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陀氏筆下的拉斯柯尼科夫,大多都是從心理現實主義來分析他的人物性格及思想,突出強調陀氏的現代性萌芽特征。本文試從社會學角度重新規置拉斯柯尼科夫的行為,深入挖掘文本的法律性規范與社會學視角,從刑事犯罪角度分析其犯罪動機,以期全新理解社會規范領域內的“拉斯柯尼科夫”及其行為。
關鍵詞:拉斯柯尼科夫 犯罪學 犯罪動機
犯罪動機,是指刺激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以達到犯罪目的的內心沖動或者內心起因。[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21.]這反映了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學界對于犯罪動機的生成機制持有不同意見,筆者采納陳和華學者的觀點,認為犯罪動機是犯罪人個性的不良傾向(性格)在消極環境和條件下,進一步膨脹和歪曲的結果(自我調節能力)。[陳和華.《犯罪動機理論問題之再思考》[J].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5:3.]個體在社會中受到壓抑而產生的失衡心理,由于沒有得到來自精神上的適當調節,最終釀成惡果。此觀點綜合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即:不良傾向、消極環境和條件及自我調節能力,避免了片面化的審判,同時強調犯罪動機形成的邏輯性,而不是多因素的簡單疊加。對于分析拉斯柯尼科夫的犯罪動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一、不良傾向
根據華東師范大學陳和華教授提出的理論,行為人的不良傾向作為犯罪動機生成機制中的第一環,其本質中的主觀惡性可以與人性中隱藏的惡相聯系。在面對不公、困窘的境遇時,個體會產生依靠自己力量扭轉當前局面的念頭,一旦正當的手段遭遇阻礙或可行性較小時,不良傾向所指引的手段將會替代正當合理的手段去滿足個體的失衡心理狀態。
行為人的主觀目的是考量犯罪動機的重要指標,就本案而言,目的分為顯性目的和隱形目的兩個層面:顯性目的是物質方面的富足,包括母親妹妹的生活條件好轉,自己繼續完成學業;隱形目的是精神上的自證,拉斯柯尼科夫迫不及待地想證明自己擁有拿破侖那般跨越規則的能力。在同波爾費利那場緊張的、對拉斯柯尼科夫來說是可怕的對話中,拉斯柯尼科夫具體闡述了他的抽象且驚人的理論,——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們只是繁衍同類的材料,必須俯首貼耳地做奴隸;另一類是“非凡的人”,他們是統治者,不受法律及道德的約束,同時反駁了波爾費利認為的“有充分的權利去為非作歹和犯罪”,強調是“在實現他的思想必須這樣做的時候,有權允許自己的良心跨越某些障礙”。
受邊沁功利主義的影響,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視為無上追求,每個個體的快樂與痛苦同質同量,為了幸福的最大化,少數無差別的快樂一旦成為實現更多幸福的障礙,也就被“合理地”抹殺了。然而這種“合理”正是不合理所在——少數的快樂不能為多數的快樂讓步犧牲,同時將剝奪前者的權利合理化,抹殺了行為的危害性。而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所謂社會危害性,即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或可能造成這樣或那樣的損害的特性。[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45. ]輕則侵犯了公民的私人財產、人身權利;重則破壞社會秩序,對統治階級構成極大威脅。細細分析這段表述,犧牲了少數人的利益以換取多數人的“幸福勝利”,增添了一層看似正當的合法性;實質上將這少數人的權利視若無物,每個人的人格獨立存在,任何人都無權隨意處置。犯罪人的自私心態,往往會使他們在滿足自身需要和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侵犯社會規范和他人利益。[陳和華.《犯罪原因分析的技術路徑》[J]. 《法學》,2013,8:3.]這種自私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指引拉斯科尼科夫走向犯罪的道路,他所提出的“超人理論”同時印證了他性格中顯露出的不良傾向。
二、消極環境和條件
如果說不良傾向是犯罪人心里惡的種子,那么消極環境和條件就可以稱作罪惡滋生的土壤。我們會因為存活而發展農耕種植業,或因為個人力量有限而尋求外界的幫助,迫使行為人采取行動的先導即是需要。需要是指個體和社會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由個體對某種事物的缺乏狀態引起,往往基于匱乏和失衡而產生欲望。[陳和華.《犯罪動機理論問題之再思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5:2.]犯罪亦然,犯罪動機來源于需要,但需要本身并無善惡之分。[陳和華.《犯罪動機理論問題之再思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5:2.]無論是人對保護和維持生命及后代所必需條件的自然需要,還是人對文化活動依賴的文化需要,都是本能不同層次的體現。隨著需要給人帶來的失衡感程度的加深,個體不斷激發出追求滿足的需要,采取行動的動力就越強烈。
對于拉斯柯尼科夫而言,他所追求的是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這種層級反差明顯的雙重需要,時刻挑戰著拉斯科尼科夫脆弱的神經。物質上的極度匱乏,狹小逼仄的生存空間,破衣爛衫、食不果腹,這種壓抑的生存狀態無疑給人帶來絕對的剝奪感和挫敗感;同時混亂的社區環境雪上加霜,充滿暴力貧窮、污言穢語,到處都是猜忌爭吵,粗鄙的面孔相互打量,甚至毫無秩序可言。本就孤傲離群索居的人卻被迫將自己暴露在雜亂無章的人群中,沒有思想交流的圈子,加劇了他的自我封閉。
