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死問題是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話題,也是民族價值觀內在的基礎。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生死觀的相同和差異之處:中西方都重生敬死,注重今世的幸福和價值。但中國的生死觀強調個人責任,將個人生命看作一種手段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而西方生死觀追求個人生命權利和幸福,直面死亡。通過對中西的生死觀進行對比,我們可以深刻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還可以以一種共通融合的理念構建生命意識和死亡意識,形成一種符合現代文明的生存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西方;生死觀;文化差異
生死觀是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人們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它也是民族價值觀內在的基礎,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有著深刻影響。中西兩大民族眾多的文化、心理、思維差異,最終要追溯到這兩大民族生死觀的差異上來。
一、中西方生死觀的共同之處
中西方在生死觀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中西方文化都重生,重視生命的價值和今世的幸福。中國人的生死觀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活著的事情都沒搞清楚,哪有時間去想死后的事情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十分看重生時的作為。道家還注重養生,提倡“精神氣”,精神力在無宗教意識的中國人心目中是很神圣的。《莊子·養生主》篇專講養生之道,認為為人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命、全生。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們注重人生的幸福,希望努力實現個人價值。伊壁鳩魯說:“賢者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既不把生存當作壞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災難。賢者對于生命,正如他對于食品那樣,并不是只選多的,而是選最精美的;同樣地,他享受時間也不是單單度量它是否長遠,而是度量它是否合意。”可見,他重視生命的內在價值和個體幸福。中西生死觀中都體現了對生的重視和渴望。
二、中西方生死觀的差異
(一)生命價值的核心不同。中國的生死觀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與信奉古希臘思想、基督教教義的西方生死觀有很大不同。首先是生命價值的核心不同。中國將個人生命看作一種手段,以達到其他目的。中國是一個重視群體利益的民族,它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單位,形成一個個小集團。集團中的每個人作為群體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其行為勢必會關系到這個小集團中的其他人。人的生命權也不獨屬于自己。自古“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己沒有權利更改或放棄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屬于父母、家族和社會。一個人通常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在為父母、家族和社會的期望而活。雖然現代社會人們追求自由平等,但個體還是不免會陷于各種社會網絡中,萌發出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然而西方人卻將生命看成是一種權利, 是人活在當下追求個體幸福的權利, 把人生當作追求快樂的場所,將生命本身作為目的,其價值就是生能帶來快樂。與中國注重集體使命感不同,西方每個人的生死只能自己決定,不能由別人或是外在的因素來代替。
(二)直面死亡的態度不同。中國人在面對死亡這一必然事件上,多采取避而不談甚至忌諱的態度。雖然死亡這一必然事件非人力可改,但中國的主流思想都主張用“仁義”標準實現對死亡的超越。儒家主張哀死而不必患死,重喪禮,與道家“齊生死”思想一樣,為了實現仁義,個體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把個體生死與倫理道德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時為仁義事業奮斗,死時為仁義道德獻出生命。這與中國自古注重群體利益密不可分。中國人將死看作是向群體生命過渡的一個環節,雖然前人已逝,但后人的責任又將重新開始,子子孫孫是一個家族式的鏈條,這個鏈條將所有人的生死緊緊相連。而西方正好相反,他們對死亡采取直面應對的態度。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有關于“永生”的內容。信仰上帝即能永生。既然能夠永生, 就不會懼怕死亡。黑格爾把死亡看作是對生存的揚棄,他說:“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躪的生活,而是勇于承擔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在的生活。”西方思想家通過死來考慮生的意義,他們認為死亡毀滅了人,又成全了人,正是最終剝奪人生意義的死亡,反過來又賦予了人生以意義,死亡是對生存的一種造就。死亡是生活的動力,人們了解到死亡,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和勇氣正視死亡,促使人們好好生活。
(三)追求不朽的方式不同。人作為生命有限的生物,自然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永存不朽的事物。這是中西方在對生死的超越方面的共同之處。但雙方在追求方式也有顯著差異。中國傳統生死觀對于生死的超越主要是道德化、世俗化的。《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范宣子問什么是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句話基本表達了儒家創造不朽的方式,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即做道德的楷模,塑造高尚偉大品格;立功即生前為國家社會做出有用政績,造福萬民;立言即發表具有社會性、導向性的言論,留下超越時代的思想。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點明了人生在世,要努力奮斗,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以此流芳百世。而西方追求不朽主張的是靈魂不朽。古希臘哲學認為“個體靈魂不朽”。生命是父母給的,但靈魂是上帝給的,靈魂高于肉體,靈魂是不朽的、不可滅的。在他們看來,如果個人被否定了,歷史也就沒有意義,所以他們追求靈魂不死,生命會以另外的形式存在。面對死亡,人們雖然是肉體上的失敗者,但卻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中西方的生死觀根本差別有兩點:一是西方人追求個人價值。由自由意志和靈魂決定個人生存方式和死亡權利,而中國人則把生死放在關系中,設置成一系列責任和義務,由社會道德、人情關系決定。二是西方人直面死亡,以獲得一種反思生活、超越生死的積極人生態度,帶有鮮明的理性主義;而中國人回避忌諱死亡,用世俗情懷和仁義的標準求得現實的安穩和道德不朽,帶有現實主義。這種現實主義促使我們對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進行反思:要精神自由地、追求個人幸福地生存下去。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江暢.走向優雅生存--21世紀中國價值選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徐宗良.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觀[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
[4]王艷艷.中西文化比較之生老病死[J].科學時代月刊,2001.
[5]趙暉.生死觀上的人類智慧--中西生死觀比較[J].學理論,2009(28)
作者簡介:
楊寧(1998-),女,漢族,河南省三門峽人,學歷: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