,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讀者們為男女主人公之間真摯深厚,超越生死界限的愛情為之動容,并且鼓勵了一對對青年男女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提供了借鑒意義,不論過了多久,都總是能禁不住讓人們為他們的愛情所駐足回味。
參考文獻:
[1] 裴曉睿、熊燃.《帕羅賦》翻譯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2] 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德宏調查隊整理.娥并與桑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3] 段立生.泰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年12月.
[4] 戚盛中.泰國民俗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
[4]巖峰,王松,刀保堯.傣族文學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