“需要一旦被人認識到,且當其與具體的滿足手段或對象相聯系時,即產生內驅力推動個體去行為,這時,需要就轉化成動機。”[陳和華.《犯罪原因分析的技術路徑》[J].《法學》,2013,8:3.]相對的貧困(同一地區富人和窮人強烈的不平等)相較絕對剝奪感對于刺激人們的欲望有更大的概率。[亞歷克斯·梯爾.《越軌社會學》[M]. 王海霞、范文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19.]拉斯柯尼科夫滿目都是妓女、酒鬼、被奸污的女孩,而不遠處就是生活富足的高利貸者、自私的盧仁們和斯維里加洛夫們,這種近距離交織的對抗與剝削構成了拉斯柯尼科夫所觸及到的圣彼得堡所有的骯臟與罪惡,明明身處同一個區域,地位待遇卻天差地別,強烈的自尊心使拉斯柯尼科夫迫切地渴望找到改變這一現狀的突破口。
老太婆作為貧困區里依靠高利典當壓榨以獲得財富的少數富人,精明算計、錙銖必較,這種相對剝奪性誘因無疑激發了拉斯柯尼科夫采取行動以滿足其雙重需要的動力:近則減輕母親的負擔、解脫妹妹的不幸,遠則跨越“那道障礙”,實現他自我的追求。同時她又是所有虱子里最不足道的那一個——殺死“這樣一個病病歪歪、愚蠢透頂、心狠手辣的老太婆”,就“可以把幾十戶人家從貧窮、破敗、毀滅、墮落和花柳病醫院里拯救出來”,算學的思維方式和老太婆的存在使拉斯柯尼科夫對實現其生理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有了具體的行為指向對象,也即犯罪目標。至此,拉斯柯尼科夫的需要到犯罪意識生成的鏈條趨于完整,當然這并不是說需要自身必然導致犯罪,只是拉斯柯尼科夫選擇了一種罔顧他人利益的方式去追求需要的滿足,也就有了犯罪的發生。
三、自我調節能力
在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基于隱形的社會規約和公序良俗,個體會有意識地克制內心的欲望,謀求新的其他合理途徑來實現需要的滿足,也可能尋求另一種能滿足的需要來相應地代替,使自己免受因需要的匱乏而衍生的焦慮和緊張。可見,需要雖然是誘發犯罪行為的前提,但采取合法還是非法的方式,取決于人在面對誘惑是否具有積極的自我調節能力,它決定了人能否綜合社會規范和個人利益的考慮而進行不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抉擇,這一步之差往往體現了犯罪人與守法人的根本區別。
如前所述,主人公內在的自省方式同時客觀地剝奪了他與外界的連結,從社會壓力理論來分析人格障礙,這種壓力處理源的減少或缺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發展為精神類疾病的風險。外部環境產生的刺激(壓力)持久地作用于承受人,強度不斷地增加和積聚或刺激驟然降臨,如果承受人的心理承受性低,心理的常態就會被打破,呈現變態發展。[劉子超.《論變態心理、精神病與違法犯罪》[J].《新余高專學報》,2005,10:4. ]在《罪與罰》中,作者不吝筆墨地將主人公拋入神經質的狀態中,拉斯柯尼科夫出現了多種不良的精神狀況,包括幻覺、變態心理、渾噩的無意識行為以及帶有某種預示引導意味的夢境,這些都顯示出拉斯柯尼科夫的自我調節能力已幾近崩潰。
就拉斯柯尼科夫殺害老太婆一案而言,行為人的不良傾向是犯罪實施前萌生一切行動的根源,拉斯柯尼科夫腦中的“超人理論”誘導著他步入歧途;消極環境和條件激發了行為人迫切滿足需要的沖動,一旦尋求到了合適的犯罪對象,需求即轉化為動機;而弱于常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株稻草,由于不能合理地進行自我調節與控制,罪惡最終戰勝了理智,罪行也就由此而實施了。
四、總結
“法律更關注程序的合法性,文學則更關注人的精神,法律倚重理性,而文學訴諸感情,法律的立場常常體現為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文學則常常充滿了批判的思維。法律追求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公理’、‘正義’,文學則更關注普遍的人性。”[何云波、張旭等.《越界與融通---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學跨學科研究》[J].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1.
作者簡介:
張敬儀(1997—),女,漢族,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
筆者認為,拉斯柯尼科夫作案過程中善的出發點,究其本質不過是遮掩行為人罪行的遮羞布,善是讓位于內心的惡的。但陀氏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不只是向人們展示浸在絕境中的心靈對善惡的判別,更尖銳地刺透絕境對心靈的壓抑和扭曲,而如何看待困境對人的消耗與遏制困境可能引發的消極犯罪正是文學家與犯罪預防領域共同關注的焦點,文學與法律也由此產生了交匯與融通。
注釋: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21.
陳和華.《犯罪動機理論問題之再思考》[J].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5:3.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45.
陳和華.《犯罪原因分析的技術路徑》[J]. 《法學》,2013,8:3.
陳和華.《犯罪動機理論問題之再思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5:2.
陳和華.《犯罪動機理論問題之再思考》[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5:2.
陳和華.《犯罪原因分析的技術路徑》[J].《法學》,2013,8:3.
亞歷克斯·梯爾.《越軌社會學》[M]. 王海霞、范文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19.
劉子超.《論變態心理、精神病與違法犯罪》[J].《新余高專學報》,2005,10:4.
何云波、張旭等.《越界與融通---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學跨學科研究》[J].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