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努爾·漢木都
摘要:吐魯番出土的一件回鶻文道教八卦圖,被俄國探險家帶走,現收藏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紙張正面為抄寫的漢文佛經,背面畫有八卦圖,用回鶻文書寫。道教產生于內地,隨著人口流動傳播到吐魯番乃至整個西域地區。吐魯番出土的很多文書體現出晉—唐時期民眾的道教信仰。這件文書充分證明,回鶻人在歷史時期曾經信仰過多種宗教,使用過多種語言文字。
關鍵詞:吐魯番;佛經;道教;八卦圖;回鶻文
一、佛經背面的回鶻文八卦圖
俄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有很多20世紀初俄國探險家從新疆盜掘而去的文物,其中有不少出自于吐魯番。有一片回鶻語八卦圖的文書,就是出土于吐魯番。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過去了,人們并不知道這樣一件文書。2008年,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出版了《千佛洞——20世紀初俄羅斯探險家在絲綢之路上探險與亞洲博物館收藏品的機遇》一書,其中刊布了很多俄國探險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吐魯番獲得的文物,這件文書也在公開之列。
這件文書的具體出土地點不清楚,時代大約為13—14世紀,橫長23厘米,高13.5厘米。紙張的正面是抄寫非常工整的漢文佛經,現存13行,地腳部分留有一定空間,上部殘缺,現在能看到每行殘存9個字。因為是用來抄寫佛江,所以紙張的質量非常好。紙張的背面可以分為三部分:右邊畫了一個圓形的道教八卦圖,中間有一行豎著寫的回鶻文,最左邊有3行豎著寫的回鶻文。
八卦圖上面的回鶻文,經過蘭州大學的吐爾遜江·依明教授解讀,意思為:
1.xun oghul 巽 陽
2.li q?z 離 女 陰
3.qun q?z 坤 陰
4.tuy q?z 兌 陰
5.kin q?z 乾 陰
6.qam oghul 坎 陽
7.q?n oghul 艮 陽
8.??n oghul 震 陽
八卦,是用八種符號代表自然界的八種現象,并通過這八種自然現象的演變規律,進而推及各種人事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八個卦符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與這個圖中的符號一一相對應,并且區分了陰和陽兩種情況。
道教是在中國本土形成的宗教,大約形成于東漢中后期[ 《中國道教》(一),卿希泰主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1996年,“道教的產生” 第4頁],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數百年的發展,道教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科戒儀范等等漸趨完備,新興道派滋生繁衍,逐漸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演變為為成熟的正統宗教。后來因為中原地區居民遷移西域,道教隨著傳入了吐魯番。
二、道教在古代吐魯番的傳播
在吐魯番出土文書《西涼建初十四年(418)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中有“時見:左清(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急急如律令”的記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太上老君前后左右的四大護衛。在吐魯番古墓葬中出土的隨葬衣物疏中,很多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死者的護衛神祗,與死者一起“上天入地”,這正是古代高昌民眾信仰道教的體現,證明在公元5世紀初(東晉時期),道教已經在吐魯番流行。“急急如律令”一般使用于道教符咒的最末一句,因而成為道教符咒最顯著的特征。這句話在隨葬衣物疏里面出現,充分說明道教影響已經滲透到葬葬禮儀式中并長期保存下來了。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原為古代二十八星宿的名字,東方七宿叫青龍,西方七宿名白虎,南方七宿曰朱雀,北方七宿稱玄武。后來隨著道教神鬼譜系的建立,四靈就成為了道教的守護神。在旅順博物館藏出自于吐魯番古墓葬的一些文書,有的為畫片,上面有彩繪,出現多種顏色,如彩繪青龍圖(LM20-1404-03v、LM20-1405-01v)、彩繪朱雀圖(LM20-1405-02v)、彩繪云氣圖(LM20-1405-04v)、彩繪白虎圖(LM20-1406-01v)等。日本的大津透先生對龍谷大學收藏的很多大谷探險隊帶走的出自于吐魯番古墓葬的一些彩色殘碎剪紙畫片進行了拼合比對研究,初步指出這些碎紙片可能是青龍等四靈的畫片。陳國燦先生對龍谷大學和旅順博物館收藏的具有相同樣式的畫片碎片進一步分析研究,指出文書中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裁剪紙片,有可能原來被貼在墓葬死者棺木的四周,也有可能原來被掛在墓室的四壁上,進一步指出,兩地所藏四神彩繪圖片,是同時一次性裁剪成型的,實際上原來出土于同一墓葬。同樣形狀的四神剪紙至少有兩層,有彩繪的屬于外層,無彩繪的屬于內層。
