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扎木丁·熱依夏提
摘要:群文活動是基于為群眾服務而開展的趣味文化活動,具有一定的大眾性,所營造的文化氛圍也比較輕松、開放。在組織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對國家優秀的文化內涵形成更加準確的思想認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建立起一定的責任感,從而為真正提高民族文化的整體自信心提供助力。也能夠營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讓我國的青少年能夠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素質品格。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問題;創新對策
引言
促進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普及與機制創新的主要目標在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還要全面了解群眾的文化藝術需求,探討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的精準化機制,合理調配豐富的基層群眾文化藝術資源,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提高品牌基層群眾文化的影響力和帶動力,積極組織開展各類輔導培訓活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評估,發揮文化館站的陣地作用,促進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蓬勃開展,解決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現實問題。
1新時期組織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分析
所謂“基層群眾文化”指的就是人們工作之余,進行自我參與、自我娛樂的社會性文化現象。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特色文化事業繁榮的標志,各地方文化館開展積極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有著以下重要意義。首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只要各崗位工作人員立足工作實際并能夠深入群眾之中,就能精確把握當地群眾的文化需求并給出指導性建議,進而不斷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保障人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人民群眾具有參與、管理、創造文化活動的權益。文化館是一個服務型機構與組織,其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是保障當地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權益的重要衡量指標。另外,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館可以通過多樣化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及、講解以及宣傳,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體驗,為群眾創造展示自我的文化舞臺,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狀態。
2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問題
2.1企業對于文化建設的輕視
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我國大部分企業家主要重心都投入到生產中,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不夠重視。部分企業對于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仍處于空白之地,企業管理層一開始就沒有設置面向基層群眾文化的工作內容,在該形勢下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變得尤其困難,同時也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利。
2.2管理機制有待優化。
首先,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普及與管理機制不完善,未能全面調研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的現狀,不能深入總結基層群眾文化普及的問題,未能加強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的導向管理。其次,政府對社會主體的基層群眾文化服務供給的評估不足,未能形成標準化的管理機制,導致群眾服務供給質量參差不齊,政府購買基層群眾文化藝術產品的成本過高,未能有效約束市場主體。因相關的管理機制不完善,動態化管理能力不足,導致基層群眾文化服務效率低下的問題。
2.3開展的文化工作,群眾參與度較低
隨著國家的發展進程,近年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正逐漸加大,同時政府為使文化工作開展更加順利,相繼出臺了各類相應政策,在人力、物力以及政策的加持下,文化工作的開展得以順利進行,工作內容也更為充實,開展活動亦有所增加,文化活動種類也日益豐富。奈何群眾積極性始終不高,原因可能存在于活動過多以及內容上不為群眾所接受,基層群眾對于重復的活動司空見慣,對于活動所帶的精神文化內容無法接受。部分基層群眾物質生活并未得到滿足,只有解決了基層群眾物質方面的問題,才能更好地開展文化工作。
3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對策
3.1堅持公益惠民,以品牌活動營造城市文化氛圍
群眾性是基層群眾文化的顯著特征;實現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是基層群眾文化的主要目標。因此,我們開展群文工作首先要把握正確導向,始終堅持以文化人,堅持為民惠民。其次,應該順應文旅結合背景,堅持創新實踐,著力打造有影響力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以品牌活動營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讓市民和游客有更好的文化體驗,將城市印象通過文化傳播和文化活動內化于心,從而既能提升上海基層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的影響力,又能促進旅游業蓬勃發展。
3.2資源調配、培養文化工作人員
目前國家對于從事文化活動的人員以及資金包括政策上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以及文化工作人員培養是當務之急。及時維修老舊的文化活動室,盡可能創建多種類活動場所,及時更新圖書館藏書等,將對后期開展文化工作打好基礎。大型活動資金不足時,及時與地方企業溝通,協商資金以及活動對企業的廣告宣傳,實現雙贏。文化工作開展需要人才,人才關系到文化活動能否順利開展以及取得良好的群眾效果。政府可以組織民間藝術團體參與,同時在社區尋找、選取一批能夠從事文化工作的人群,進行系統培養。對于貧困地區,應解決基本的物質需求,只有物質得到保障,文化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3.3用文化深度吸引群眾長期關注
在群文活動全面開展的過程中,相關單位需要明確具體的活動目標,合理提高文化深度,讓群眾能夠長時間對文化內涵保持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始終支撐群眾參與到文化的探索和實踐當中。為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將文化與經濟等不同模塊建立起有效的聯系,與時事政治相關聯,從而保證所構建的文化活動體系在內容和覆蓋面上更加全面,也能夠群眾在涉獵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加深理解以及在情感上的感悟。以沿海地區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為例,在開展的過程中則可以結合海產品的銷售以及國家在沿海經濟發展方面所提出的戰略法規,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相結合構建完善性的活動宣傳體系。
3.4引入IP元素
為了使基層群眾文化擺脫“一老一小”的固有人群和“唱唱跳跳”的傳統認知,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早在新館建成開放后就已經做了諸多探索。通過遵循“基層群眾文化群眾辦”的理念,堅持“開放式辦館”,搭平臺、筑橋梁,吸引了年輕群體的廣泛關注和參與。從擁有大批宅男粉絲的“新年模型展”到萌妹子最熱衷的“魔都手賬集市”,都使基層群眾文化擁有輕松、時尚、潮流的“打開方式”,受眾人群也逐漸全年齡覆蓋。這不禁讓筆者思索,文旅融合后,基層群眾文化將擁有更廣闊的舞臺,如何使基層群眾文化以辨識度高、傳播度廣、覆蓋性強的時髦形象讓更多的群體所接受呢?也許打造富有創新和創意的超級IP是一張好牌。就如同近年來的“網紅”故宮,人們首先想到的不再是莊嚴的巍巍宮墻,它逐漸走下神壇,從一座莊嚴的宮殿變成了一個時髦的品牌,這就是IP的力量。
結束語
文化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也勢必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效引擎。文旅融合,能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及旅游產業的發展,助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對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也無疑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展示平臺。新形勢和新背景下,群文從業者要喚醒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保持開放的心態,勇于嘗試,大膽探索,創新服務方式、講好百姓故事,吸引更多受眾走近群文,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示好,把人民的精彩生活表達好,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麻昆.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水平的提升淺述[J].大眾文藝,2019(24):12+192.
[2]李麗.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及其發展對策[J].參花(上),2019(11):149-150.
[3]單增巴珠.論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化對文化事業的影響——群眾文化活動時代價值[J].財富時代,2019(09):188.
[4]趙曉梅.淺談群眾文化輔導中的聲樂輔導[J].參花(下),2019(09):148.
[5]侯曉培.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發展和變化的歷程探析[J].中國文藝家,2019(04):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