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學生的心理是動態變化的,無法做到在學校或者在家里完全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而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高,這更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參與了解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理想的家校共育無論對學生、對家長還是對學校自身都是有益的。學校和家長的積極參與與關注形成對學生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親子關系,通過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通過此研究幫助家長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形成良性循環的家庭氛圍。通過深入地了解高職高專學校目前家校共育的現狀,了解高職學校家校共育的障礙、需求,進一步建立適應于高職高專學生的家校共育新模式,豐富高職高專學校家校共育的理論研究。
關鍵字: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
一、現狀分析
在歐洲、日本、美國等一些發達的國家,都有相應的學術機構專門從事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的理論研究。同時國家或政府會出臺法律法規來保障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的應用和實施。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愛普斯坦(Epstein,J. L.) (2001)提出了交互作用理論,構建了一個富有包容性的家庭、學校和社區合作模型,進一步提出用“合作”替代“參與”,表明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與學校同等重要,尤其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更是有著學校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家長的認可。美國、日本等都出臺相關政策要求進一步發展學生、家長和教師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協助發展進步,共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慢慢意識到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后,家校共育得到了國家和地方的關注,家校共育得到快速發展,但總體家校共育的力度比較低,共育形式普遍單一,而對與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更是學校和家庭容易忽略的。李運林等人提出了高職學校的“家校共育”的概念認為高職院校中家長也要積極投入到學生的教育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張培等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長的作用已經被低估,甚至被忽視。黃瑜認為,在我國的家校共育方面有較嚴重的失衡問題,過多的關注在文化課程上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中,家校合育的聯合方面有關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只停留在反饋問題上,加上高職學生的文化成績偏低、自我意識強等特殊性,更需要加快推進家校合作,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發展。陳鵬悅等人在研究中提出高職高專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模式和路徑,為高職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綜合來看,當前我國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理論研究,其研究對象大多是普通教育的學生,尤其集中在小學和中學群體中,對于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較少,不能滿足對高職生這一群體的研究。此外,由于文獻資料較少,適用于高職學生的研究理論顯得“貧瘠”。從研究內容看,大多集中于學生的心理問題方面展開調查,或者問題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系,較少涉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健康的維護上。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問題不但要關注學生心理問題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
二、研究的重要性
加強對高職高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研究,有助于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及家長了解高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的現狀,促進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職業教育水平,以便于更好地培養高職學生。本論文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理論視角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對四川部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進行剖析,進而匯總高職高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問題背后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有效加強對高職高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方面的積極探索。
三、共育形式
家校共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學校和家庭采取相互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動形式。根據共育中影響作用的方向,家校共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學校為主導;家庭為主導;以社區為中介。
(一)學校為主導共育形式
1.家長學校
家長學校是向家長開展普及型的家庭教育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常識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家長學校中可以聘請有關專家講授有關知識,或由學校的心理教師對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
2.家長會
家長會是學校和家長溝通的最常見的形式,利用家長會向本班級家長的指導,使家長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符合孩子特征的教育方式。還可以召開小型家長會,針對某些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和指導。
3.家長沙龍活動
家長沙龍活動由心理教師主持,輔導員也會以助理身份參與其中。家長沙龍活動關注家長的教育煩惱,讓家長更好地應對孩子的心理變化。
4.親子團體活動
親子團體活動不僅包括學校組織的父母孩子一起參加的各種活動,還包括親子團康活動、親子小組輔導活動。為孩子與家長、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同時促進親子關系的健康發展。
5.個別輔導
專兼職心理教師在個別心理輔導中都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和影響,在輔導中會聯系家長了解情況,并對家庭教育和教養方式以及家庭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輔導。
(二)家庭為主導共育形式
1.家長志愿者活動
家長志愿者服務進校園。家長通過做志愿者直接參與學校的活動,可以近距離了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點,也可以跟孩子多溝通,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愛心。
2.家長講壇
家長是巨大的教育資源,每一位家長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資源。學校充分發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能豐富學校教育元素,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基于對當前教育的前瞻性考慮,我們嘗試讓家長走進學校,為學生開設課程。
(三)以社區為中介共育形式
通過宣傳讓社區居民了解有關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培養社區居民的心理素質。心理教師和學校心理教育骨干教師參加社區自愿者服務隊伍。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作為義工參加社區教育,同時給社區居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識,以及與孩子溝通的技能技巧。
作者簡介:
劉薈琦(1991—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講師,心理健康教育。
課題名:四川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課題來源: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課題編號:XLJKJY202112C)