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鵬飛
摘要:形式美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一草一木,抑或是高聳的摩天大樓,抑或是詩詞歌賦中,處處都體現著形式美。而文學與設計藝術的形式美有著很高的相似度,但二者的表達方式略有不同。文學通過文字的形式美,編織出一個個故事來填充人物的血肉,以讓人們感同身受為目的,進而體現文學作品之美。設計藝術則用色彩、圖案、數學模型來表現設計作品的形式美。本文在跨學科視野下對當代文學(作品)與設計藝術的形式美如何相融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當代文學;設計藝術
一、 引言
文學與藝術密不可分。藝術是一種文學形式,文學是一種藝術語言。從歷史的角度和內容形式來看,藝術的基點遠比文學更深。自從人類創造以來,就有了音樂、舞蹈、裝飾圖像等藝術活動和審美追求,藝術可以起源于模仿、游戲、表演、巫術、工作或更多的決定,文學是在語言發明之后出現的。古代的神話傳說,不借助文字記載,很難成為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文學和藝術都是人類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語言及表達情感的媒介。文字因其普及性,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讀寫,使用門檻很低,故稱之以書。藝術因其對技巧、技能、使用甚至于欣賞,都具備一定的門檻,故稱之為藝術。所以設計藝術的表現形式并不僅僅表現出事物的具體內容,而是因為它遵循自然規律,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積累所以具有獨立審美屬性。它本身就是一種"有意義的形式",文字作品用自己的文字表達方式去描述其內容。同時,它們也蘊含著秩序、大小、比例等各種形式美的規律,內容和其他形式相加就可以促使文學作品發展成為一種經典。不管是傳統文學或者是設計藝術,形式美都應該是其吸引受眾(即讀者)的第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形式的美可以向受眾(包括讀者)介紹其內容,并可以引起他們和作者之間的審美共鳴。筆者認為,可以將文學與設計具有同一性的形式美概括為以下幾個特征:統一、對比、穿插、對稱與平衡。
二、文學與設計藝術的統一性
從古來說,文學與藝術的聯系從來就密不可分。而現代文學則是用文字或者語言作為其教化的手段。美術則主要是用形象的語言作為教育和宣傳的手段。文學主要是抽象的思維,藝術主要是形象的思維,文學與藝術各用不同的話題和語言。兩者互相補充,彼此共同生存,一直沿襲至今。文學中的統一并不是單調的、死板的統一形式。而是一種多樣的、有規律的統一。因為單調死板的文學不能帶給讀者感同身受般的情感體驗,不能讓讀者與文字中的情感產生共鳴。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刻畫應該各有千秋,情節應該跌宕起伏,不可大同小異千人一面。在伏筆是要草蛇灰線,在高潮要轟轟烈烈,但在作品的中心思想上要做到統一。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主線《老人與海》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老漁夫,他非常倒霉,連續84天沒有釣到一條魚。他非常沮喪,但是沒有灰心,還要決定去更遠的大海碰碰運氣。好運果然來了,在遠海,他釣到了一條從未見過的大魚。經過一番搏斗,大魚成了老人的勝利果實,但是,也引來了一群貪婪的鯊魚。鯊魚成群結隊,向老人發起一輪輪攻擊。在沒有幫手的情況下,老人憑著一顆不認輸的心,與鯊魚展開搏斗。老人使出所有的力氣戰斗,但是鯊魚最后還是吃光了大魚的肉,然后離開了。表面上,老人好像是失敗了,但是在精神上,老人從來沒有失敗,因為他從來沒有放下手中的武器,哪怕命運讓他一次次地失去手中的武器,他也戰斗到了最后一刻。從這位“硬漢”老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充滿熱血的人生觀:即使是面對不可戰勝的大自然,但是人仍然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勝利。也許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在奮斗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作品中不僅僅寫了這些積極的方面,也講述了他消極的一面。這就是文學中中心思想的統一,通過正面和反面描寫的有機統一,才能塑造出一個讓讀者感同身受的角色。而在設計藝術中,無論是平面設計還是建筑設計,都需要做到局部與整體的“關聯”,即。 表達和諧的形式美設計藝術中的對比是將色彩、光影、形狀等元素進行排列組合,突出一定的差異,通過光影、色彩的冷暖、大小來表現形象的對比。和圖形的數量等。但無論如何,尋求整體視覺效果,統一的意義就是如此。
三、對比--文學與設計藝術最普遍的融合
以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薩維德的長篇反騎士小說《唐·吉訶德》為例。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文學中對比的形式美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因為迷戀騎士小說而忽視了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幻想者”。其中作為主人公白日夢的對象,騎士精神一詞本身是充滿理想主義的,但因為與現實的錯位,這種精神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常常產生與之相反的結果,導致堂吉訶德成為一個在現實中處處碰壁的瘋子。雖然作者的創作意圖是“要把騎士小說那一套掃除干凈”,在文末主人公也“幡然醒悟”放棄了迷戀,但顯然堂吉訶德的可貴正是在于對騎士精神的理想主義的追求。對這一夢想的放棄使得主人公一下子淪為平庸,整個故事以理想主義的激情開始,卻在一片世俗化的嘲謔中結束。反諷的戲劇表達和結局的悲劇內涵構成了小說的內在張力。