1959年10月,考古人員在發掘阿斯塔那303號墓時,在墓門洞內發現一絹袋,里面裝有一張小黃紙,長27.5厘米,寬10厘米,折疊成長2.5厘米、寬2厘米的小塊。小黃紙上繪有一身人形圖像,左手持大刀,右手持長叉。上面有4行文字:“天帝神符, 汔煞百千死鬼,祈后必道鬼不得來近,護令達若頭上。急急如律令也。”大概意思是:天帝神符,震懾百千死鬼,祈請此符后,保護趙令達,鬼必定不敢近身。如同律令一樣迅疾,立即生效。研究認為,這并不是用來保護墓葬主人的道教符箓,而是一個專門給人營造墓室的名叫趙令達的人遺失之物。古代吐魯番的墓葬一般都是“甲”字形,有著七八米長的墓道,深度一般在四五米,所以營造墓室很費時日。趙令達經常給別人營造墓室,所以到某個道觀里給自己請了一道符保佑自己,這樣各種惡鬼死鬼就不能接近自己了。
在吐魯番古墓葬中,有的死者穿著的紙鞋就使用青色涂染,在外底上書寫“騭”字。如阿斯塔那1號墓出土的一個紙鞋底部用藍顏色書寫了“騭”字。青色是道教的標準顏色,“升”的意思,書寫在鞋底象征著升天之意。阿斯塔那59號墓出土隨葬衣物疏中就有一“騭”字。
唐朝統治者以老子李耳為祖先,崇奉道教。唐滅高昌后于吐魯番設西州。因而吐魯番文書中出現了眾多道觀的名字,道教也因此盛極一時。《通玄真經》《靈寶經》《祭五方神文》《五土解》以及現在收藏在日本的出土于吐魯番的文書《仙人請問本行因緣經》等道家經典都是唐代西州地區道教流行的證據。
三、回鶻先民信仰多種宗教的歷史事實
回鶻人信奉道教在9世紀中葉以后,極盛時期是在元代。13世紀初,長春真人丘處機曾應成吉思汗之邀西行,在其行記中曾提到高昌回鶻的夏都北庭一帶有很多道士,他們都穿著青色的衣服,衣冠方式與中原地區迥異。從中可以看出,高昌回鶻境內的道教已經完全回鶻化了。從殘留的古文獻遺物看,回鶻人中的道教信徒也有不少,中原道教文獻有很多被譯為回鶻文,這些都真實而形象地展示了漢文化對回鶻文化的深刻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回鶻文化的發展。
新疆伊犁州特克斯縣因八卦布局而聞名,是一座“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萬物同”的城市,是一座被上海吉尼斯總部授予“現今世界最大規模的八卦城”的城市,是一座歷史上有月氏、烏孫、回紇、蒙古、柯爾克孜、哈薩克、維吾爾、漢等22個民族都曾繁衍生息過的城市,是一座傳說由“長春真人”丘處機設計的城市。整個城市沒有紅綠燈。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道教文化對西域的影響。
新疆多種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吐魯番是新疆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匯聚了四大文化的精華。自古以來,吐魯番不僅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也是多宗教匯集的地區,在絲綢之路沿線流行過的宗教,如薩滿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都曾在吐魯番流行過。
這件文書的正面是漢文抄寫的佛經,可以看出,在古代吐魯番地區,回鶻人既閱讀漢文佛教經典,也使用回鶻文書寫,在語言方面是同步學習、使用的;在當時社會既有信仰佛教的人,也有信仰道教的人,體現出了古代吐魯番宗教并存、融合的局面;道教發源于中原,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播到了古代吐魯番盆地乃至整個西域地區,擁有著廣泛的信眾,充分體現出漢文化在西域地區的傳播。
回鶻,是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吐魯番出土的這件佛經背面繪有回鶻文道教八卦圖的文書充分證明,維吾爾族不是生來就信仰伊斯蘭教的,他們的祖先在歷史時期曾經信仰過多種宗教,使用過多種語言文字。宗教、語言、文化的融合,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進程中非常具體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