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口譯的最大特點是現場性和及時性,而譯前準備工作則是口譯活動取得成功的有效保障。譯前準備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百科知識的長期積累、各個主題知識間的相互融合和西班牙語語言知識的儲備。通過各方面的譯前準備,譯員可以更好地提升翻譯質量。另外,本文還介紹了基于術語庫的譯前準備模式,通過對相同主題詞匯和內容的整理,來提高譯前準備的有效性。
關鍵詞:譯前準備;西班牙語口譯;氣候變化;術語庫
1 引言
譯前準備是西班牙語口譯成功開展重要條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它不是一個短期工作,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本文將以氣候變化主題為例,分析譯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內容和準備過程,希望能和西班牙語口譯學習者相互探討譯前準備的方法。
2 譯前準備在口譯中的重要性
譯前準備對于初次接觸某個領域的翻譯來說十分重要,可以說如果沒有十足的準備,就不可能出色的完成口譯任務。通過譯前準備,譯員能有效地減少口譯時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口譯質量。譯前準備不僅對做口譯十分重要,還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對今后工作大有裨益。我們的知識儲備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融會貫通,理解西班牙語的深層含義,同時也不至于因遇到陌生的詞匯、術語和概念對譯文質量造成影響。
3 譯前準備的主要內容
譯前準備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百科知識的長期積累、各個主題知識間的相互融合和西班牙語語言知識的儲備。語言知識是基礎,主題知識可以在口譯之前進行準備,也可以在口譯過程中學習提升,而百科知識則必須通過平時扎實的學習和積累獲得。
3.1 百科知識的積累
西班牙語口譯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社會、環境、旅游、工業、航天、大數據等等,[1]因此我們需要有廣博的知識面,虛心學習,刻苦鉆研。以氣候變化為例,世界各國所處地理位置各不相同,面臨的氣候問題也不一樣,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成因、特征以及分布規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差異;氣候變化的成因,它的驅動機制又是如何,等等。
譯員在翻譯時經常會接觸到當下熱門或是新出現的話題,因此需要有較強的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另外,譯員還應有創造性思維和思辨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力,緊跟新時代技術快速更新的趨勢。
3.2 主題知識的準備
如果對主題知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譯員在翻譯時很難對整體做一個較好的把握。2020年11月召開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明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理念。因此,譯員應尋求努力將各個主題之間相融合,這不是兩個主題的簡單疊加,而是從兩個主題的共性和內核出發。比如將氣候問題和科學技術相結合去準備,這是一個對知識認知補充和擴展的機會,也是加強理解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們在準備氣候變化主題的內容時,可以搜集中國領導人在國內和國際會議中發表該主題的演講稿。以2021年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世界領導人氣候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將語篇直接譯成西班牙語,而是可以先思考中國對氣候變化的立場是什么、各個國家的態度和回應如何、他們在氣候變化上做出什么努力、各國共同有區別的責任,區別在哪里、碳中和是什么概念、碳達峰的峰值又是多少等一系列問題,去深入了解演講稿背后的內涵。另外,我們在對主題知識的準備過程中,要用中西雙語進行表達,這樣在翻譯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難的句子,就能游刃有余。
3.3 西班牙語語言知識的運用
在口譯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大量的專有名詞,比如氣候主題中:冰川消融、甲烷排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等,這些專有名詞如果不提前記憶背誦,會給我們的翻譯造成很大困難。同時,譯員要對這些詞匯爛熟于心,才能及時反應,脫口而出。
掌握西班牙語語言知識的能力還意味著能根據不同場合合理運用不同層次的語言。國家領導人、地方政府發言人和一般會議上的講話應該有區別;專業性較強的會議和一般性會議也應該有區別。[2]
4 譯前準備的過程
4.1 了解口譯任務的基本信息
譯員接到口譯任務時要清楚認識到會議性質、演講人是誰、他的國籍和文化背景、聽眾是哪些人以及會議涉及的領域,這樣不僅可以讓譯員更清楚的了解交際環境,搜集資料時也能更有目的性。
4.2 搜集主題相關演講及文章進行信息處理
以氣候變化主題為例,確定該主題后,應尋找相關演講稿和材料,在完整的語篇中找出它的邏輯結構,并在大腦中進行加工,使文章處理從難變易。譯員可以查找相關領域的書籍、歷屆會議的資料,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和其他現代化信息手段。如果事先拿到發言人的講話稿,可以標記重難點詞匯確定譯法,標注在演講稿旁邊,并設計相關的筆記符號。
4.3 做好遇到未知概念和生僻詞匯的準備
法國釋意派理論在觀察和分析口譯實踐的基礎上,將口譯程序分為三個過程:理解—脫離原語語言外殼—表達。[3]表達出來的內容不是原語的形式,而是原語語言的含義與認知知識相結合所產生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得意忘形”。因此,當譯者遇到未知概念和生僻詞匯時,重要的是理解信息的意義,根據上下文、主題、演講人的身份地位等等進行加工判斷,表達出相應內容。
4.4 整理主題相關詞匯并建立自己的術語庫
建立術語庫絕對不是將搜集到的詞轉寫到筆記本或電腦上,而是建立特定主題下的篇章層次意義對等的表達方法和專業術語。建立同主題的術語庫操作簡便,節省了下次譯前準備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準備的效率。[4]自己的術語庫可以在口譯任務中及口譯任務后進行修改、更新和拓展,從而初步建立某個專業的知識體系,受益終生。
我們可以將術語按照主題排列制成表格,如:
4.5 工具和服裝的準備
譯員最好攜帶硬殼的翻頁筆記本,便于在沒有桌子的支撐下做筆記。準備U盤和兩支按壓式的圓珠筆。在譯前準備時,可將高頻詞匯在筆記本上列出,幫助譯員記憶。譯員的服裝應符合參加會議場合的規范,在參加正式活動時應穿西裝,佩戴領帶,皮鞋顏色要和西裝相搭配。口譯員個人材料準備充分,也是體現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
5 小結
總而言之,譯前準備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作為一名譯員,站在臺前想要把握好演講人說出的內容,就必須充分做好譯前準備工作。也正因為譯員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識,所以才需要譯前準備,盡最大可能彌補自己的認知和語言上的不足,以較好完成翻譯任務。譯員還應長期積累百科知識,深入了解知識背后的內涵,謀求各個主題之間的融合,并建立同類主題的術語庫,做好工具、服裝以及臨場細節上的準備工作,為成功的口譯工作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常世儒.西漢口譯實用理論與技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劉和平.法語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徐然.基于語料庫技術的口譯譯前準備模式建構[J];中國翻譯;2018,(3):53-55.
作者簡介:單充允(1997—),男,漢族,浙江東陽人,碩士,就讀于吉林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研究方向為西班牙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