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高,衣服也慢慢由生活必需品轉變為一種裝飾品。彝族服飾在少數民族服飾中獨樹一幟,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彝族服飾。昭覺縣現已成為彝族服飾的代表,為更多的人們了解彝族服飾文化開拓了一條道路。本文將對昭覺縣所地、圣扎、依諾等地區的不同服飾的材質、色彩、圖案的對比分析,了解其背后所蘊藏的深厚文化,感受彝族文化帶來的獨特魅力,讓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昭覺,關注彝族服飾的發展。
關鍵詞:彝族 服飾 發展
一、昭覺縣內彝族服飾發展現狀
昭覺縣是彝族服飾發展最繁榮的地方之一,在這里彝族服飾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鮮明的時代軌跡。從他們的服飾中我們可以了解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甚至是年齡、是否已婚、性別等等。無論是婚禮、節日、葬禮、以及其他各種儀式上,他們都會用不同的服飾來表達自己當下的狀態。
(一)依諾服飾的發展情況
依諾地區的青年男子,大多纏繞頭帕,并扎椎結指向天,左耳環用蠟或瑪瑙、珊瑚、或銀制成的耳環;上衣緊身,外套的胸部和袖子會繡上月牙,窗格,火鐮刀等圖案,領子是圓領、袖子比較窄;下面是一個大的大腳褲,一般是用三尺或四尺青布或藍色布制成的;腳上則會纏綁在腿上,腰間會掛著匕首,外面的布披著,在邊上再加一層裝飾,用30厘米寬的黑色布打底。年輕女人的襯衫比較緊,顏色多樣,胸部裝飾比男子的復雜,大多戴紅珊瑚珠和銀耳環、項鏈;下裝是紅、黃、綠拼接的百褶裙,腰間佩戴三角包,里面裝有針或小飾品等;頭戴藍色或綠色的布疊成的矩形頭帕,已婚婦女則佩戴荷葉帽。中老年多用素色,耳環為圓玉耳環。沒成年的女孩子,裙子為白色,黑色的褶裙,辮子為單編織,耳環常是用海貝制成的。
(二)圣扎服飾的發展情況
在圣扎地區,男子服飾上衣分內衣、外套、坎肩三種。內衣是白布褂,外套是大襟右飪,領子比較矮,常使用青色、藍色的布料。青年男子外套緊身窄袖,環肩、襟、擺都用青色的布鑲飾細牙條花數道。中老年男子外套有對襟、大襟之分,都比較肥大,不裝飾任何花紋圖案,扣拌比較大,坎肩注重裝飾。褲腳寬6厘米到10 厘米,比依諾大褲腳要窄一點,又比所地小褲腳要寬,所以通常叫中褲腳。
圣扎女子服飾上衣身長、齊膝,袖子會長過手腕并且比較窄,裝飾的有雞冠、窗格和火鐮紋,底襟裝飾的大塊藏箕紋為其獨有的紋樣。坎肩都是黑肩、環肩,襟邊裝飾著花,特別是袖籠及衣擺都鑲著一圈雪白免毛或羊毛皮,是當地的特色服裝。
(三)所地服飾的發展情況
在所地方言地區,所地女子服飾上衣常常是衫外面套著短袖大襟衣,衣服短但不超過臍,通身鑲飾渦紋或波紋傳統樣式,以貼花為主,并施盤花鑲嵌著,風格豪放、粗獷、艷麗、古樸。還有一種上衣寬大,袖長到手腕,衣長到膝蓋。外套是羊毛或布制做的短袖對襟背心。百褶裙常常是用純羊毛織的,只有裙腳是百褶,裙身都沒有褶或很少有褶。這里的老大媽頭上戴著大盤帽,如果他們走在一起,就好像荷葉在池塘里晃動。女青年則是頭戴鳳冠帽,身上穿著紅裙,裙腰很細裙底寬,如果走起來一步一波浪,仿佛以前皇宮里的宮女一般,充滿了古典美。因為男性褲子比其它地方要小而稱“小褲腳”。所地的小伙子鈕扣成排,以短、小、素為美。長褲短衫,短不過臍,突出顯眼就像古羅馬的武士一樣。還有一種是衣袖長到了腰,老幼都能穿,青少年的衣服都有裝飾花。
二、彝族服飾的發展對該縣所帶來的影響
(一)促進了昭覺彝族服飾文化的知名度
我們經常在論壇上看到有些人問昭覺服飾文化節的開幕時間,可見越來越的的人開始關注昭覺服飾文化節。自從有了這個文化節,人們對彝族服裝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使得昭覺縣和昭覺的彝族服裝知名度大大提高。昭覺人常說:我們的服裝,你永遠找不到兩套完全相同的服裝。這也體現了昭覺服飾的多種多樣,因為色彩圖案多樣,花紋配飾又千變萬化,所以做到完全相同確實不多見。昭覺縣的服飾體現了彝族服飾涼山型的特色,也成為了中國彝族服飾的典范。昭覺縣因此也被成為彝族服飾文化之鄉。
(二)昭覺縣彝族服飾發展提升了民眾的民族文化意識
昭覺縣用文化資源作為資本優勢,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來釋放這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潛力,進一步去鞏固“彝族服飾文化之鄉”的地位。為了實現民族文化的獨特品牌,昭覺縣以特色品牌來帶動旅游業,促進旅游業的經濟發展。彝族服飾文化節打破了以往的傳統模式,圍繞新的理念、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的理念,以求突出彝族特色文化,突出彝族特色服裝,突出弘揚優秀文化、突出產業特點,培育支柱產業,挖掘縣域文化,吸收縣內外的優秀彝族文化,并讓市場運作和政府引導相結合。重點在突出彝族傳統服飾大賽、彝族服飾表演、民俗風情表演、彝族傳統體育、民間文藝展示、旅游等十一大類內容。系統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了本土文化的魅力之深。大膽開拓創新,展示新文化活力。它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氣氛,人民和世界之間的融合。經過我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昭覺服飾文化節確確實實是提升了當地民眾和整個民族人的民族文化意識。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彝族人民的審美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本文通過對昭覺縣彝族服飾的存在現狀與發展的分析,揭示了彝族服飾藝術的旺盛生命力。彝族服飾作為一種民族精神的優秀產物,不僅包含了社會特點、生產方法、宗教、民俗等特點,還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出了彝族人民一系列豐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心態。彝族服飾發展至今,不僅保留了其古老而傳統的特色,還緊跟著潮流發展的步伐,融入了其他民族服飾的風格,讓彝族服飾越來越簡潔,方便,但更具內涵,也越來越得到現代人的喜愛,可謂是推陳出新,彝族服飾造型的變革,勢必形成一種新的民族文化環境和服飾文化。
參考文獻:
[1]吉孜哈土.彝族服飾文化分析[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10).
[2]李龍君.昭覺服飾節對彝族服飾發展的影響[J].卷宗,2015(7).
[3]張力.昭覺彝族服飾紋樣的生成[J].大眾文藝,2013.
[4]顏瑩.淺談昭覺彝族服飾文化特色及傳承[J].大觀周,2012.
作者簡介:
邱爾針么,1995,女,彝族,四川省石棉縣,西南民族大學研二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學(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