在藝術設計中,最典型的對比應該屬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圖”。太極圖的顏色由一黑一白兩種對比度強烈的顏色組成,且有一種圓潤無間的方式組合起來,在突出了對比的同時也強調了一種獨到的富有張力的形態美。因而在進行藝術設計時,一定要強調對比。而且對比越強,越有張力。
四、文學與設計藝術更進一步的融合--穿插
再來說說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于1925年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然后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整篇文章大量倒敘插敘穿插應用,通過時間層面的三個穿插變化:一是作者的前后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后的變化。作者的變化是主要的,小兄弟的變化是次要的方面。但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三個層面的對比交織成深沉的敘事點,使文章含蘊極深。同時又輔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呈現出清晰可尋的脈絡,和三個層面的對比交織成一個渾然的整體。作者的感情變化的線索是:對放風箏的“嫌惡”,對小兄弟看放風箏的“可鄙”,看到小兄弟做風箏時的“憤怒”,折斷風箏離開時的“傲然”,反思后的“沉重”和不得原諒后的“悲哀”。
而穿插映射到設計中,就產生了視覺傳達設計,也就是俗稱的平面設計師。在藝術創造方面,視覺的優先級很高,并且視覺傳達設計的宗旨“給人看的設計,告知的設計”,這就意味著視覺傳達設計在進行藝術設計時不能脫離群眾,也因此,需要在其中穿插加入其他元素。例如在設計海報時,不僅要設計字體,還要設計logo,還要設計展示。方方面面的元素都要通過穿插的手段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優秀的藝術設計。
五、對稱與平衡--文學與設計藝術融合的基石
對稱是人們從古到今都在追求的一種形式美。無論是在文學中還是在生活中,對稱美都無處不在。在文學中,這種對稱被稱為對仗,在詩詞中較為多見。對于對稱的喜好在建筑中尤為多見,北京的天壇、紫禁城,西安的城墻、大雁塔抑或是鼎鼎大名的泰姬陵,都體現出了對稱美學的極高造詣。
而對稱分為三種:反射對稱、旋轉對稱和平移對稱。例如在藝術設計方面,反射對稱其實是我們經常見到卻不注意的一種對稱設計,例如每個大商場的外面都會安裝一種可以照人的玻璃,利用鏡面反射原理,在視覺方面增加周遭空間的大小。旋轉對稱的經典就是教堂之中的穹頂了。每所教堂的穹頂上都會利用旋轉對稱的方式繪制畫作。平移對稱就更常見了,我們平時過馬路所走的斑馬線便是最明顯的一種設計。
但在設計上,對稱并不等同于相同的鏡像。完美的對稱在網頁設計和現實生活中都是罕見的。我們周圍的大多數自然物體和造物都不是絕對對稱的。例如,我們習慣認為我們的臉和身體是兩個鏡像部分。然而,臉的左邊和右邊并不完全相同。設計師可以通過用戶對布局的感知來創建對稱性,只要觀眾能從成品中獲得對稱感,可以在每一邊都有細微的變化。在自然界中,我們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不對稱 - 例如在樹枝或云的形狀中。許多設計師認為只有對稱布局才能達到平衡。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不對稱”一詞意味著缺乏平衡。雖然不對稱的定義是缺乏對稱性,但并不是缺乏平衡,缺乏對稱性的設計仍然需要平衡。換句話說,不管你創造的布局是對稱的還是不對稱的,重要的是要達到平衡,因為不平衡的構圖會讓觀者感到不舒服。掌握適當平衡(對稱和不對稱)的一種技是,為頁面上的每個元素都賦予視覺權重。視覺權重取決于元素的大小(較小的對象可能比較大的對象輕)和視覺屬性,例如對比度(對比元素可能比中性元素重)。設計師需要不斷調整元素的權重,直到它們達到有效的平衡。
總結:形式美是文學與藝術設計的共通之處,體現在統一、對比、穿插、對位等方面。當代文學的融入對藝術設計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而當代文學的融入加入藝術設計之后,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傳承發展起著一個積極向上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當代文學融入在藝術設計領域已經是勢在必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當代文學的融入對于藝術設計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對其加以引導,使當代文學的融入和藝術設計相結合,并以之為指引,讓藝術設計在當代文學的融入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跨學科視野下當代文學與設計藝術形式美相融性研究 張歡 學術論壇
[2]《唐·吉訶德》 塞萬提斯·薩維德
[3]《風箏》 魯迅
[4]《老人與海》 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